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你曾说要骑车去西藏,你曾说要徒步走天涯,你是否还记得曾为未来的自己定下的目标?一个背包加上一颠向着远方的心,一些年轻人,用一年的时间去旅行、打零工、做志愿者,感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自己,也重新看待自己的明天。这就是西方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倡导的青年概念"间隔年"(GapYear),这些选择"间隔年"的年轻人,被称为Gapper。最常见的就是高中毕业与升大学之间、大学毕业与开始工作之间,一些青年人离开自己的国家,通过打工换宿、志愿服务、租房生活等形式完成旅行,他们相信,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可以帮助自  相似文献   

2.
据日本《产经新闻》2011年8月8日报道,“间隔年”(Jap Year)是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间隔年”期间,学生离开自己的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  相似文献   

3.
Gap Year:间隔年,指用一段较长的时间(通常是一年)去旅行或是从事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最常见的间隔年是在大学毕业与工作之间,毕业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发掘自己。"间隔年"起源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嬉皮士浪潮,近年来,在国内亦逐渐流行。  相似文献   

4.
你也许会问,身处职场的自己为何需要"间隔年"?但的确有不少职场新人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些迷失前进方向.或许,你认为进入的企业与想象中有些差距,从事的也不是自己十分喜爱的工作. 这意味着你需要抽出一段时间走出去.其实间隔年的选择可以是多方位的.你可以去偏远的地方当一个志愿者,你也可以选择从事公益服务帮助他人,或者独自去周游世界撰写旅行日记,也可以申请一份海外工作.当然,你还可以一边旅行,一边获得沿途的一些工作机会.总之,好好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认真规划好自己的工作间隔年,能够有助你向更高的职业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2006,(Z1)
本文作者毕胜福是大连48中学教师。他儿子1999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美国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留学数年。作者与妻子曾两次去美国探亲旅行,去过美国的十个州,去过纽约、华盛顿D.C.、波士顿等十几座城市,去过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十所大学旅行、参观、考察。在美国一年半的生活、旅行期间,作者刻意了解了美国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旅游景点的风情风光。美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等,广泛接触了许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喜怒哀乐。作者把在美国探亲旅行期间的所见所闻,还有他儿子的学习成长经历,从一个留学生家长的视角,用日记的形式写出了系列文章,读后感觉十分亲切。  相似文献   

6.
<正>新西兰打工旅行这是种在新西兰边打工边旅行的旅游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增加个人阅历,也可以增加一些回忆。或许有些学生会变得日渐消沉,长嗟短叹,但是不妨以一种逆向思维来审时度势,转换一下生活方式。工作难找就干脆在这个特别的阶段"流放"自己。到新西兰去打工,可以去农场、工厂、旅店,边打工赚旅费边游玩,给自己的人生增加一些轨迹外的记忆,这可是如今最流行的活法呢,正因为我们年轻,一切都有可能。  相似文献   

7.
姚瑶 《快乐阅读》2020,(3):44-44
在酒店门口接到H时,我们欢呼、拥抱,又跳又叫,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这是做了15年朋友的我们第一次一起旅行,一起跑马拉松,一起在热带的街头喝烈酒,一起在吴哥窟的废墟里疯狂暴晒. 少年时凑在一起,总有很多迫不及待去交换情绪的,而现在的我们不再努力表达什么,极少冗余地抒情,只是在泳池边辨认天空里的猎户座时相视而笑.  相似文献   

8.
体味苦难苦难对我们,成了一种功课,一种教育,你好好的利用了这苦难,就是聪明。--三毛2005年夏天,我带着女儿在美国西部旅行。旅行大巴在途中经停一个小镇,导游请所有的旅客下车休息片刻,然后去路边的洗手间“方便”。  相似文献   

9.
赵星 《大学生》2012,(Z2):80-81
上周末我去了一个叫犀牛青年会的活动,一样的主题,一样的一群爱好旅行的年轻人聚在一起,间隔年的话题又一次被打开了……第一个演讲的姑娘讲述了自己辞职去旅行的故事,讲了很多内心的纠结,以及偶尔的经济困难造成的困窘。姑娘看着挺小,估计是近90后,工作一年半攒了3W,独自旅行精神可  相似文献   

10.
“间隔年”兴起于欧洲20世纪60年代,是指青年学生利用高中毕业与进入大学之间的间隔期(通常是一年),通过旅行、做义工等形式到异地体验另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间隔年”能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热情,提升学业成就;丰富人生体验,促进个人成长;激发创新思维,促进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培养世界公民意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等。“间隔年”作为国外高等教育的一种创新教育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青年学生和高校的青睐。  相似文献   

11.
大学入学考试完毕,英国的中学生相互之间询问的不再是“你申请了哪所大学?”而是“你打算去哪个国家旅行?”在中学毕业后和上大学之前,空出一年的时间周游世界,体验人生,已成为青少年中的一种潮流。在英国,人们称这一年为Gap Year(间隔年)。  相似文献   

12.
孙莉 《初中生》2017,(22):24-25
北宋仁宗时期,宰相吕夷简和大臣明镐都是深得民心的忠臣良将.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精英人才,在整顿军队的弊端上,不约而同地做了一回“心机男”. 有一年,西部边疆骚乱,镇边主帅阵亡.战事传回京师,朝中大臣纷纷议论说,是朝廷派去做监军的宦官插手军事,胡乱指挥,扰乱了主帅的部署,才导致战争的失败.大臣纷纷上奏要求对监军太监治罪,还请求皇帝废除宦官做监军的惯例.  相似文献   

13.
2000年2月24、25日 ,全国培训就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张左己部长称这次会议是“抓落实的会议” ,他还从抓落实的角度用四句话来强调2000年的培训就业工作 :“‘进中心、保生活’ ,仍然是当务之急 ;‘出中心、再就业’ ,是工作的重点 ;‘抓培训、促就业’ ,是重要手段 ;‘建机制、进市场’ ,是今后改革的方向。”林用三副部长在总结1999年工作和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 ,对2000年的培训就业工作做了部署和安排。目标任务清楚 ,政策措施明确 ,就看我们如何去具体落实了。本刊摘编几位领导的讲话和上海市培训就业工作的经验作为本期主题的内容 ,以期让每一位从事培训就业工作的同志都明了2000年工作的指导思想 ,并去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4.
我曾连续4次到德国考察教育.2003年曾给温家宝总理写了封信,反映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社会价值取向上出了问题.德国的工人都安心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在福利待遇和社会认可程度上他们和研究人员相差不多.而我的一个同事的孩子当了工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分房子没有份,下岗首当其冲.他说再有孩子绝不让他去当工人!如果这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争着去作白领,都不想当工人,这个社会能和谐吗?一个国家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导向.在我们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都说重要、重视,但到了基层就变味了,推不动.所以说,职业教育的问题首先不是它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妈妈是美的     
妈妈很平凡,就像在山涧流淌的一条小溪;妈妈很卑微,就像春天百草园中的一株小草。妈妈从不去美容院,不做面膜也不做发型,一年到头都只穿深色的衣服。每天下班回家,妈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拖把拖地,然后用抹布抹窗户椅子,一边抹一边不停地说:尽是灰,尽是灰。似乎灰尘积在她心灵上,让她很不自在。  相似文献   

16.
一、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前,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就业流向不平衡,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愿意去发达地区就业,即使去发达地区的边远郊区,也不愿意去落后地区.2002-2004年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63%、55%、52%,出省就业有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7.
间隔年是一种体验不同社会环境的生活方式。从熟悉的环境中暂时走出来,到社会中去接受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获取生活所需经验,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寻找未来生活的方向。间隔年作为不同意义的教育模式,与学校教育在功能定位上会形成互补关系。职业教育如何利用间隔年,为学生提供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是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间隔年是一种体验不同社会环境的生活方式。从熟悉的环境中暂时走出来,到社会中去接受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获取生活所需经验,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寻找未来生活的方向。间隔年作为不同意义的教育模式,与学校教育在功能定位上会形成互补关系。职业教育如何利用间隔年,为学生提供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是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方海东 《班主任》2012,(6):16-20
正大学毕业十六年来,我一直做班主任。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始终提醒自己,应当用伴随思考的行动收获教育幸福,用生命圆自己的教育之梦。看着一批批学生在我的影响下成长,在感到幸福满足的同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做班主任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关注呵护,让爱成为文化班主任工作的起点是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对生活的爱。但我认为,在班级中,爱不应是教师一个人的付出,而应形成一种集体成员相互关爱的氛围,使爱成为一种班级文化。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爱,关键是要用爱的行动去表达  相似文献   

20.
<正>出生在美国的加西亚,从小就对烹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生日那天,他独自为全家人做了顿炸薯条,那是他人生的第一道菜,在家人的夸奖中他萌生了一个宏大的梦想——长大后要做世界名厨。高中毕业后,加西亚毅然决定去纽约的一所烹饪学校学习。每天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他就到一家餐馆边当杂工边留心学习大厨的烹饪技巧。过人的烹饪天赋加上实地实践,三年后他成了近千名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