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日本当代文学代表作家村上春树被誉为"疗伤作家",其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亦以独特的疗伤效果深得人心.该作自始至终飘荡着一种气氛--虚空,彰显着一个主题--死亡,亦反映了同时代青年的精神苦闷与困惑.小说中主人公们怪异的性格、令人费解的行为成为读者讨论的重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给小说中主人公们的所作所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村上春树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爱情小说.前人对这本小说的研究也大都是在爱情、精神特质、生命态度等方面.主人公渡边与直子、绿子的爱情的确是这本小说的主线.但在这个现实世界的压力下,若想成功的摆脱孤独、痛苦与迷茫,友情也是必不可缺的.  相似文献   

4.
《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广泛欢迎,催生了多个中文译本。这些译本良莠不齐,除了林少华、赖明珠、叶蕙的译本质量较高外,别的译本不够严谨、忠实,有的还存在惊人的抄袭现象,甚至出现了所谓"续篇"的伪译本。该作品在中国译介与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怪象,一方面证明了它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是需要正视并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5.
郭辰懿 《新读写》2008,(12):21-21
青春流年,多么美好的一个词。年轻的时候,可以无拘无束地谈一场恋爱,可以有享受自由的权利,甚至可以桀骜不驯。因为年轻,一切都有了理由。  相似文献   

6.
秦源 《文教资料》2009,(14):24-25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总是存在着-“幻”(非现实的)-“真”(现实的)这样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他笔下的非现实性世界、非现实性人物在本质上无不带有奇妙的现实性,从而象征性地、寓言式地传达出了当今时代和社会本质上的真实。本文以《挪威的森林》为例,对其中的“幻”“真”两个世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大量出现关于"死亡"的描写,村上通过描写人物的死亡,来表达一种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死亡意识,同时他认为死亡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给生者新的感悟。这在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朱松苗 《文教资料》2008,(12):33-34,15
意象是艺术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森林"意象在艺术作品中频频出现,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几米的<森林游唱><森林里的秘密>等.文章试图从"森林"意所蕴涵四个方面的象征意义--家园与回归,迷茫与困惑,生机与希望.理想与自然--逐一去分析作品<挪威的森林>的内容,从而探寻出"森林"意象在现代社会流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审视村上文学的转变,既有助于从多个维度对两部作品的创作内容进行对比,又能够从宏观视角把握作家村上春树的创作历程。文章以人称的变化为中心,分析人称的灵活切换对村上春树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围绕村上文学青春叙事转变、自我救赎转变、世界观转变三方面展开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吴思佳 《考试周刊》2007,(11):78-79
“村上春树是现代都市社会的成熟程度的一个尺度”,在现代都市社会日渐成熟的中国,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挪威的森林》掀起了一阵阵热潮。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源于该作中三大主题,即音乐、性、死亡。而《挪威的森林》一书的命名更是本书亮点,值得仔细琢磨、推敲。笔者认为以“挪威的森林”命名其因有四:一、“挪威的森林”是女主人公挚爱的歌曲的名字;二、“森林”与本书深邃、缥缈的意象统一;三、歌词与小说情节相似;四、“森”字可拆解成三个“木”字,分别代表着该故事中众多三角关系。本文试从以上四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述作品,在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述中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以往的评论者往往忽视《森林》中男性话语霸权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忽略其美好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男性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而在直子和绿子的选择中所暴露了男性叙述者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它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实力,也有最贴近生活的符号背景,是村上以无数真实的都市生活场景贴出的无奈人生,并以此折射出日本战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新一代青年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再现了主人公对往日经历的记忆,并且将记忆的再现着重放在了1968年这一特定历史时间。小说以the Beatles原创的乐曲《挪威的森林》为暗喻性的链接主线,通过主人公陈述出来的个人记忆,描绘了一个日本知识青年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性文化特征背号下的内心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4.
吴娱 《考试周刊》2014,(33):11-12
《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国内和全世界的影响深远,这与其平易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的隐喻意义有密切联系,运用体验哲学指导下的概念隐喻作为理论基础,从《挪威的森林》中的生死观、音乐、女性、故乡、深井等概念中可以探求出其背后的深刻隐喻含义,从而了解该作品的文学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村上春树(1949- )是日本当今坛上较有写作个性的作家。其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的出版,更使坛为之侧目,本从本出发解读了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情绪和双向平行推进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6.
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与《斯普特尼克恋人》在人物关系上都呈现出以性为纽带的一男二女三角式基本结构,且均表现为情敌零碰撞的假性三角关系。两部作品的三角建构在叙事功能上又各具不同的实现方式,前者以次三角群推动核心三角关系,后者以插叙倒叙辅助三角关系建构;同时,两部作品分别采用内聚焦和全知限知结合的视角以产生不同叙事效果。村上春树借鉴了言情小说惯用的三角模式,又融入明显的现代性叙事技巧,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武晓黎 《考试周刊》2011,(25):26-27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译者的角色定位于"仆人",主张译作对原作的绝对忠实。但是,事实上,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忠实地传递原作的风格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文学翻译。当然,不同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手法来重现同一文本的风格。本文拟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指导,针对国内对日本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的翻译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影响颇深。这部小说得以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主要是通过林少华先生的译本。译者以其独特的风格解读了村上小说特有的笔触和内心世界,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当代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译文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推崇。论文通过对林少华《挪威的森林》译本的分析,归纳出文学翻译方面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9.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发表的作品,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善良而冷酷的渡边、压抑缺乏自信的木月、自私而又充满物欲的永泽、阴柔纯洁多愁善感的直子、逆来顺受的初美、充满生命力的绿子、风韵犹存的玲子等。本文将从这些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和关注情况,理想的缺失程度,对死亡的看法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后工业时代的青年特征。  相似文献   

20.
孙立春 《天中学刊》2011,26(6):83-86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而林少华和赖明珠的译本都是该作的经典译本,这两个译本具有不同风格。译者的知识背景和翻译观不仅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而且对译作风格有很大影响,并决定着译作的最终效果,因此,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