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新闻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的亨利·鲁斯,一九六七年去世了.在他生前,已有一本题名为《伟大的一对》描述他的身世的小说问世.前年又有人写了他的传记,题目很俏皮:《鲁斯的时代、生活、幸福》——《时代》、《生活》、《幸福》正是他亲手创办的,在美国发行量很大的三大杂志.出生于中国,发迹于《时代》在甲午战争后,美国曾派了很多耶稣教牧师来中国传教;这些牧师中有鲁斯的父母.一八九八年鲁斯也就在他父母的传教地区——我国山东潍县呱呱落地了.鲁斯幼年在中国受教育,因而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对他都有一定的影响.直到十岁左右他才回到美国读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美国著名新闻史及邮电史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理查德·R.约翰教授的学术访谈.他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专著《网络国家:美国电信的发明》和《扩散新闻:从富兰克林到莫尔斯的美国邮政系统》,曾在美国获多项图书大奖.2012年5月24日和27日,借其在北京讲学之机,笔者对约翰教授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他的求学及研究历程,对部分师友同仁的评价,及其专著《网络国家》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3.
杨玉圣,山东人,1963年生。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学历史的,研究美国史是他的专长,并有专著《美利坚合众国史》。他还著有《中国人的美国观》、《史学评论》、《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美国史散论》、《书的学术批评》等。按他自己2005年年底的说法是:“美国史、美国学、世界近代史、现代化研究、史学评论、学术批评、学术规范,大致是我近二十年来涉足的主要领域,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徐志摩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更是一名骨子里的“浪漫理想主义者”.大家都熟知他在剑桥大学时所写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他在美国的留学岁月却鲜为人知.笔者利用在美国访学的机会,实地查阅了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档案馆的学籍档案、日记和书信,部分了解了徐志摩在美国的留学经历.  相似文献   

5.
经过激烈的竟争,克劳德·朱利安已被选为法国最大报纸《世界报》主编.根据惯例,他将于1983年走马上任.朱利安今年五十六岁,他已在《世界报》工作了二十九年,曾任该报国际版主编和《外交月刊》主编.著有八本书,主要是写古巴与北美的.他精通英语,熟悉美国事务,同情第三世界国家.朱利安在任《世界报》的《外交月刊》主编七年中,月刊发行量增长了一倍,并以此为论坛,发表了他的反帝国主义观点.《世界报》在这次改选主编过程中,编辑部成员分裂为旗鼓相当的两大派.经过六轮选举,  相似文献   

6.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出自《李普曼传》. 1910年,美国,波士顿.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沃尔特·李普曼,收到《波士顿平民报》主编的聘请,让他兼做该报的记者.李普曼对此拿不定主意,他决定去找林肯·斯蒂芬斯,征求一下他的意见.斯蒂芬斯是以写揭露性报道声震全美国的声名显赫的大记者.他对李普曼说:“从你个人的角度看,你首先要考虑的是,将要成为你上司的那位编辑是不是一个明智的人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在《纽约时报》的史册上,记载着一个传奇式的报人,他的名字叫卡尔·V·范·安德.安德一八六四年十二月二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乔治城,早年曾受雇于《纽约太阳报》达十六年之久.一九○四年他步入《纽约时报》,被阿道夫·奥克斯聘为总编辑,直至一九二五年因病离职.安德博古通今,才智横溢.他本人是个数学家,对于文学和物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较深的造诣.他那广博的地理知识为当时世人所公认.一九二二年,他曾根据埃及古墓上的象形文字,正确地判断四千年前埃及发生的一起弑君事件,许多考古学家为之瞠目.在安德担任《纽约时报》总编辑期间,该报发表了许多引入注目的独家新闻,声望与日俱增.安德精力旺盛,勤奋兢业,每周工作七天,每天伏案编辑长达十二个小时.在他的主持下,《纽约时报》成为美国科学报  相似文献   

8.
李思乐  刘娅 《青年记者》2017,(8):115-116
19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日渐萧条及大量廉价中国劳工人美等因素,美国排华运动此起彼伏.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及十年之后的《吉利法案》让在美华人的境遇雪上加霜.为了维护华人权益,有一个人选择了抗争,他通过巡回演讲、办报、组建华人政治社团等方式宣扬中国文化,回击对华人的污名化,争取合法的公民权利.这个人就是王清福.《纽约时报》等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对其的各种报道多达数千篇,足见其在当时美国所拥有的影响力.他被《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作者张庆松博士誉为“十九世纪美国华人最活跃和最有贡献的社区领袖”,①并入选了《纽约400名人录》.  相似文献   

9.
1981年11月,丹·拉瑟离开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名牌电视节目《60分钟》,接替超级电视明星沃尔特.克朗凯特,成为CBS《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四年来,丹·拉瑟不负众望,把《晚间新闻》节目推向新的水平。观众和电视新闻批评界认为,丹·拉瑟是当今美国一流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他主持的CBS《晚间新闻》代表了美国电视新闻的最高水平。丹·拉瑟在美国广播电视界历经30年的磨炼,是一位久经风霜的电视记者。他193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个工人,母亲是饭店里的女招  相似文献   

10.
田新玲 《兰台世界》2012,(28):65-66
海伦·斯诺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1931年8月海伦·斯诺来到上海,邂逅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后来两人结为伉俪.1936年海伦支持埃德加去西北采访,协助他完成《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该书是最早把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向全世界说明的重要著作,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霞 《新闻前哨》2012,(1):69-70
约翰·里德(John Reed.1887—1920)是美国左翼新闻记者,美国社会主义劳工党创始人,他的著作《震撼世界的十天》(Ten Days That shock the World)为中国读者熟知。里德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个富裕家庭。1906年9月里德考入哈佛大学,在那里他开始接触社会主义。他为哈佛学生刊物《讽刺月刊》和《哈佛月报》撰稿,并参加了由他的同学沃尔特·李普曼(即后来著名的美国报刊专栏作家)等组织的社会主义俱乐部。  相似文献   

12.
美国《AARP》杂志是一份针对退休及即将退休的五十岁以上人群的杂志,由美国AARP主办.AARP(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一般译为美国退休者协会,但其华人分会认为,实际会员约有三分之一尚未退休,且其会员已超出美国本土,故应翻译为"银发族协会",或者life@50+较为贴切.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经济发达国家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基本上以老年杂志为主,如英国的《SAGA》杂志是类似于《AARP》的刊物,同样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与其他杂志相比,《AARP》发行营销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基于老龄产业全产业链的会员制营销.《AARP》杂志既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每年获得巨额收入,同时也是协会内部其他产业的推广平台和用户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约瑟夫·普利策,1847年4月出生于匈牙利,17岁当兵,后流落到美国纽约,加入美国籍。靠刻苦自学。普利策21岁时成为《西部邮报》的记者,后买下《西部邮报》。普利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充沛的精力,这使他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长足进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他的报纸受到公众欢迎。不久.他又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邮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它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之成为当时美国首屈一指的大报。  相似文献   

14.
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董事长李·艾柯卡,是美国企业界的传奇人物,他写自己成功经历的《艾柯卡自传》曾风靡一时。本文摘译自他的新著《实话实说》。  相似文献   

15.
赫伯特·席勒是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经济学和新闻学研究教授,兼《经济商业评论》季刊主编。本文是他所著的《思想控制者》一书的第一事。此外他还著有《新闻与文化统治》、《新闻工具与美帝国》等书。《思想控制者》一书,材料比较丰富,对美国垄断新闻事业作了一些批判性的分析。本刊准备选译有关章节,陆续刊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本大部头书,900来页——《李普曼传》,写了美国一个新闻记者的一生。我深深被作者生动的叙述所吸引。它虽然不是小说,但却有文艺作品的味道,所以读来饶有兴味。沃尔特·李普曼的一生,横跨了一个世纪。他生于1889年。从他1910年开始为《波士顿平民报》当见习记者起,到他逝世前三年即1971年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止,他一生写了总数达一千万字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30多本著作。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这些专栏文章是西方各国首脑人物、总理府、外交部和编辑部的必读材料。美国整整三代人都靠李普曼指点政治事物的迷津。李普曼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如本书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提出的:“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美国第三十六届总统林顿·约翰逊在一次记者聚会上用胳膊搂住李普曼向大家宣布:“这一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他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刘艳 《新闻前哨》2012,(11):82-83
斯温顿(John Swinton,1830-1901)是19世纪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之一。1860~1 870他担任《纽约时报》主编,写了大量关于美国内战和废奴运动的文章。1875~1883年担任《纽约太阳报》主编。1883年创办周报《斯温顿氏报》(John Swinton’s Paper),通过该报传播自己关于社会和工业问题的观点。该报是美国著名的工人报纸,他的名字也在工人运动圈内广为人知。1887年报纸因缺乏群众的支持等原因停刊。此后,他继续在《纽约太阳报》做编  相似文献   

18.
据文学评论家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曾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作家".海明威曾是堪萨斯城《星报》记者,他本人认为记者生涯使他在语言运用上得益非浅.他说,《星报》的写作手册上那些规定"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写作规则,我从未忘记它们.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只要他遵循这些规则,就能把他想说的,与他真实感觉到的东西如实地表述出来".那些写作规则是什么呢?那就是"用短句子,开头段落须短.语言有力.行文力求流畅通顺.用肯定说法,避免用否定说法."美国新闻写作至今遵循这些规则而且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此文为1927年美国《亚洲》杂志上所刊登文章的译文。原文作者A.C.麦凯是一位当年曾在中国从事木材贸易的美国公司职员,他和他的同事及中国助手们在福建某地户外作业时,  相似文献   

20.
当明洋完成《解读美国报纸:从新闻运作到产业扩张》书稿时,作为他的博士指导老师,我感到非常欣慰.   最早看到这本书的“雏型“时,还只是一个约有七八万字的“汇报材料“.2003年下半年,明洋受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委派,到美国康涅狄格州中央州立大学进修.在主修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之余,他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美国的媒体,特别是报业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