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朵 《培训与研究》2009,26(9):128-130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高度浓缩。其意境深远,蕴含着许多美学元素。本文探讨了古诗词英译中的美学特质以及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并阐述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原则,并用其理论赏析了不同的英译版本,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曲是一种最高式样的文学体裁,其中蕴含的美学特质令人叹为观止。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其中的美传译到译文中,是译者一直努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顾正阳教授新著《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聚焦于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的著作。顾教授在书中对古诗词曲的各种美学特征进行了具体分类,并具体而微探讨了审美主体——译者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再现这些美学特征。本文就该书内容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高度浓缩。其意境深远,蕴含着许多美学元素。本文探讨了古诗词英译中的美学特质以及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并阐述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原则,并用其理论赏析了不同的英译版本,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歌汉译英的美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美学角度探讨了中国古诗汉译英的一些体会,指出音美、形美、意境美乃是译文成功的关键,并就此给出一些例子。接着,作者对古诗翻译中不可译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而说明绝对的音美、形美和意境美往往是难以实现的。最后,当在表现诗歌内在美与外在美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舍弃后者而重前者。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是一种美学实践,用美学理论分析它,对更好地认识翻译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田园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翡灿的明珠,将这些诗歌成功的翻译成英文是美学实践的一次胜利。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田园诗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梁海波 《职业技术》2007,(2):109-109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古诗教学中的美学价值,对这些美学元素进行深度剖析,以引导学生欣赏美陶冶美,提升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感知和品味,培养学生的美学品味。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引证与分析,从心理介入、练词、翻译框架等方面比较古诗英译、禅宗美学与意象意境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探讨禅宗美学对古汉诗英译中意象意境的重构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汪苹芳 《考试周刊》2010,(43):31-3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在汉诗英译过程中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美是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不懈追求,本文探讨了诗歌意象的涵义和美学特征,再从构成审美心理三要素的角度来分析意象的传译问题,旨在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发端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的联邦德国。接受美学的理论,对整个美学发展史而言,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改变传统研究视野,把研究重点转移到读者及阅读活动上。笔者试图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分析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多重角色的能动性发挥对成功译诗产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即在汉诗英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作者,又是创造者、研究者。  相似文献   

12.
吴秀群 《海外英语》2013,(22):186-187
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是意义未定性和读者期待视野。诗歌语言的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意义空白和想象的空间。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使译者对原诗有不同的阐释,从而给出了不同的译文。该文从语用模糊、意境模糊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对《江雪》的四种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得出古诗英译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诗词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更是诗歌的灵魂。如何在目的语中成功传译汉语古诗意象向来是翻译家和译论家青睐的话题。本研究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格式塔心理和合成空间等理论,就译者如何做到成功英译汉语古诗意象进行了解读和阐释。  相似文献   

14.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部分,尤其是古典诗歌的英译直到近百年以来,还有不少译者认为古诗英译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有也不少译者认为古诗英译不仅可以再现原作之美,甚至可以超越。具体说来,主要存在散体译法与诗体译法。后者注重原作的形式美,主张以诗歌的形式翻译诗歌;前者却以散文的形式翻译古诗,以期形式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了中英诗歌的音韵,以<迢迢牵牛星>的翻译为例,说明以翻译美学中的审美观照和动态模仿理论作为指导,有助于实现古诗英译中音韵美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是读者中心论范式。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存在着各种层次的差异,译者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所做出的创造性处理——即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实现的是对原文更高层次的忠实,目的是使译语读者知之,乐之,好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导游词英译中的美学取向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简要论述了导游词的翻译及翻译与美学的相关概念,并重点论述了导游词英译中的关学取向,即语言美和内涵美。通过相关的导游词例子阐述了导游词英译语言关中的简洁之美、词汇之美、构句之美,以及内涵美中的情感之美、文化之美和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8.
《西洲曲》是我国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为了更好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友人,笔者以《西洲曲》为例,就如何将我国古代诗歌翻译成英语进行了探讨.之后,以这首诗为例,进一步探究了古诗翻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对这首诗的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经历了初唐和盛唐的历史变迁后,晚唐诗的总体特征显示出了相对独立性。著名汉学家、翻译学家宇文所安所著的《晚唐诗》英译本,一方面考虑了西方读者的反应与感受,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晚唐诗中的独特美学因素。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分析《晚唐诗》英译本的中英文美学特征,以英语读者的视角辨析宇文所安使用的晚唐古诗英译策略,以期对此类古诗的翻译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肖文朝 《海外英语》2012,(20):181-182,184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