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前,我国高校较为注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创新精神成为二者融合的切入点.文章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入手,分析了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是符合未来就业市场发展需要的。在诠释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创业训练营"、"零风险创业平台"、"创新创业教育闭环"三维一体设计,为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双师型"教师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胜任力有待提升、教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为此,高职院校应多渠道引育人才,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胜任力;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高师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师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标志.高师创新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遵循高师教育的基础性、人文性、师范性、开放性等基本创新教育原则,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注重师范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高师院校必须深化高师教育改革,着重从观念创新、教学创新和模式创新三方面积极进行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在现行国家实施创新发展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一系列问题的方式、途径与方法,它具有个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多重性等特征。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因素有发展环境、价值取向和发展途径等。高职院校已经出现和正在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基于竞赛机制的"选拔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基于发散思维的"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基于校企合作的"实战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为了正确选择和运用各种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避免和防止各种模式泛化或滥用,需要紧扣"三全"发展定位,抓好广谱式教育模式的运用;坚持因校因人制宜,科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模式;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强化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院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全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交通类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未来交通行业人才孵化器的重要作用,交通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交通行业今后的发展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推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模式下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如何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以校企合作这一研究视角,来积极探索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完善与发展的新路径,以期能对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区域农村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大本营,地方高师院校要客观理性分析不足,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牡丹江师范学院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针对我国农村教育状况、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师教育的转型等现实问题,几年来结合教改项目"应对农村基础教育需求.加强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开展广泛调研,分析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瓶颈,积极探索和改革适应农村基础教育需求的"落地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应用普及,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探讨了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的建设内容,并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获批的2015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指尖上的实超"为例,实证"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是助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变革,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变革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探索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成为当前要务.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树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加强高职院校硬软件资源建设、建立"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模式等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师院校在发展中不仅包含师范类的专业,也包括一些非师范类的专业,当前非师范类专业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发展中也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尤其是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对高师院校非师范类的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先分析了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接着提出了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对策,以便更好地推进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呈"井喷式"增长,使得应用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只有不断修正与完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鉴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系统、有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显得愈加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职院校必须遵循"全人教育"理念,在"双创"教育中融入基于心理品质、社会认知、创业取向、自我发展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培育,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备高度竞争力、胜任力、适应力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职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 本文所指的创新人才培养是高师院校中师范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即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由于高师教育在高师教育-师范教育-教师素质-教育质量-劳动者素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链条中的根本性、基础性地位,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振兴高师院校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立足于当前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不足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在工作实践搭建了"三结合、三搭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提出完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国家“双创”战略驱动下,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地方院校的重要构成,基本能够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推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方面已经取得一些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但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河南地方高师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亟需解决的难题。对此,河南地方高师院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强化校企联动,探索建构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核心、以企业为支撑、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体系,进而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培养更多的优质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已经形成,高师院校不再固守封闭模式,纷纷走向综合化。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存在偏重学科课程、忽视教育课程以及两类课程结构失衡问题。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平衡,高师院校须借鉴综合大学的培养模式,发展"综合性";创新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着力构建教育学科课程群,完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经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亟待改善和发展的重要工作.本文在分析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况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探索与构建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当前高职学生创业现状以及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创新、创业"为教育目标,从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价值取向、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完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丰富创业教育资源、全方位建立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五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提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新战略中,高职院校起着必不可少的生力军和主阵地作用。传统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不再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需要引发一场由"双创"推动的教育范式深刻转型,在教学范式、课程体系范式、教育评价范式等方面做出根本性的变革。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不同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后者服从于前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体现"对接式教育"理念,对接学生特点、院校特色和行(企)业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