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管理模式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业型大学是大学社会使命变迁与大学自身发展逻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三螺旋理论为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螺旋理论下创业型大学的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包括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及价值重构、组织结构优化与制度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同时更加注重政府和企业等外部组织的介入,注重与政府、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与联动,促进异质资源在大学、政府、企业之间的跨组织整合与流动,形成良好的外部互动机制.作为三螺旋之外的第四方,社会中介组织可能作为第四螺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三螺旋理论是研究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产业与政府协同创新的一种新范式。大学使命的拓展、知识观的转变、三个知识空间的提出是三螺旋理论形成的基础。以大学为主体,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考察大学、产业、政府的协同创新关系,对于大学治理创新有重要作用。大学应提升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知识转化能力,增强创业意识,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4.
赵东霞  张璟 《高教论坛》2014,(12):45-48
三螺旋理论是国外大学科技园创新实践产生的新理论。通过对三螺旋理论的阐释,指出了三螺旋协同创新是官产学发展和提升区域创造性能力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对协同创新机制的概念与内容进行了总结,结合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官产学协同创新的实践,为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官产学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5.
肖华  丁明磊 《文教资料》2013,(1):121-122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校办科技企业为基础,突出办园特色与优势,通过构建完善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文章以三螺旋理论为视角,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概念与主要内容,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逻辑进路,即以高校的自主办学为基本前提,以政府的全面支持为总体保障,以企业的产业对接为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7.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国家的强盛取决于它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诸方面的创新。创新的主体——大学、企业与政府(即"官产学"),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而联接起来,通过组织层面制度性或结构性的安排,实现三者信息与资源的分享,达到资源的协同运用与效能整合。文章综述了三螺旋理论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对创业型大学在三螺旋模型中的推进器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在不同类型三螺旋模式中创业型大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大学的重要历史使命就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现代大学的灵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本文借鉴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模式理论从高校、政府以及产业三个领域相互融合,共同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的创业能力培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创业型大学——这种新型大学发展范式崛起的历程及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知识活动系统全息性理论,针对创业型大学的创业能力提出了几点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学外部治理是实现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大学办学自主权、培育社会组织的政策红利下,大学外部治理主体越发多元。运用三螺旋理论,从治理主体角度展开考察了政府、大学、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的职责关系,系统地分析了大学外部治理多主体协同的建构方向与发展路径,对于促进大学外部治理多主体协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应从"厘清行动边界明确多元治理主体职责,确保协同治理有序""强化制度供给规范协同治理机制,增强协同治理能力""放权增能引导大学自治,提高协同治理水平""培育赋权积极引导,凝聚协同治理力量"等方面进行探索,最终促进大学外部治理主体朝着多元协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科技园通过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基地,辅助高校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管理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通过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案例分析表明,大学科技园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其途径主要包括教育、激励与政策保障等,大学科技园应积极促进园内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与大学科研专家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在管理中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创业人才的创造性,发挥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上的引导作用,优化环境,形成有利于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和脱颖而出的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三螺旋理论是继国家创新体系之后出现的新型创新理论模型。本文借助三螺旋理论的启示来阐释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概念,主要探讨了创新创业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协调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论,分析在高校、产业和政府三者相互作用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对于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技园为产学研耦合提供了平台,科技园内的企业只有通过协同创新和聚合整合,才能够让科技园发挥应有的作用。协同创新就是要使相互独立的部分进行整合,这不但需要提升科研成果质量,还需要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为科技园的发展营造更加适宜的制度环境。影响科技园发展的区位条件、融资环境、合作模式以及服务质量等都能够在协同创新的质量上得到表现。目前科技园在发展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行政味道浓、创新能力弱、认识有偏差、文化氛围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推出差异化的制度设计,促进科技园内资源整合力度,强化科技园的聚集力、创新力和辐射力。  相似文献   

15.
三螺旋模型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政府、企业和大学协同创新的一种新范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模型、自由放任模型和重叠模型三种类型。三螺旋模型是典型的"耦合交互式创新",创新动力机制来自于政府政策驱动力、企业市场需求力和大学科研推动力的有机结合;传播机制具有高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政府、企业和大学三方分工合作,政府是创新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推动者,企业是主力军,大学是支撑者。三方协调联动可以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三螺旋模型应用的最终目的在于打造目标一致的创新联盟,形成良好的政产研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三螺旋模型应用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切性表现在:大学、企业和政府是"双创"人才培养的基石,混成组织是"双创"人才培养的关键,社会支持环境是"双创"人才培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跨界协同创新是知识创新、技术革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重要路径选择。在我国大学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的进程中,本研究采用三螺旋互信息算法,以我国1998-2013年间发表的SCI论文为基础,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定量测度了我国大学与工业企业、政府研发机构之间跨界协同创新的耦合效应,分析诊断了其潜在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产学研各方作为不同的创新主体,借助大学科技园提供的信息、资源交流和综合服务的平台与协同管理机制,实现协同创新。从大学科技园的收益分析可以看出,政产学研各方通过协同创新,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了创新成果转化,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三螺旋是大学、企业与政府,以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纽带而联结起来,通过组织结构性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三种力量交叉影响,最终形成抱成一团又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的新关系,以此达到三者资源的共享与信息的充分沟通,实现各自效应的最大化。三螺旋的主体——产业、政府、大学都是创新的主体:产业是进行创新的基本场所;政府是契约关系的来源,并承担确保三个机构范围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换的重任;大学则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来源,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在大学、产业、政府积极合作与协作的过程中,每一个组织都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保持各自独特的身份,在合作中每个组织都可以成为创新组织者。三螺旋为研究型大学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科技园发展至今,在发展方向、产业定位、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着一些问题。通过对大学科技园发展定位、责任主体、管理体制、经费保障及其对高校作用的分析和思考,文章提出了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三螺旋理论下欧洲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螺旋理论讨论了在知识生产与转化的不同阶段,大学、产业与政府等创新主体相互联结在一起,形成三种力量既相互影响又螺旋上升的三螺旋模型关系,其中又包含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两种循环。创业型大学是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关系发展的推进器。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拓宽的发展型单位、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激活的学术中心、整合的创业文化等五个典型要素在欧洲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促进作用。三螺旋理论与欧洲创业型大学的实践为我国大学的组织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