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里仁》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本篇有许多经典名句,如"择不处仁,焉得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如何解读这些名句,历来多有争议。本文在质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里仁》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
《论语·述而》十五章"夫子为卫君"历来注解争议纷纭,学者的焦点多集中于父子争国和兄弟让国的伦理、政治的类比之中,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解读方向值得商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孔子在当时的政治处境。  相似文献   

3.
<论语·述而>十五章"夫子为卫君"历来注解争议纷纭,学者的焦点多集中于父子争国和兄弟让国的伦理、政治的类比之中,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解读方向值得商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孔子在当时的政治处境.  相似文献   

4.
<论语·侍坐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它的阐释切不可拘泥.这里既有儒家人格对社会现实困境的解脱,也有对远古礼乐制度和太平治世的追慕,更有对冥于化道的人生境界的提升.本文分别从退隐、回归、大同、自由四个递进的层面分析孔子"吾与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注解阐发者众多,又因时代和文体的特殊性,歧解也颇多。《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之,主要有四种观点,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本文认为“得”的语义指向为“处”和“去”,即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意便通晓达畅。  相似文献   

6.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先进篇》“侍坐”一章,曾皙描述的志向流传至今,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解释更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针对“浴乎沂”的解释进行考证,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一点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历代诸家对易字的理解有简易说、和易说、和说说、弛易说、慢易说、治办说等。在《论语.八佾》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当作更易、变易解,训易之本义,表达丧礼中服装与礼俗的改变。在丧礼中,正是以这种外在衣服的变易来体现服丧者内心的悲哀之情。  相似文献   

9.
《论语通译》是一部传播广泛的古典名著今注今译。本文就《为政》篇中训诂、句法、翻译等方面提出若干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日常使用语言的沟通和交流中,总是自觉与不自觉的出于简洁的需要而简省用语,无论是在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中,都体现得很明显。在口语交际中,为了省时省力,说话人总是尽量省说;在书面表达中,为了简洁流畅,笔者也总是尽量省写。从这可以看出,省略是产生于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的。现代汉语话语简洁明白,古代汉语行文简洁、明确、概括性强也主要是因为省略的运用,这在先秦散文里多见,《论语》一书可以为其代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其"在先秦文献<论语>中作代词的具体用法,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对<论语>中"其"作代词的用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学”是孔子提出的原创性思想之一.《学而篇》蕴含了许多“学”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孔子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学的是经典的古籍,其次是学道以及对仁的践行.“学”能让人在真正意义上意识到“人”的存在,进而学会如何与外界和谐地相处.“学”的终极导向是让人回归自然,感受心中的至乐.在“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回到过去与先贤为友,为我们走向未来提供了可能.“学”的最高境界是希望我们能成为“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相似文献   

13.
在《诗经·小雅》中的145个“其”字句的基础上(重复出现不计),探讨“其”字的用法规律。“其”字作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句首时全部是代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句中作代词时多是修饰名词的定语;作副词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虚词时是助词、连词和语气词,作语词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14.
《论语通译》是在中学生中间传播广泛的先秦名著今注今译。本文就《八佾》篇注解和译文中的不妥之处提出一些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涉及了诸多的治学思想。《〈论语〉十二章》虽然只摘选了《论语》中的十二则语录,但是我们却能从中了解到孔子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联系当今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和理解孔子的治学思想,并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学而篇》因为在《论语》中的特殊地位,历来倍受关注,然而学术界对其中不少章节字句的理解,却不能尽如人意。兹选取较为难解或分歧较多之处,试作重新诠释,以期为论语学研究提供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内容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大学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语》之"学"在内容上包括文、行、忠、信;在方法上要求学与习相结合,学思并重;在目的上强调"学以致其道"。《论语》之"学"本质上是"为己之学",它具有文化传承意蕴,同时,其内涵和"为己之学"传统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远斌 《滨州学院学报》2006,22(1):30-32,37
古今对“慎终追远”章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尽哀尽礼治丧解“慎终”,以尽敬尽诚祭祀解“追远”,以“君能行此二者”,“下民化之”,其德归厚,解“民德归厚”。但若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细究起来,就会发现这延续了两千多年之解释的不当。经考证,“慎终”应指德行善举的一而贯之,有始而能终;“追远”指行仁之道,“死而后已”;“民德归厚”指民众若能做到“慎终追远”,自会德性复归于先前之淳厚。  相似文献   

20.
《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著作之首,是当之无愧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论语》被后世很多人研读,也增加对《论语》误读与歪曲的可能性。所以虽然读《论语》的人非常多,但是对于《论语》的精神实质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从道德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的角度都可对《论语》进行阐释,而从生命哲学的立场看《论语》,则会明白《论语》是有关人的终极关怀的生命本体运动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