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观园里,薛宝钗大概13岁半,比贾宝玉大一点点,贾宝玉13岁,林黛玉12岁,史湘云也是12岁左右。更小的是惜春,小说开始时她只有八九岁。就是这样一群小男孩、小女孩住在大观园里。所以我觉得,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人是没有"青春"可言的。古代的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有一个叫作"青春"的东西,比如希腊文化一开始就歌颂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所生活的大观园里,美女如云,虽然她们容貌不同,性情有别,但在贾宝玉的审美观中,真与雅构成了他女子审美的真正核心与共同标准.  相似文献   

3.
文章考察了《红楼梦》的中心事件即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分析了这种悲剧的产生 ,除了各自性格方面的原因以外 ,主要的还是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指出了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封建社会“大观园”悲剧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通过神道设教这一叙事传统,曹雪芹将大观园写成了花柳世界,赋予大观园群钗以花柳的特质,赋予贾宝玉以花主、诗人和哲人的秉性,将贾宝玉那近似"花痴"的意淫行为写成了一种诗意的行动,目的在于呈现一种生命意识,即对青春和美丽的欣赏、体贴和眷恋,《红楼梦》的叙事因此呈现出诗性叙事的特质。根据叙事传统去把握作品可以达到对作品的还原解读,而二十世纪的《红楼梦》研究基本上属于文化建构甚至是意识形态建构,是一种"别有动机"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在细读《红楼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女性主义批评的相关理论,指出:大观园中的“女儿”是曹雪芹创造的、贾宝玉用来抗拒时间的流逝、填补生命空虚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幻象。通过创造和占有这种美,贾宝玉和曹雪芹在最低层次上确证了自己事实上的男性身份,实现了“被弃”后对补天意识的移位和补偿。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搬进大观园时,大概和现在的初中生年龄差不多吧。他进园不久,便“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发闷。”“痴痴的,又说不出什么滋味来。”这种心态,反映了他正是处于青少年心理“断乳期”。就在贾宝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这百无聊赖之际,书童茗烟为他消闲解愁、购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爱红成癖、性情和相貌带有一定的女性化的特征,他对女儿爱恋、钟情、倾心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这种对青春女性的态度,我们可以名之以“女儿情结”。贾宝玉的这种爱红慕女情结的形成由作者曹雪芹的家族根源、现实氛围和深层文化原因共同促成。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可以说是出了名的“差生”。在王夫人眼里,他是一个“混世魔王”,在贾母眼里,他是一匹“野马”。《四书》《五经》是他的必修课程、必考科目,可他“总是推病不肯读书”,即便“把念过的书翻出来”,也是“不知从何处看起”。为此,父亲贾政的责骂与体罚几乎成了他的家常便饭。然而,就是这个“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贾宝玉,却并非像时人所讥讽的那样,“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相似文献   

9.
<正>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为依据对后四十回中的贾宝玉形象加以考察,在宏观与微观上进行前后比较,通过对宝玉所处矛盾焦点,宝玉对待大观园女子、对待仕途功名和名教的态度,宝玉在宝黛爱情中的表现,乃至其最后应试、中举、出家的行为动机等几方面的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阐明:后四十回里的贾宝玉,并不是前八十回中宝玉形象的合理的延续和发展,而是续作者按其审美理想重塑的一个“假宝玉”;而这一形象,完成了由“情迷至此”到“豁悟如此”的过程,已从前八十回作为封建叛逆者的贾宝玉变质为一个皈依佛、道的虔诚信徒.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的感情世界探微刘光钟,邢少山人们历来都认为,《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是由于它塑造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反封建的人物,特别是贾宝玉这个人物,人们是把他当作叛逆者的形象来推崇的。我们说,如果仅仅把贾宝玉当作一个“不肖子”,而忽视了他的内在感情...  相似文献   

12.
关于贾宝玉,我们似乎有太多的话要说,却又觉得无从说起。恰好手边有一本《教参》,翻到《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对宝玉的这些贬斥说明他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这让我想到了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中对贾宝玉的评价:“贾宝玉是中国近二百年颇有魔力的小说人物之一,和其他伟大作品中的某些主人翁一样,贾宝玉以许多方面、许多角度和一切不同的读者相接触,使人无从给他以简单肯定的说明。”是的,我们也不能简单肯定地说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对此,应该进行分析。宝玉第一次出场时…  相似文献   

13.
卡伦·霍尔奈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个体性格结构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模式,这一理论把“自然的真我”放在复杂的环境关系中审视,从而揭示出个体性格所发生的变异和可能的建构模型,这对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很有借鉴意义。文章试图以此理论来分析阐释贾宝玉的性格结构,揭示贾宝玉的性格形成与他所置身的生活环境构成的直接关系。通常把贾宝玉看成“情种”,他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中也铸就了自己的悲剧,而这一悲剧乃是他的性格在大观园中形成和建构起来的结果。他在家族中的存在地位,促使他成为一个无力承担人生责任的怯懦者,他只能选择顺从型的人格,他最终“出家”也就不可能是来自佛的“顿悟”,而是追求的幻灭。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给我们教育体系中的人格培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的回目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这两回的前半部分文字主要写大观园建成后贾政、贾宝玉与众清客游园、题对额的事。笔者认为: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贾政的“严父”形象和众清客的附庸风雅;而且还可以悟出:贾政耐心、宽容地激励、启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浪漫温馨的世界,也是一个弥漫着邪恶罪孽和欲望的世界。那里生活着众多的人物,在他们不同的生命境界里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子是位爱神的象征;大观园内的贾宝玉、林黛玉是一对大自然的宠儿;大观园外的王熙凤、贾雨村一生热衷于追求金钱、名利;一僧一道则用一首《好了歌》充分概括了其对空无的崇尚。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是在“阴阳乾坤”的哲学基础之上建构大观园世界中的两性关系的。“阴阳对立”观使曹雪芹以主导者的身份对大观园女儿世界作出了理想化的建构和本质主义的定位,并将这种本质主义的定位推向了极致。而“阴阳合一”观使曹雪芹塑造出了融和阴阳气质的完美人物贾宝玉。在父系社会中,“阴”为基础,“阳”为主导,大观园女儿世界的建构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成就贾宝玉的完美,帮助其完成由色而空的命定历程,实现最终的超脱境界。  相似文献   

17.
贾宝玉的独特女性观,包括女儿灵秀论,妇清男浊论和女儿“三变”论,大观园的女儿们是情美和才美的人格化身,贾宝玉对她们的用情具有戽我奉献精神,他把对悲剧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思考,引向对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哲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8.
贾宝玉形象研究在红学界已是老生常谈,但以社会性别(gender)为视角深刻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深刻寓意仍属少数.本文引介目前国内尚未翻译出版的美国纽约州霍夫斯特拉大学周祖炎教授的《明末清初文学中的双性同体》一书,该书从“双性同体”理论切入,依次从“爱情”“原型”“大观园”视角揭示贾宝玉的双性同体本质,并且上升到道家哲学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深层次探究隐合在性别背后的哲学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周教授的双性同体研究偏重政治和社会人生的思考,或为国内相关研究带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阿尼玛原型是荣格对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特质的一种概括,作为《红搂梦》灵魂人物的贾宝玉很突出地显现了这一特质。准确地把握贾宝玉身具的女性特质对于理解整部《红搂梦》的意含将是非常重要的。贾宝玉的女性特质从神奇性地被赋予,到在现实中地投射,再到最终地无可投射,深深相关地始终是一个”情”字,他想以”情性”化解世间的暴虐,但冷酷的现实终究抹杀了他的女性温情。他的悲剧,预示着曹雪芹“以情补天“的美好愿望的破灭。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题名为《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当时郭沫若29岁。“神”是人建立起来的崇拜对象。面对新时代的郭沫若正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崇拜对象———这是青春的需要。虽然郭沫若已处于告别青春的年龄,而生命的青春和诗的青春仿佛刚刚开始。他以青春的血性感觉着“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梅花树下的醉歌》)他又以青春的真诚朗声宣布:“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是个偶像崇拜者》9行诗中,竟出现了22个“崇拜”。郭沫若体认了“偶像崇拜者”与“偶像破坏者”的双重身份。破坏的是虚饰的偶像。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