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为此,语文教学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课程体系,要力争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不再把学生禁锢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要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一、课内外联系,寻找语文外延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失去课程的多半资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借助课文的学习投身于五彩缤纷的校外生活,在自然中学语文,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可事…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除了课堂学习形式外,还有与其同等重要的课外学习形式.语文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语文学习有着更为宽广的外延,课堂上学课文是语文学习;课外阅读书报杂志是语文学习;生活中观赏一道风景获得关于生活的感悟是语文学习:亲自经历某一事情,从中引发关于生活的思考,化成自己的智慧是语文学习.总之,一切关于身之生、世之事、道之道、理之理的认识都是语文学习.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课本上教学生,从人的生命活动中讲解语文,从自然和人文景观处认识语文,也从声像中谈论语文.语文应该是无处不在、与时俱存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仅仅靠有限的课内学习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是很难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语文教学除了要继续抓好课堂教学之外 ,更要重视课外的广阔天地 ,更要重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展 ,还应把封闭式改为开放式。因此 ,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山穷水尽的尴尬境地 ,谱写“柳暗花明”的新篇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语文“小课堂”学习的局限 ,引导学生走进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拓展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以大语文课堂去构建学生语文素质的互动网络。具体说来 ,可从以下三方面去拓宽语文…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目前研究性学习大多采用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确定课题开展研究。课堂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战场,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在课堂上的教学,还要充分利用自然、家庭、社会这些更为实在的广阔空间促使学生来学语文,用语文,也就是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语文课外学习。语文课外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外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取学习内容,自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学习,从中获取知识技能,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位教师教《螳螂捕蝉》,教学即将结束时,他设计的教学环节是:1.出示《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读,读后讨论:这个故事中“人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隐患”是什么?2.出示相关古地图,讲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历史事件。3.出示故事《围魏救赵》,学生自由读。4.出示古文版《螳螂捕蝉》,学生再读,看能读懂多少。上课老师是在什么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这些教学环节的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的确,新课改要求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以后,教师是有了更多的课程内容选择权。于是课外资源的拓展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固定环节,公开课表现得更为突出,似乎少了课外拓展这一环节,就不是新课程,更不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传统的语文教学资源局限于课堂、教材,使得语文课堂如“古道”,似“荒城”,但课外资源的开发也不能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并非每堂课都要引入课外资源,即便选用,也还有一个什么时候选用、选用什么内容的问题。根据课外资料引进的先后秩序,笔者认为可依次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课前引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转变和现代学习环境的逐步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呈现越来越超...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沟通与生活的关系,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适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丰富课堂内容,扩充教学的容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语文课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具有使用价值、最丰富多彩的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无疑,这是针对目前小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学习入不敷出的矛盾而提出的一点目标要求。然而,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一、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学得好的人,都是课外看书。"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要乘改革之机改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学习的长远利益,正确认识课  相似文献   

10.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是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一致发出的呼喊,也是对僵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批判。《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内课外……充分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  相似文献   

11.
桑哲 《现代语文》2005,(12):4-6
桑哲(以下简称桑):文学创作和语文教学有密切联系,您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文学创作和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 段崇轩(以下简称段):考试制度、课本的选择和老师的教学方法都有很大的导向性,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学生现在对语文这门课普遍有一种厌倦感,因为学业负担太重、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学方法落后、课堂缺少情趣.语文知识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传授和课内自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外学习不可忽视.怎样融洽师生关系,老师怎样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给他们一种真正的启发和教育,不能只靠课堂教学和课本学习.师生课后交流、学生课外阅读更重要.我写过一篇文章,建议语文老师关注当代文学,关注新的作家作品,试着自己去写一点东西.如果教师有这种积极性,对语文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与社会》这门崭新的课程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和杜威先生“教育即生活”教育理念的高度结合。课程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兴趣、意志等品质培养,更突出课堂的外延——课外学习生活的重要地位。故而学生的课外学习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契机,使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以鼓励学生积极、自觉投入课外学习。  相似文献   

13.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的学习资料.当前的语文教学需要有意识地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必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因此,布置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课前布置阅读。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一夜的工作》前,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周总理的书籍、文章,使他们…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有两块阵地———课内和课外 ,这两块阵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犹如鸟之双翼 ,车之两轮 ,不可或缺。重视课内这块主阵地 ,是非常重要的 ,但绝不可忽视课外这一阵地。课外阅读 ,将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向课外迁移 ,使语文学习的触角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知识和生活的领域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从而有效提高学牛的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一、加强课外阅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言大师吕淑湘说过 :“问语文学得好的人 ,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学生的知识仅仅停留在课本内 ,那是远远不…  相似文献   

16.
《春夜喜雨》是诗圣杜甫所写的一首诗,其中几句很有意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静静思来,这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真,真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如果教学能达到这样自然的境界,那这样的课堂就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就是诗一样的课堂。一、“好雨知时节”——挖掘生活之源布鲁纳说过:学生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习材料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性、时代性、挑战性的教学内容,让“知时节”的“好雨”降落在课…  相似文献   

17.
王跃辉 《成才之路》2012,(15):68-6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学应包括课堂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部分。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发发展、自主创新。通过两方面的结合,能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一、制定合理目标。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生物课堂提问要注重有效性、趣味性和真实性,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创设问题场景.因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至理名言.陶行知也说过:“生活即教育”.课堂提问要为学生提供以下五种问题场景,使学生有一个亲身的体验,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将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学习”单列,是本次课改的重大突破和一大亮点。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如果说课堂学习是“一掬水”,那么课外学习就是“江河湖海”。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性地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的“物质储备”,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升。【设计方案】活动主题:漫游三国活动年级:五年级活动内容:看关于《三国演义》的系…  相似文献   

20.
语文世界丰富多彩,语文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课堂、校园之中,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大学校”。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的设计也要与生活紧密联系。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五彩斑斓的生活,通过多给学生布置观察性作业、亲身体验性作业、信息收集类作业、自主设计性作业等,为学生的作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让语文作业成为学生的世界,使其乐在其中,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