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王松小说的知情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松近年发表的追忆小说,以知情叙事的方式,体现了新追忆小说的艺术特征。在知情叙述者、叙述结构、叙述转换和叙述语言上,都有突出的表现。小说的故事具有一种很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王松对于人性弱点、人性中丑陋的东西、特别是对知识阶层伪善的批判,对人的心灵产生很强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2.
河南作家阎连科致力于追求人的"心灵真实",倾向于在极端化书写中表现生活的可能性,进而揭开人性的真相。他摒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利用寓言体建构起荒诞的文学世界。阎连科的寓言化书写始终围绕着生命、权力与城市三个中心,以暴露人性深层的欲望,反思与批判由欲望衍生出的人性的病态与人格的扭曲,最终形成其个人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和张爱玲,两位孜孜不倦探索人性的作家,同样是以人性作为创作切入点和衡量尺度,但是在人性表现上,两人的侧重点却向两极化方向延伸。沈从文侧重于表现人性、人情的真善美的一面,对人性的回归、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发掘和张扬。张爱玲侧重于表现人性的假恶丑、人的异化、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扭曲和泯灭。  相似文献   

4.
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在对民族英雄葛任历史的书写中采取了极为独特的叙述交流模式,叙述者与受述者间的关系、叙述内容的并列、叙述中的明确而又有意味的时间段选取以及叙述中用于解释说明的副本的设置,独特的叙事交流模式与小说的内容相应,使小说的书写目的在寻求历史真相的表层下直指政治话语和人性中的花腔,给人以极深启示。  相似文献   

5.
艺术创作是个体心灵劳作,个人人格特性的表现是艺术创作规律的根本体现,因此,艺术创作者的身份应体现为个人身份。艺术创作中的个性追求与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与集体主义并无矛盾。个性追求应趋向于人性的终极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先秦时期的人本思想突出体现在周代"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和以儒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对民本思想的进一步阐述以及对人性的探讨上。司马迁以史家的方式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人本思想,开创了以人为中心来审视历史变迁的纪传体史学。在《史记》中,司马迁从人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出发,寻求普遍的人性,看到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的一致性,看到了各类人物在社会中的不同表现、人格和作用,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8.
欧仁·尤奈斯库的代表作之一《犀牛》,表现的是人的异化和人性丧失的问题。作者指出,在精神文明日渐衰退、人性逐渐遭到毁灭的悲剧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抵制恶性的侵袭,保全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人性尊严,坚守作为人的价值,这样才能使人性复苏和回归。  相似文献   

9.
吴霜 《文教资料》2011,(14):21-22
用"原型冲突"理论来分析韩松的作品可以发现众多契合点。首先,作品中的人性之恶表现出了"阴影"的理论。其次,作品中人物在公共场所展现的掩饰自我的行为体现出"人格面具"的观点,最后,作品往往揭露种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冲突,同时也是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对人性和权力的描述和剖析是莎士比亚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也是其文学成就的主要表现之一。《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其成功之处不仅表现在文学技巧的应用和语言表达上,更体现在其对人性及权力的深刻描写上。作品围绕王室权力的争斗,表现了人性在爱恨、道德、欲望中的挣扎,以及人对权力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层面上,性爱是一种人性和生命状态的诗意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描写性爱是为了把人写好,以发掘和丰富作品的思想意义与精神价值。金庸在物欲横流的殖民地背景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神话,在这个生死相许的诗性空间里,由情圣、情痴、情魔这三种价值形态所构成的情感系统,既突出了人性的本质或真相,也以鲜明的平等意识体现了金庸的现代女性观。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层面上,性爱是一种人性和生命状态的诗意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描写性爱是为了把人写好,以发掘和丰富作品的思想意义与精神价值。金庸在物欲横流的殖民地背景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神话,在这个生死相许的诗性空间里,由情圣、情痴、情魔这三种价值形态所构成的情感系统,既突出了人性的本质或真相,也以鲜明的平等意识体现了金庸的现代女性观。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师德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人格、语言、行为和情感具有无尽的感染力,这种师德的魅力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一、人格的魅力———言传身教师为范影响人格只有我们的孩子具有了人性,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不容忽视。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对人的真诚和善良上,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双重人格,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使自己的品行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去…  相似文献   

14.
儒家家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如果说儒家学说与人格是集团的、社会的、政治的,那么道家学说与人格则是民众的、个人的、隐士的。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塑造表现了对儒家人格与儒学人性论的反动,而对道家学说与人格则表现为极大的认同。同时金庸小说还极力展示人性的正邪善恶同体共生及其相互转化的复杂性,从而形成并表现人本主义人性论,张扬人性。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的人格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格的典范,《论语》体现了孔子的人格精神。孔子以仁学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表现出对于人类的深切关怀与体贴。表现为对现实的超越和对道德的完善;在道德自我完善中,体现超越普通人对人的一般生活的欲求的痛苦。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正是高扬道德理性精神的体现。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阳光。  相似文献   

16.
柳永词大多人性人情的讴歌礼赞,是一部人性觉醒的乐章。它所表现的是人性觉醒后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明耀着人性的光辉。柳永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文学精神去表现市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正是重视人,要求人的感情、意志、欲望以及理想人格受到应有尊重的人文主义思潮的萌芽,是人性觉醒的春雷,是柳永人格、精神的升华和人生的超越,最终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和公众的社会价值,因而得到人民普遍的喜爱。  相似文献   

17.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是其必然,作家们以精心营构对象世界来表现人性,认识其弱点,并希望改变这些弱点,使人自身进入一种最佳境界,使人性从蹩脚的格式塔成为完美的格式塔.人性的丰满,人格精神的健全,将是“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  相似文献   

19.
儒家家说是中国传统化的主流,如果说儒家学说与人格是集团的、社会的、政治的,那么道家学说与人格则是民众的、个人的、隐士的。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塑造表现了对儒家人格与儒学人性论的反动,而对道家学说与人格则表现为极大的认同,同时金庸小说还极力展示人性的正邪善恶同体共生及其相互转化的复杂性,从而形成并表现人本主义人性论,张扬人性。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是一部“遄飞逸兴”、“永托旷怀”之书,其鬼魅精怪的形象,包含着作者对于人之性情的见解和体悟.以出现最多的狐精为例,往往具有洞鉴人生的智慧、超越世俗的胆量、美人的外表,她们身上体现出被礼教所压制的人性本真.可以说狐性是人性中的狐性,人性是狐性(动物性)中的人性,二者交织互补.从中可见人性中恶念与善缘的发生.而人性与狐性的交织终究落在弃恶扬善的基调上,实际上是以“志异”的方式对人性地剖析,对传统道德与人格理想的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