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我国核应急对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基于南华大学"核—医—安全—管理"学科链体系,设置系统的跨学科知识课程体系,设计有效的跨学科技能实训机制,建立高素质的跨学科教师队伍,进而形成纵横结合的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核应急作为核安全"纵深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环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在不同核事故场景中快速自救他救、事故处置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知识沟通、交流与协作的能力是核应急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核应急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基于OBE教育理念,对核应急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制定、课...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跨学科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高校人才培养不应仅局限于某一学科或者某个领域,而是要屏弃学科门户之见,在原有学科框架下,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目前,单一学科内容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多元化的人才市场需求,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培养跨学科外语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基于人才培养需求下,培养跨学科外语复合型人才,对于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蕾  汤庆新  李畅 《大学教育》2022,(12):189-193
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学科培养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手段。文章基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山东大学的育人实践,对比两者在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制度机制、师资队伍、机构设置、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等方面的异同,探索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优化方法和路径,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迫切需要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本研究以建立一个培养适合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为总目标,提出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知识体系、支撑体系和硬件环境等设想,着力于个性化创新能力训练和大工程背景下的工程训练。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科学整体化、系统化的重要保证。论文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以及创新的涵义入手,通过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分析,构建了以"学科渗透、核心打造、特色凸显"为内核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具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分析,进行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认识,期望对理工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教育是后工业时代科技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积极扬弃。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跨学科教育模式体现在其教育理念、学生管理、通识教育定位、教学制度设计、课程设置、培养环节、组织保障以及多类型小班制的研讨课广泛应用、跨学科教育项目等各方面。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跨学科教育实践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理念滥觞于美国,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结合与转变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整体化的趋势,新的知识生产呈现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贵为整体,过度分化的学科知识消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消解了作为整体的思想活动的能量。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与知识创新的驱动而生,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审原有培养"学科守门人"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以及组织制度保障进行研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主要总结了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改革中将跨学科教育理念融入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突出应用、强化能力、注重创新理念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向跨学科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设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定位于服务棉花全产业链;采用“2.5+1+0.5”分段培养方式,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部分核心课程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向跨学科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新农科”建设的结合度、教师的实践能力、社会及企业参与度等方面分析改革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特征是建构和完善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背后的动因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学的功能发挥以及社会的就业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方面,目前按专业招生与培养的制度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兴趣有较大的限制;大学方面,多学科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社会方面,就业难及专业与职业不对口问题凸显.而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其性质和效用,正是应对以上问题的一个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2.
独立学院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核心在于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多领域、宽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本文提出了改善独立学院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完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美国公立大学的典型代表之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为研究对象,从理念宗旨、运行模式、支撑机制3个维度对其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行动路径进行解析。结果显示,在理念宗旨方面,形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未来跨学科领导者”的教育理念;在运行模式方面,主要采用课程的跨学科组合、专业的跨学科组合、学位的跨学科组合3种培养模式;在支撑机制方面,推行“共同资助、联合聘任”的跨学科教师聘任制度、“独立建制式+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和“面向全体”的跨学科项目服务。文章进一步指出未来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4.
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呈现出交叉融合的态势,社会迫切需求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的现代人才,应用型高校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价值意义,指出了当前应用型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应当从优化跨学科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强跨学科新兴专业建设、加大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升级跨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跨学科师资队伍、提升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深化跨学科产学研协同育人、完善跨学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由于工商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满足不了农、工企业的专业需求等原因,进行跨学科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非常必要。跨学科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包括以下措施:一是明确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二是制定培养计划,三是引入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四是构建院系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校教育教学要素及其组织方式两个维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是单一要素的跨学科,如跨学科专业,也可以是同一要素的跨学科组合,如主辅修。根据这一划分框架,我国大学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需要树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个体也是组合的思想,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还应提升学生在专业及课程选择上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跨学科整合能力的人才,而目前以专业进行教学组织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为例,以多专业课程群、单专业课程群和实践平台建设作为建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通过在原有纵向专业组织的基础上增加横向的课程群组织,经过实践验证这种矩阵式的组织模式能够有效地进行专业融合,实现培养跨学科教育者和跨学科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课题。基于研究室模式培养的跨学科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本文以太原理工大学晓明研究室为例,从人才培养思路、创新能力和人格养成并重的培养模式、基于制度管理和细节入手的培养方法、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环境建设模式等方面论述了这一培养模式的特色与效果。  相似文献   

19.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在不断分化的同时,也进一步高度融合,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越来越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审视,并予以解决。推进和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既是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重视本科教学、敢于教改试验的百年老校,武汉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多种途径并举、各种方式共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思考与探索开创跨学科人才培养新局面。1.拓宽专业培养口径,设置跨学科专业我国高等教育从50年代开始全…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校中文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中文专业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文章认为,中文专业应培养跨学科课程的专业师资,建构系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更新跨学科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考评机制等,以全面提高跨学科课程教学效果,为中文专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跨学科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