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是继中国始苏铁Primocycas chinensis Zhu  et  Du之后,又报道一种古植物文献未见记载的早二叠世晚期苏铁科小孢子叶球,命名为古生铁花(新属、种)Cycadostrobilus  paleozoicus  Zhu,gen. et.sp.nov.标本采自我国山西省太原市东山煤矿的下石盒子组,它是世界迄今已知的一种最古老的小孢子叶球化石。和本新属同层发现的化石,除了中国始苏铁之外,还有楔叶Sphenophyllum、齿叶Tingia,楔羊齿Sphenopteris、楔叶羊齿Sphenopteridium、织羊齿Emplectopteris、栉羊齿Pecopteris、大芦孢穗Macrostachya、科达Cordaites、带羊齿Taeniopteris、角籽Cornucarpus和几种也未见记载而形态又非常特殊的植物。本文认为当前报道的古生铁花(新属、种)很可能和中国始苏铁同属一种植物,其营养叶可能是疏脉带羊齿Taeniopteris norinii Halle。  相似文献   

2.
从蒙古香蒲Typha davidiana,宽叶香蒲T.latifolia和长苞香蒲T.angustata花粉中     分别分离得到几个相同的黄酮类化合物。三个为甙元,五个为黄酮醇甙;用薄层层析分析了     五种香蒲花粉(包括上述三种)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各种花粉黄酮成分基本一致。     从化学上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及可能相关的16个科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香蒲属与露兜     树科相差很远;与帚灯草科,须叶藤科,谷精草科相似;与黑三棱属非常相似;因此建议把香蒲     属和黑三棱属同归于一科——香蒲科,成立香蒲目。该目可能与帚灯草目接近。这些结果与    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血清学、胚胎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芍药科化学和系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栽培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根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它们是芍药甙I,苯甲酰芍     药甙Ⅱ,羟基芍药甙Ⅲ,丹皮酚Ⅳ,丹皮酚甙Ⅴ,丹皮酚原甙Ⅵ和丹皮酚新甙Ⅶ。  用薄层     扫描仪测定了23种芍药科植物(包括19个种和6个变种)根中这7个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     芍药甙在芍药科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作为本科的特征性成分; 丹皮酚类成分只存在于木     本类型的牡丹组,在草本类型的芍药组中缺乏。         从化学上比较芍药科和可能相关的15个科,结果表明,芍药科与毛茛目内各科及木兰目     均不相似,而与五桠果科、茶科、蔷薇科相近; 因此建议把它提升为芍药目。这些结果与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胚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杉科全部10属共13种植物的种子蛋白多肽。它们     都有分子量为32、24和10K(千道尔顿)的多肽。每个分类群一般只有2至4个主要多肽,构     成种子蛋白总含量的一半;而且其分子量都分布在24—26K及29—36K两个区域内。  因此,     杉科植物种子蛋白谱与红豆杉科、三尖杉科相似,而不同于松科。属内不同种之间,种子蛋白     组成和针叶过氧化物酶电泳谱都没有看到显著差别。根据这两种蛋白质资料,表明杉科各属除红杉、巨杉、落羽杉相互很接近外,其他各属间关系都比较远。但是还不能说杉科可以分立几个科。  相似文献   

5.
 裸子植物的幼苗可分为3个类型、8个亚型。即:1.苏铁型,包括苏铁亚型、银杏亚型、南洋杉亚型;2.松型,包括杉亚型,松亚型,麻黄亚型;3.买麻膝型,包括买麻滕亚型,百岁兰亚型。类型和亚型都有特征描述,并有一个检索表。文中首先讨论了种子的起源是多元的,因而裸子植物的起源也应是多元的,是前裸子植物不同类型平行进化的结果。 又根据裸子植物幼苗类型的形态特征,提出裸子植物有4条进化路线,即:苏铁路线,银杏路线,松柏路线和买麻滕路线。还讨论幼苗类型之间的进化关系,认为除买麻滕型幼苗因其形态特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线外,总的趋势是由留土萌发向出土萌发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达科Cordaitaceae植物广泛分布于晚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目前包括3个自然属:Mesoxylon、Pennsylvanioxylon和Shanxioxylon。根据目前资料,欧美植物区只见有前两个属,而在华夏植物区这3个属则都有分布。本文详细讨论了这3个属的茎的初生构造、雄性球果穗及胚珠,认为在这3个属中Mesoxylon最原始,Pennsylvanioxylon较进化,Shanxioxylon的茎的初生构造虽具一定的原始性(如具中始式叶迹),但其生殖器官却相当进化。因此,本文提出Shanxioxylon是一种可塑性较强的科达植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有可能演化为新的植物类群,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Pennsylvanioxylon则是一种较为特化的植物,其结局是走向绝灭。结合地层中科达科化石的分布情况,本文认为最早出现的科达植物应是Mesoxylon,它可能是由某种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再由其演化至Shanxioxylon和Pennsylvanioxylon。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华夏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的科达植物各自沿着不同的路线进行演化。其中,欧美植物区科达科的演化路线可能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M.multirame,Mitrospermum bulbosum)→Mesoxylon的较进化的类型(如M.thompsonii)→Pennsylvani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P.iowense)→Pennsylvanioxylon的较进化类型(如P.nauertianum,P.birame)→绝灭。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的可能的演化路线则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Pennsylvanioxylon→绝灭,或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绝灭或演化为某种新的植物,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  相似文献   

7.
 四合木属Tetraena Maxim.   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亚洲中部荒漠区东部的特有属,也是珍稀   濒危植物。前人曾对该属的系统地位做过一些研究,但观点不一。作者通过对该属的研究历史、雌蕊、   果实、花粉粒、染色体等的综合研究后,建议将该属从TaxTaЛЖЯН系统(1987)蒺藜科的霸王亚科中分   出,成立一个新亚科——四合木亚科。本文还编写了蒺藜科(狭义的)分亚科检索表。  四合木属的系统   地位是:芸香目蒺藜科四合木亚科四合木属。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我国忍冬科54个样品,包括12属31种植物的花粉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 描述了本科各属主要代表种的花粉形态特征;  及不同种的花粉类型,为化石花粉鉴定提供参考资料, 同时根据花粉的形状、大小、萌发孔及外壁雕纹的异同,讨论本科及科以下分类群的位置和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9.
白豆杉属Pseudotaxus Cheng属裸子植物红豆杉科Taxaceae。  该属仅有一种,即白   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Cheng)Cheng。  关于红豆杉科在松柏类植物中应该占据什么   地位问题,一直持有不同意见。为此,作者从化学角度对红豆杉科各属有关植物化学成份进   行研究。我们曾报道白豆杉枝干中的一重要特征成份—铁杉树脂醇(tsugalacton,tsugare-   sinol)(马忠武等1982)。为了获得更多的化学证据,我们又从白豆杉叶的精油中分离了38个   成份,鉴定了其中的33个成份。就其组成比看,其特点是柠檬烯、α-蒎烯和δ-3-蒈烯的总含   量占整个精油成份的1/3以上。这一精油成份的组成特征与红豆杉科榧属植物香榧Torreya  grandis cv.‘Merrillii' 树叶精油成份的组成特征(何关福等1986)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木材构造特征在裸子植物系统学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木材构造特征的进化趋势对裸子植物,特别是松杉纲内各目、科的系统位置和等级 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1.南洋杉科可从松杉目中独立出来成立南洋杉目。2.银杏更近于松杉目而与苏铁科有明显区别。3.罗汉松科、三尖杉科和红豆杉科应置于南洋杉科之后,松科之前,三尖杉科与红豆杉科亲缘关系更接近。4.建立金松科是合理的。5.为侧柏从崖柏属中分出成立侧柏属补充了木材方面的证据。6.进一步探讨了松科中一些属的系统位置,并建议松属可区分为三个亚属。7.穗花杉属置于红豆杉科中更为合适。 8. 同意郑万钧在铁杉属内建立长苞铁杉组。合并黄山松和台湾松。  相似文献   

11.
The earliest ovules in the Late Devonian (Famennian) are surrounded by a cupule that is involved in both protection and pollination, and generally have free integumentary lobes. Here we report a new taxon from the Famennian of China, Guazia dongzhiensis gen. et sp. nov. The terminally borne ovule is apparently acupulate (without cupule) and has four radially arranged wing-like integumentary lobes that are extensively fused, and folded lengthwise and inwards. Guazia provides evidence that not all Devonian seeds possess a cupule and it increases their diversity in integumentary lobes. This genus also suggests that the integuments develop new functions, probably including wind dispersal at the expense of the cupules.  相似文献   

12.
竹柏科Nageiaceae是根据叶无中脉而具多数近平行细脉和雌性生殖器官接近原始的枝条状结构, 从裸子植物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中分出的单属新科。 新科内有2个组,5个种,分布于太平洋西 海岸的东亚、南亚近海山地至新几内亚等南太平洋岛屿区域。 该科植物具有2个以上叶迹和无中脉的 多脉叶类型,在现存的裸子植物中十分特殊,仅与少数几个系统位置较为孤立或系统位置不甚清楚的 类群有一定相似之处,而与其他大多数具中脉叶类型的类群几乎没有任何过渡和联系。 古植物学证据 表明,自古生代以来,各不同地质时期均有这种多脉叶类型化石存在,同时,在某些古裸子植物化石 中,也存在接近Nageiaceae所具有的枝条状雌性生殖器官类型。 据此推测,在裸子植物系统发育中, 可能存在一条以叶具多脉为标志的M-演化线(multinerved-leaved evolutionary line),这条演化线可追溯至古裸子植物科达类甚至更古老的类群。  相似文献   

13.
 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北美香柏 Thuja occidentalis 雌球果的发育过程。在北京,北美香柏的雌球果是在八月初由营养芽转变而来,雌球果一般有4~6对苞片,中间2~3对可育,每一苞片腋部着生两枚胚珠,在可育苞片腋部最先观察到一扁平的隆起,并在其上分化出两个胚珠原基,接着分化出珠被和珠心,最后形成扁平而两侧对称的胚珠。在北美香柏雌球果发育过程中,约一半的雌球果在2~3对可育苞片中位于下面的1~2对的腋部产生3个胚珠原基,中间一个较小,并在以后的发育中逐渐退化。由此推测北美香柏的雌球果可能是由祖先类群中每一苞片具多于2个胚珠的雌球果演化而来。在光镜下对雌球果维管系统的观察发现,传粉前幼小雌球果的苞片内仅有一束维管束,传粉后随着苞片基部的居间生长,有4—8束维管束在苞片内形成,但是新发育的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相对位置与正常叶性器官一致,这与在以往报道的柏科植物成熟雌球果的苞片中均有反向维管束的发育不同。北美香柏雌球果早期发育和维管束分析结果支持傅德志和杨亲二提出的解释裸子植物生殖器官形态演化的“苞鳞-种鳞复合体”理论。关键词北美香柏;雌球果的发育;胚珠分化;SEM  相似文献   

14.
松柏类植物叶子的比较解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地比较观察了松柏类植物7科、37属、103种8变种的叶子表皮     及内部结构特征,并记述了各属(或组)的特征,及作了分属(或组)检索表。       观察结果表明,为便于分属鉴定,Laubenfels的叶型划分,可作为第一级分     类特征。此外叶子表皮结构,皮下层的有无与排列方式,叶肉分化与否,具维管     束鞘或内皮层,转输组织类型,维管束的数目与空间相对位置,树脂道的数目及     位置,以及石细胞或厚壁组织细胞的存在与否等特征,在属一级中较为稳定,可     作为各属分类的重要依据。       柏科各属(刺柏属与圆柏属除外)均属鳞叶(叶型Ⅲ),其结构特征差异甚     少,不易区分。     本文还讨论了树脂道,具凯氏带的内皮层,厚壁组织以及维管束等在分类鉴    定上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5.
  A fossil plant, Yanliaoia sinensis gen. et sp. nov. of late Jurassic is described from western Liaoning.  It is an arborescent conifer, deciduous, with branchlets and leaves resemble closely those of Sequoia sempervirens..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female cones and cone scal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extinct genus Elatides and living genera Cunninghamia, Taiwania and Athrotaxis,  The female cone, however, is smaller.  Cone scales are spirally arranged, woody, thin and ellipticzl, having a short spine at their apex.  Seeds, globuloidal, without wings, about ten on each scale, and longitudinally arranged in three to four ranks, which occupy nearly the whole area of the ventral surface of ovuliferous scale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Yanliaoa and Elatides are two closely allied genera, evolved roughly in parallel with each other in the late Mesozoic.  Yanliaoa may be one of the ancestors of the living genera of Taxodiaceae. remarkablly the lineal or sublineal ascendant of Sequoia sempervirens.   The  so-called  “Sequoid jeholensis”(Endos. 1951) may be a branchlet of Yanliaoa sinensis.  相似文献   

16.
壳斗科植物摘录(I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考虑棒束振动对5×5定位格架棒束通道内三维流场的影响。采用混合网格技术,结果表明棒束振动作用对上游是刚性突起结构的通道的x方向速度影响较大,越向下游,影响越明显,而对上游是弹簧结构的通道的x方向速度几乎没有影响,在上游,棒束振动对y方向速度没有太大的影响,在下游影响很明显,最大偏差达到了10%,这是由于上游格架的掺和平均作用,而到下游由于格架的作用减弱,棒束振动占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描述了中国辽西热河群部分恐爪龙类化石的骨骼与皮肤衍生物形态。本研究:1) 提供了有关辽宁恐爪龙类最详细的骨骼学信息;2)提出了羽毛演化的一个新模型;3)综合地分析了虚骨龙类的系统关系;4)分析身体不同部位的信息对复原系统发育的影响及虚骨龙类各个演化阶段身体不同部位的相对演化程度;5)讨论了虚骨龙类的演化趋向,尤其是和飞行起源相关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蓝果树的花芽当年形成。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孢子四分体多为四面体形。  花药绒毡层分泌型,细胞具多倍体核。子房常1室,少2室。花柱实心,具引导组织。引导组织在子房室顶端形成珠孔塞。胚珠倒生,悬垂,具单珠被。假厚珠心。珠被维管束延伸进入珠被。孢原细胞1 个,位于珠心表皮细胞之下。孢原细胞直接扩大形成大孢子母细胞。珠心冠大多不存在。蓼型或葱型胚囊。近合点端的无功能大孢子最先压扁退化。珠孔受精。精卵核融合为有丝分裂前型。极核在受精时融合。反足细胞短命。细胞型胚乳。成熟胚与种子近等长,种子叶基部多少心形。子具胚乳。胚和胚乳均不具喜树碱。   同美洲产的蓝果树相比较后,本文总结了蓝果树属较稳定的有分类学意义的胚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