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州博物馆     
青州市博物馆始建于1956年,今馆址占地2万平方米,东西两厅,均为仿古建筑,古朴恢宏。馆内现存文物2万件,是目前我国县级规模最大、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许多罕见的珍品:如汉代宜子孙玉壁.东汉大型跪姿百涌,北魏正光五年陆子章造像和兴安二年黄良造像,带铭文的铜现.I城左递昌卯戈,西汉铜狩型水滴,南北朝方造像,宋代铜锭,北齐“临淮王像碑”,明代赵秉忠状元卷等等。馆藏文物中有6件珍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明代殿试卷真迹,当为镇馆之宝。这…  相似文献   

2.
在大理地区的佛教造像中经常见到一种风格独特、造型如一似女非女的观音造像。此类观音造像在当地名为——阿嵯耶。笔者想就对观音造像的了解,对此作简单的概述。据调查目前全世界仅有十多尊。流传国外的有:圣地亚哥精艺博物馆(见图一)、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199O年的10月,是金色的10月,也是收获的季节。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在博物馆南邻的龙兴寺遗址中抢救清理了一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共出土彩绘造像200余尊。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造像跨越时间之长、造型和雕刻之精、彩绘保存程度之好,实属罕见。在评选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与会的专家们首轮投票,这批龙兴寺佛教造像便以全票获得通过。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的发现,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国内外150多家新闻媒介进行了连续报道。许多专家、学者、外宾等不顾气候严寒,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当他们看到这么多的佛造…  相似文献   

4.
巴中是川北门户之一,是中原由米仓道入蜀的必经之处,是四川摩崖石刻造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研究四川石窟的源流问题,必须从巴中摩崖造像入手.巴中的摩崖石刻造像始凿于隋,盛唐达到鼎盛,唐天宝以后逐渐衰落.其造像风格和造像内容多由中原经米仓道传入,与同是川北门户的广元地区石窟有较大的不同,对四川腹地的摩崖石刻造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在滇蜀地区有着广泛的考古分布,这些考古材料显示了汉代滇蜀地区与缅甸、天竺的佛教信仰及艺术传播之间存在联系。笔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西南交通的滇缅道就已经存在,具有相当古老的历史。随着一世纪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造像开始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流行,并逐渐通过滇缅道传播到滇蜀地区,与当地的早期道教和神仙术信仰融合。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滇蜀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出现最早,长江中下游后来出现的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应是通过西南滇缅道间接传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石窟造像是中国佛教造像中显得特别辉煌壮观的一枝奇花。中国石窟,早期(南北朝)可以山西云冈石窟为代表;中期(隋唐)可以河南龙门石窟为代表;晚期(五代、两宋)可以四川大足石刻为代表。这就是所谓中国“鼎足而立”的三大石窟。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的中部,东距重庆市160余公里,西距成都市270余公里。县境内保存着大量的唐宋石窟造像。因它在表现形式上以摩岩为主,还有石窟和圆雕等多种形式,敌人们习惯把它统称“大足石刻”。现存造像最早的是唐永激、乾封年jbl(公元650——668年)的尖山子造像,但以南宋造像最多,约占总量的80…  相似文献   

7.
中国祠庙的造像□段玉明中国祠庙造像与中国民间信仰的散漫不规一样,也是散漫不规的。这种散漫不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造像有无并不确定;第二,造像形制决不统一。佛教和道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偶像崇拜宗教。所以,在佛寺和道观里,造像是缺之不可的。即使是在呵佛骂祖...  相似文献   

8.
观音菩萨,又作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取"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之意,乃四大菩萨之一,颇得民众崇敬供奉。因此,在传播佛教文化中,民间对观音的崇敬、追捧远在其他佛教神祗之上。而观音的造像从印度舶来后,与中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并开始逐步演化,其宗教形象也开始添入了中国元素。尤其至宋、元时期,其造像特色完全融汇于陶瓷工艺作品中,以至于宋元制瓷工艺,以近乎于"沉静雅素"的特征而遐名,在中国陶瓷史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本文试以分析首都博物馆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观音造像作品为例,来阐释宋元青白瓷观音造像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宋刻西方净土变相,规模宏大,图文并美。在我国石窟艺术的同类题材中,风格独特。本文就其调查研究,略申管见,请方家教正。一、宝顶西方净土变相的内容该画方净土变相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北岩中段,座北向南,刻石面高815、宽2160、深250厘米。1952年,大足县文物保管所将其编为第18号。其造像分正壁和左右壁。正壁分上下两层,其造像佛和菩萨面身向南;佛头布螺髻,袒胸、胸下贴身作僧祗支,外着U领广袖佛袍;菩萨头戴花冠,胸饰璎珞,胸下贴身着僧祗支,外着U领袈裟,观音戴化佛冠,化佛或立或结跏趺坐;大势至戴宝瓶冠…  相似文献   

10.
王峰 《寻根》2013,(5):18-23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略谈宝顶山摩崖造像的哲学、伦理思想郭相颖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一处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的宝顶山上。建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约为1179年至1249年)。它是由出生大足米粮里的南宋高僧赵智凤,以毕生精力主持营建的一座...  相似文献   

12.
擦擦名称考     
李翎 《寻根》2005,(1):79-82
在藏传佛教的供养造像中,擦擦,通常指的是一种混制小佛像,也有将各种塔形(包括立体和平面的)称作擦擦。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共有246处地面文物纳入保护规划,包括汉阙、民居、宗教建筑、衙署学堂、桥梁、塔、城门及城墙、城址、山寨、摩崖造像、石刻、题刻、栈道、牌坊、水井、陵园.等等这些文物涵盖了三峡地区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反映了峡江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是峡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四川安岳大般若洞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石刻造像是历史的产物,不乏代表性.其洞顶的奇异字"人人"全国罕见,具有唯一性,堪称传达儒释道三教合一内涵的独特符号.因此,解析这些造像的构成关系和揭示其文化背景,破译"人人"这个奇异字,有助于对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从“圆觉经变”石刻造像论宋代四川民间佛教的信仰特征向世山由于历代史志撰修者和近现代专家的忽略和轻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记述和分析都非常缺乏,而从石刻造像研究这方面的构成情况与特征,却是一个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也可弥补目前对石刻造像仅从艺术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青铜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青铜造像□黄剑华三星堆遗址中的青铜造像,早在11年前出土时,就以其非同凡响的价值而为世人注目。当时香港《文汇报》称:“广汉青铜雕像群,千姿百态数量最多形体最大”,“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①。三星堆青铜雕像群和其他珍贵文物,对研究古蜀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独具特色的大足石刻艺术□陈国生重庆大足石刻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石刻群,始于初唐,经中、晚唐,前、后蜀盛于两宋,延续于明、清,保存了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石刻100多处,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共有造像1030个龛窟,6万余尊,其中宋代造像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8.
温玉成 《寻根》2001,(1):56-60
敦煌石窟,据向达先生根据唐碑考证出,由乐尊开凿于公元366年。为什么敦煌最早的造像只有北凉421年~439年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的石窟寺是否一开始就有造像?  相似文献   

19.
宝顶山小佛湾造像考释李正心位于宝顶山大佛湾附近的小佛湾,学术界都认为是密宗曼荼罗(坛场),但对造像内容和作用很少提及,或认识有误。笔者不揣简陋,考释如次,幸高明正之。小佛湾是南宋大足县僧人赵智凤一手经营而成的汉地密宗修行持戒、灌顶传法的曼茶罗。赵智凤...  相似文献   

20.
中华石刻源远流长,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其上包涵诸多文字、图画、符号等信息,可为研究古代历史、文书、字体、美术、宗教等提供丰富珍贵的素材,其重要性不亚于传统的竹简纸帛。甚至因其保存的长期性和不易修改,使其价值住住超越其他载体。碑刻演进到一定时期,往住有固定的形制,摩崖、墓志、碑、碣、造像记、石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