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  龙培 《家长》2001,(Z2)
对教育孩子来说,“第一次”是至关重要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第一次”。这第一次与第二次、第三次……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好的行为在第一次得到强化,就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好的行为;相反,如果不良的行为第一次得到了强化,也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不良的行为。例如,正在吃饭时外面来了卖冰糕的,孩子非要吃冰糕,否则就不吃饭,父母没办法只得依从。当孩子看到屋里的地面脏了,拿起笤帚去扫,这时母亲却过来阻止,自己接过笤帚扫了起来。类似这些  相似文献   

2.
1、给予孩子积极的注意每一个孩子都有需要父母给予爱抚的积极注意的天性。但是,如果他从父母那儿能获得的唯一的注意是训斥的消极注意,他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因为他以为消极注意总比没有注意要好。一般家长更多地是当孩子行为出轨时才给予注意。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做出更多的不良行为表现,因为这是他们能获得热望中的父母对自己注意的有效方法。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孩子不良行为的心理和行为的习惯动势,不良行为也就会随之而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3.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第一次”的不良行为,如“第一次”撒谎,“第一次”发脾气,“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时,就应十分重视,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加以纠正。孩子“第一次”撒谎有多种情况。有的是孩子分不清幻想与现实,而把幻想当成了现实,无意间撒了谎。这种情况,当父母讲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加以正面引导之后,孩子便能很快地改正。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做错了事,为了使自己避免受罚,便用撒谎来应付大人。如果“第一次”撒谎得逞,孩子尝到了甜头,以后便会用撒谎来应付被动局面,渐渐便养成撒谎的…  相似文献   

4.
家教荟萃     
认真对待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为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以免养成不良习惯。孩子“第一次”撒谎。有时是孩子分不清幻想与现实,而把幻想当成了现实,无意间撒了谎。这种情况,当父母讲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加以正面引导以后,孩子便能很快地改正。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做错了事,为了使自己避免受罚,便用撒谎来应付大人。如果“第一次”撒谎得逞,孩子尝到了甜头,以后便会用撒谎来应付被动局面,渐渐养成撒谎的不良习惯。当家长发现孩…  相似文献   

5.
第一,当孩子出现一个不良行为的时候,立刻表现出明确的否定态度。孩子的玩具找不到了,就哭、闹、大声喊叫,那些不善于训练孩子行为的家长,此时往往跟着孩子着急,翻箱倒柜地帮孩子找玩具。他们以为,只要玩具找到了,孩子就不闹了。家长此时的行为,实际上强化了孩子在找玩具时的哭、闹、大声喊叫行为。孩子会认为,只要我哭、闹、大声喊叫,爸爸妈妈就会帮助我找。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他就会以同样方式对父母“下命令”,而且变本加  相似文献   

6.
博览     
善待孩子的“第一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当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为发生时,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及时纠正,防微杜渐;若采用心软迁就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更加有害。   对于孩子来说,第一次撒谎得逞尝到甜头,就会常用撒谎来对付一切,养成撒谎恶习。大人发现孩子第一次撒谎时,不要打骂孩子。孩子说谎总是有原因的。称赞不当,批评不当,都会造成孩子说谎。孩子年幼,分不清是非,有时觉得说真话可能受责备,说假话却能避“祸”,因此闯了祸就撒谎。这时,家长一定…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摘     
○维护“爸爸”的形象有些当妈妈的喜欢对孩子说:“等爸爸回来收拾你!”“让爸爸回来打你一顿!”“我可以答应你,可你爸爸不同意!”“我悄悄给你,不要让爸爸晓得了”等等。经常这样对孩子讲,无形中使爸爸成了孩子眼中的“恶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老是让孩子怕爸爸,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偏激情  相似文献   

8.
我的爸爸     
我有一个好爸爸。爸爸他三十出头,中等身材,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勤劳善良是爸爸的本色。平时,爸爸除了把家里的地种好以外,每逢赶集时,他还要到集上为大家补鞋。人们去时提着一双双又破又烂的鞋子,回来时,一个个满意地提着补好的鞋子,这时,爸爸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有的客人走到爸爸那儿,像个大老板似的往凳子上一坐,把脚一跷,鞋子一脱,又脏又臭。但爸爸二话不说,就细细地替人修补起来。我和姐姐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多次建议说:“爸爸,别干这又脏又臭的活儿了。”可爸爸却说:“孩子,别看这活儿又脏又臭,可它也是三百六十行中不能缺少…  相似文献   

9.
沉默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年幼的孩子经常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诸如恶作剧、说脏话等,这实际上并不代表孩子的道德出了问题,而是孩子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出现的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父母习惯于呵斥孩子、严厉地批评孩子,这样,无疑给孩子一个负面强化的信号。  相似文献   

10.
环球资讯     
孩子的出生重塑父母的大脑 一项新的脑成像研究在分析了作为主要养育者妈妈和次要养育者爸爸的脑结构变化后,发现孩子的出生改变了父母大脑的激活模式。 研究者表示,大脑的“养育神经网络”由两套独立的神经通路构成,一个通路负责情绪加工,比如警醒、动机、报偿等,是一种进化上相对原始的通路;另外一个通路则负责社会认知,比如社交理解与共情等。这两套通路的激活使父母可以时刻关注孩子的状态与需求,为孩子的一举一动牵肠挂肚并用心地规划未来的养育行为。不过,孩子的降生更多地激发了妈妈大脑的情绪加工环路,使她们更为觉醒与敏感也更为焦虑。而对爸爸来说,则主要激活了社会认知环路。研究还发现,爸爸大脑中两个脑区间的连接强度与参与养育的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丁丁是家里的“小皇帝”,爸爸和妈妈总是娇惯他,以致于到了中班还要老师帮他穿衣服、叠被子。为了增强丁丁的自理能力,老师不知建议过多少次,希望父母不要溺爱孩子,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可是家长却不愿孩子吃苦受累。经过观察,我发现丁丁很热衷玩“娃娃家”,而且经常当“爸爸”。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次“娃娃家”的游戏中,我问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做一次娃娃家里的孩子,谁愿意当爸爸?”“我”。丁丁立刻跳了起来。“丁丁,你为什么要当爸爸呢?”“因为当爸爸很舒服,什么都不用干,孩子还要听我的。”听了他的…  相似文献   

12.
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一个叫莎拉,一个叫克里斯蒂。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决定为他们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就请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很是意外,嘟囔着说:“一只小狗的目标?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得有一个目标。”夫妇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的守护神。这对夫妇就是美国的前任副总统阿尔·戈尔…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看到一个类似“笑话”的真实故事:一个小朋友晚上对爸爸说:“爸爸,你能不能在没有灯的时候写字?”“可以啊,你让我写什么?”“请关上灯,在我的成绩报告单上写上你的名字!”这个故事初看令人好笑,但笑后却令人深思。老师“毫不留情”的评语深深地刺伤了这位小朋友,为了不让评语在家“曝光”,免受父母再一次对自己的“伤害”,他竟出如此“策略”,想蒙混过关,实在是难为了这位小朋友。由此看来,让一个孩子拿着老师写上评语和考试分数的成绩报告单给父母看,并让父母签名这件事,实在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有感于此,笔者呼吁:老师在给学生…  相似文献   

14.
流沙 《家长》2003,(Z2)
在家教中,有的父母认为夫妻扮演“红黑脸”,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或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袒护孩子扮“红脸”,爸爸批评孩子扮“黑脸”,或者反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家长都在用,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误,家长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勇敢地改正错误。如果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却为孩子求情,甚至为此争吵起来,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没有错误,被批评者反而成了旁观者。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辨是非,然而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就会…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9岁女孩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让孩子多动手、多实践、多体验生活,这使得女儿5岁时就能离开父母一个人在省体工大队体操队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7岁时就学会了烧饭、煮蛋等家务事。而这一切又缘于一次女儿找爸爸带给我的启示。那时女儿才4岁,还在市体校训练。一天,我因有事,就通知她爸爸去接女儿。但到了6点半我心里一直不踏实(她爸爸是“工作狂”),还是自己去了。一到那,孩子正  相似文献   

16.
游戏目标1.发展孩子手的控制能力、手指的灵活性以及手眼的协调性,引导孩子学习正确地使用筷子。2.帮助孩子学习数数,建立数概念。3.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游戏准备花生30~40颗,塑料筐一个,碗两个,筷子两双,手表(或手机)一只。游戏玩法1.将花生倒在塑料筐内,爸爸和孩子一人准备一只碗、拿好筷子。当妈妈拿起手表说“开始”时,爸爸和孩子就开始夹花生比赛。2.爸爸和孩子将所夹花生放入各自的碗内。当妈妈说“停”时,二人放下筷子。3.由孩子先将自己碗内的花生取出来点数,再将爸爸碗内的花生取出来点数,比较多少,决定胜负。4.重复游戏。…  相似文献   

17.
在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家长咨询关于孩子赖床的问题。孩子赖床似乎不是多大的问题,但这其实反映了他们对现实人生的生存体验和应对的一种方式。因此,对孩子的赖床行为也需要给予真切的认识。有人问,当父母纠正孩子赖床行为的时候,自己也会偶尔赖上一次两次的,那为什么父母的眼睛总是盯着孩子呢?举个例子就可以明白:孩子出生的头几个月,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有二十个小时左右处于睡眠状态,看着躺在床上的小宝宝,年轻的父母不仅不会“教育”孩子不要贪恋床、早睡早起,反而由衷地喜欢看孩子睡熟的小脸蛋,如若有人吵醒了孩子,父母们大多…  相似文献   

18.
①有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一个叫莎拉,一个叫克里斯蒂。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决定为他们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就请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训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很是意外,嘟囔着说:“一只小狗的目标?当然就是一只狗了。”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女训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得有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9.
巴甫洛夫指出:“我们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成人逗孩子,实质上是使孩子的大脑皮层上建立一系列的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在行为上有所反射。由于周围成人的教育思想不一致,逗孩子的办法也不一样,因此,被逗的孩子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反复无常的条件反射,有些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巩固。我的邻居常常逗四岁的扬扬说:“扬扬来,叫声老伯伯,我给你糖吃。”扬扬第一次叫了声老伯伯,但不肯拿糖,她说:“爸爸讲,勿能吃别人的东西。”这说明扬扬在父母亲的教育下已建立了“别人东西勿能吃”的条件反射,而且能抑制自己,打消了伸手的念头。但小孩毕竟是小孩,她经不起周围成人的  相似文献   

20.
“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要分开?”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父母离婚、爸爸离开家时尖叫着,眼泪一滴一滴地从脸上落下来。“爸爸,妈妈,为什么你们不能给我一个美满的家庭呢?”又一个经受父母离婚的孩子痛苦地想着。孤儿院里,那些被父母丢弃的孩子伤心地问院长:“我的爸爸妈妈呢?”那些失去了家、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或父亲的孩子,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呀!有一次,一个小男孩跑过来问我:“陈博士,你能为我克隆一个爸爸吗?”五十岁的我,虽然在克隆技术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但是听了小男孩的请求,我还是愣了一下。我问小男孩:“为什么你要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