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的文化被称为“耻文化”,它的根源是弥生时代稻作文化所必需的共同体意识、儒教思想、多神教等因素,并且给日本社会以深远的影响。同时“耻文化”在日语表现形式方面也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对语言的了解,可以加深理解日本的“耻文化”,以便与“罪文化”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2.
韩国是传统的东亚国家,其文化强调共性而非个性,韩国人的行为驱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外部而非内部,具有典型的"耻文化"特点。在这种文化环境下生活的韩国人倾向于追求体面生活、重视外表,语言表达也更加委婉。"耻文化"对韩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了解韩国的"耻文化",有助于理解韩国文化特点和韩国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日本"耻"文化的由来及发展进行分析,论述了受"耻"文化影响出现的自杀现象,认为日本人的自杀与"耻"文化有关,是受"耻"文化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极端处理方式,"耻"文化是日本人自杀的一种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日本“耻”文化的由来及发展进行分析,论述了受“耻”文化影响出现的自杀现象,认为日本人的自杀与“耻”文化有关,是受“耻”文化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极端处理方式,“耻”文化是日本人自杀的一种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静娴 《文教资料》2007,(19):102-103
道德是文化的灵魂,知耻与负罪感都是道德对于人的言行在是非正误上的一种反映。中西文化由于各自起源与发展的不同,反映在人的价值观上也有着侧重点的不同,中国人重“耻感”而西方人重“罪感”。  相似文献   

6.
"省耻"主要指的是以省为区域的基于自身及外在的原因而形成的某种不良声誉,以及由于这一不良声誉而带来的区域歧视。有整体文化的原因,即在主流文化发展中存在着较强的否定、反制力量;有各省自身的发展的原因;有各省之外的外部原因。针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对策是,将"耻"作为后现代的一种精神推动力量,避免区域歧视对整体文化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现代日本人有非常在意他人的目光,特别遵守社会秩序,禁忌多,自我约束意识强大等很多看起来非常适合文明社会的所谓高素质人群的特点。这些特点与经济发达还有受西方先进文明影响有一定的关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于这个民族本身血液里所流淌的"名誉"与"耻感文化"。本文从"武士道"精神中的"名誉"与鲁思.本尼迪克所命名的"耻感文化"的"知耻"心理中寻找当今日本人严谨的行为约束力与严守社会秩序意识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耻,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关涉的基本内容之一,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重要德目。"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善恶、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也是鼓舞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并继续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耻辱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9.
耻感教育乃大学德育最低层级的底线要求。传统文化授课者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掘耻文化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将儒家原初的“高大上”教育转化为大学生日常的“致良知”教育。从传统文化中离析出用于疏解现代人迷失的情感因素,并与当代精神产生良性互动,寻其常态价值,返本开新,让大学生心体光明,使“知耻”成为一种优秀的心理习惯,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耻感教育的精髓是在具象践履中让那些历久弥新的古老命题重新焕发生机,契合人性并遵循人性发展规律,进一步将“耻感美学”设定为大学校园止于至善的远级境界。  相似文献   

10.
“义理”是日本文化中独特而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有着不同的表现,于是学者们便对“义理”有着各种理解。但纷繁复杂的“义理”概念经过梳理之后,可归纳出两大基本的维度——“冷”与“热”,“耻’’与“报”,并具有相同的文化本质及根源——“耻感文化”与纵式社会的“礼忠”文化。  相似文献   

11.
耻,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关涉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具有的丰厚的耻观念,在道德理性、道德规范、道德践行等层面,都全面地渗入、深刻地积淀和濡养了中国古代道德,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耻文化,并继续对近现代以及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provide preliminary data extending earlier research on shame and guilt, examining their relationships both to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to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Symptoms of depression were expected to correlate positively with shame, but not with guilt.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was also expected to correlate positively with sha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guilt was examined on an exploratory basis. METHOD: Two hundred and eighty participants from a public community college and a private university completed scales assessing shame, guilt, depression, and history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Pearson correlations were conducted with all data. RESUL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ymptoms of depressio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shame and guilt. Partial correlations were then conducted in which the linear effects of shame were removed from guilt. In this latter analysis, guilt was no longer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was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with shame, but not with guilt.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in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self-conscious emotions of guilt and shame. As in earlier studies, shame has been consistently correlated to poor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while guilt appears to be relatively unrelated to pathological functioning.  相似文献   

13.
日本女大学生羞耻观之分析——以京都女子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根源所在,广泛地深入日本人之心;羞耻型文化是日本传统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京都女子大学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日本大学生的羞耻观。调查结果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4(日文版本)进行了单纯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和交叉表分析。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文化因素,这些和谐文化因素贯穿于哈尼族的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哈尼族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具有积极作用的价值观念,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吸取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哈尼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因素进行挖掘和研究,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现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积淀。中国的古人向来把"知耻"作为重要的个人修养和自身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人们的言行具有强大的约束力。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耻感文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除了对个人产生作用之外,耻感文化还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甚至已经内化为一些民族文化最基本的规范与原则。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对于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耻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批判地去继承它,发掘它的思想价值,使之为我们今天进行荣辱观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及"以德治国"服务。  相似文献   

16.
当代审美文化与中国传统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审美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更多的是“道不远人”这一传统审美文化根本精神的当代“复活”。审美之道既不在超现实的形上天国,也不在非人类的物化自然,就落实在日常现实的世俗领域和生活世界里,归结到感性实在的人性经验和人生活动中。“世俗性”和“超越性”的浑然不离,就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中国审美文化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y and shame-proneness as potential mediators between childhood physical abuse (CPA) and adult anger and aggression. Participants were 40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134 of whom had a history of CPA. All participants completed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s assessing history of CPA, shame-proneness, 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y, physical aggression, trait anger, and hostility. Results indicated abused participants were more angry and aggressive and experienced higher levels of shame-proneness and 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y than nonabused participants. Multiple medi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y, but not shame-proneness,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buse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However, 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y and shame-proneness both emerged as partial mediators between abuse and the anger and hostility variabl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y and shame-proneness may function as mediators of adjustment following childhood maltreatment. Study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回民作为一个秉持异域情结的群体,国家认同的文化建构对其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塑造作用。国家和社会精英创造了公共秩序,并使得这一秩序渗透到了回民社会中。附和、顺应的策略方是回民在主流文化背景下求得生机和延续的关键。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行动中,回民让自身竭力融入国家创建的公共秩序之中去,并分享国家所建构出来的"中国人"的文化意义,最终成为国家认同的民族实体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考古学资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学资料本身在形成、埋藏以及发掘研究过程中存在信息的有限性。通过对北方民族游牧生活方式下考古遗存资料的特点、草原地带古代文化遗存的属性判断问题以及考古学文化遗存与古代民族的对应关系问题等几方面的考察,强调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对考古学资料的应用要意识到其局限性,认真谨慎地分析使用考古学资料,避免简单化、绝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