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著的情趣     
作者自幼就爱看小说。在古典小说之中.作者认为写得最好的共有三部:《红楼梦》第一,《西游记》第二,《水浒传》第三。《红楼梦》何以列为第一。待后再说,现在先谈《西游记》。  相似文献   

2.
谁说<西游记>就一定西天取经,谁说<三国演义>就须逐鹿中原,谁说<水浒传>非要梁山义气,谁说<红楼梦>就只是封建家族的悲欢离合?现在,除了对四大名著本身的出版之外,一些出版者也不断另辟蹊径,换个角度将四大名著"变(编)"出了无数花样,在此略举一、二.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建设>2000年第1期登有"<永乐大典>中发现<西游记>"一文,读后想起曾在书中见郑振铎先生谈起过这一发现,而时间应该是在解放以前,不知这两个发现是否属一回事,遂查到郑振铎先生<西游记的演化>一文.郑振铎先生在此文中阐明了他本人对于这一发现及<西游记>作者身份的看法,这里不妨摘录几条,也许会有读者对此感兴趣.  相似文献   

4.
<档案管理>2006年第5期刊登了司俊贤、陈艳两位同志所写的<荥阳有个吴承恩>一文,就荥阳的吴承恩、新野的吴承恩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三者的相关处进行了一番考证和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三个吴承恩为同一人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的.之所以结论有点含糊,那是因为有些问题他们也感到难以自圆其说(比如,方志中荥阳的吴承恩、新野的吴承恩的籍贯均为"桐城",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明明白白地是淮安人).  相似文献   

5.
我写下的这个题目是<箫剑集>作者为自序所加的标题.集之作者梁先生是原任山西大学中文系、现任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精研古代文学,尤深于<红楼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小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古代小说理论就开始孕育和萌芽.然而,人物形象塑造一直没有引起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家的重视.明清年间,大量优秀小说作品不断涌现,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等.  相似文献   

7.
在先锋戏剧<红楼梦>中,一种后现代风格的诠释和拥抱大众文化的创作态度赋予了<红楼梦>全新的阐释角度和犀利的文化讽刺意味.本文以话剧<红楼梦>为主要探讨对象,从其戏剧风格和创作视角两个角度解读张广天的"先疯"戏剧.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很喜欢读<红楼梦>,自己反复读,也劝人反复读.他多次谈过应该怎样读<红楼梦>,笔者之一有机会听过一回.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通讯员 贾立刚) 继<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二)、<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后,东方出版社近日再推CCTV"百家讲坛"力作--<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相似文献   

10.
刘锡诚 《出版参考》2006,(20):38-39
学生时代就喜欢何其芳的<夜歌和白天的歌>.选入中学课本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曾经让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着迷.我第一次见到何其芳是在北大上学的时候.1956年向科学进军,中文系邀请何其芳和吴组缃两位先生同时开<红楼梦>研究的选修讲座课程.这件事对我们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各种关于<红楼梦>的书籍频繁出版,据不完全统计,除各种形式的<红楼梦>文本外,2004年以来出版的关于<红楼梦>的图书在140种以上,单是2005年前十个月就有六十余种.这种"红楼"出版热潮在学术界和大众读者间形成了新一轮的"红楼热".2005年中央电视台10套"百家讲坛"栏目关于<红楼梦>的讲座更是由于得天时地利,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轮的"红楼热";出版界紧随这一社会风尚,大量出版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一时间出版界、图书市场、读书界和媒体热热闹闹.对这一现象如何分析,记者在市场调查的同时,采访了相关专家,以察其实.  相似文献   

12.
各位朋友大家好,这次能到南京参加跟<红楼梦>有关的活动,我很高兴.北京和南京,这南北两京跟<红楼梦>有着天然的联系,曹家有三代四个人曾任江宁织造.不仅如此,曹雪芹就出生在南京,出生在现在的大行宫附近.尽管对于曹雪芹的生卒年还没有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在南京,这种联系在很多史料上都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13.
新闻追踪切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文明传承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继而形成一定的阅读心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中国读者阅读心理的真实反映,<红楼梦>、<三国演义>和其他章回小说,在章末的吊人胃口之语,可以说是这些名著赢得读者的"雕虫小技"之一.读者的"后知欲"和作者的"下回分解",是"心理"与"小技"的关系.掌握了这般"小技",作者就能牵着读者走.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电视剧歌曲在电视剧中的作用及社会上的影响力较前些年有所减弱,早期的经典作品诸如<重整河山待后生>(<四世同堂>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便衣警察>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主题歌)等自不待言,就连稍后的诸如<千万次的问>(<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歌)、<好汉歌>(<水浒传>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主题歌)等优秀制作,在艺术质量和社会影响方面当今作品也罕有与之比肩者.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最受关注的热播电视剧非新版<水浒传>莫属.这部筹拍三年、耗资4.5亿的86集大剧气势恢宏、阵容庞大.是继新<三国演义>、新<红楼梦>后,又一历史题材翻拍大戏.8月2日晚黄金时间,新<水浒传>同时登陆山东,天津、安徽、东方四家卫视,拉开全国首轮竞播大战序幕.四家卫视不惜血本,花大价钱购买该剧首轮播出权,都想据此称霸黄金收视市场.  相似文献   

16.
殷莉 《当代传播》2007,(6):69-70
关于哪部新闻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并无专门的研究,但已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下面三类观点. 一类观点认为<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之研究>的作者于衡认为"<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及其子法<报章应守规则>公布一年后,再由商部、巡警部、民政部制定<大清报律>,此即名实相符之新闻法."①  相似文献   

17.
吴承恩曾做过荆府纪善,并将荆王府的一些情况写入书中,对此,蔡铁鹰先生有过详细的阐述[1].也正因为吴承恩做过荆府纪善,竞使得<西游记>一书不能立即面世,吴承恩的作者身份不能公开.究其原因,在于明代的文字狱和荆王府的处境.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鲁迅先生十分赞赏的一部小说。 也许基于鲁迅对《红楼梦》的好评,围绕《红楼梦》与鲁迅,就有了一系列干系。最近见到的一则是:安徽的《艺术界》杂志,1994年第一期,发表了赵国雄同志写的《鲁迅与夭折的歌剧<红楼梦>》一文。文章大略谓:1936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浩如烟海,要把它们记住不妨用二十八字诀窍记法。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第一句的含义是,东,《东周列国志》;西,《西游记》;三,《三国演义》;水,《水浒传》;桃花,《桃花扇》;红,《红楼梦》。  相似文献   

20.
"应运而生"语出唐·王勃<益州父子庙碑>:"大哉神圣,与时回薄,应运而生,继天而作."意思是顺应天命而降生.如<红楼梦>第二回:"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治世,劫生危世."蔡东藩<明史通俗演义>第一回:"明太祖朱元璋,应运而生,不数年即驱逐元帝,统一华夏."今指顺应客观形势、时代潮流而产生或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