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讨论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是从"道说"向"人言",从"不可说"向"可说"的"生成转换"过程,这一转换过程不是机械的、重复式的"应合",而是在生成中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在语言问题的看法上,庄子与海德格尔存在着高度的同一性。在他们看来,一切语言的出发点并不是人,而是语言本身,人们能够在语言中去体悟道、体悟存在。这里借助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分析对庄子《齐物论》之言进行了探讨,从多方面阐述出二者在语言道路上的契合。他们的语言不是人对事物的描述,而是心与物的交流,放弃偏执,使其自然显现。  相似文献   

3.
诗意的栖居和思想都是海德格尔的人的生存样式,它们都归属于存在,受存在的召唤,停留、显现并通达于存在。同时,海德格尔指出了人执着于自身,受自身计算和功用意图的限制,突显了人的栖居的非诗意性以及遗忘存在,从而揭示出生存无家可归的状态,并提出了他著名的天、地、神、人一起存在的世界观。他试图消除人与自然和世界的那种对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解读海德格尔《道路》一诗,探索出其深邃的诗意运思之内蕴:世界是“大道”的流化与漫衍和终有一死者的人涵咏于“大道”中的原始素朴之缘域。在科技理性主义膨胀的时代,需要呼唤天地神人圆舞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死亡,作为人类无法避免的问题,被无数次的提出并且深究,其中,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因为其独特的观点,在哲学中独树一帜。从存在论上对死亡进行思考,不仅能对正确认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有重要作用,更能从死亡中找到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禅悟的三种境界在一定程度上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相比较,可进一步加深对海氏思想的认识,以期对推动禅宗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座架”本质已经使技术成为难以驾驭的力量,它将整个世界带入危机之中。人因此忘记了自己的真实的存在,被技术所控制和占有。面对现代技术带来的危机,首要的事情是寻找诗意地栖居,唤起存在之思。这样才能找回被遮蔽的技术,找回失落的人类自身,找回被遗忘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道教与唐代道蕴诗的审美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之际,道教日益兴盛发展,对唐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方式产生极大影响。由于唐人将道教某些理念演化为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道教修炼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因此唐诗中常常深蕴着浓浓的道教意味。诗人们普遍受道教影响,其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审美经验往往趋同,从而形成唐代道蕴诗的审美范式,并表现在惆怅美、静穆美、傲岸美、感伤美等层面。  相似文献   

10.
孔子删诗说考辨及新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公案。纵观历来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逸诗的多少、《左传》季札观乐的记载、《论语》所言之"诗三百"、司马迁所言之"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正乐与删诗及孔子有无权力删诗五个问题上。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考辨,并结合最近整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所提供的新证,不难看出否定论者的种种理由都不能成立,"孔子删诗说"不容置疑和否认。  相似文献   

11.
翻译人人都在做,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好。翻译成果的好坏取决于译者的翻译功底,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自身的翻译素养。而诗歌的翻译在这一方面对译者的要求更是加深了一步,要成功地翻译出一部出色的诗歌,首先就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程度,其次就看译者对信达雅的深化程度,既对诗歌的"意美","形美","音美"的达成程度。我们在做翻译时,应在力求达到信达雅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化",将信达雅作为基本要求去努力实现,而将化境作为最高标准去追求,从中提高自身的翻译涵养。  相似文献   

12.
徐朝友 《池州学院学报》2010,24(2):85-87,95
海德格尔"字面翻译"之含义分析,说明海氏主直译。海氏阐释学实质之透视,表明译学对海氏存在误读。海氏不可译观之阐述,说明对海氏深入研究之必要。海氏翻译之思考,则丰富"重译"之内涵。  相似文献   

13.
释"春"     
"春"一词的命名理据,实源于"屯"."屯"的本义为"草木之初生",而"春"一词实际上是"屯"的引申义."春"字的"从屯,从艸,从日"的甲骨文形体,是在所从分化的"屯"字的基础上加上部件"",以强化春天开始草木萌芽之义,又加上部件"日",以表现春天和太阳的运动有关.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春"的形体构造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14.
根据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含义可以给语言事实提供一些其他理论所鞭长莫及的功能性解释。文章从会话含义的定义、分类、违反原则及含义推导等方面对其作了分析,并运用关联论推导会话含义,解释语言交际。  相似文献   

15.
牟宗三沿着解读康德哲学的思路,对海德格尔思想进行了五点衡断,其中较宏观的方面涉及对存在主义、现象学方法以及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理解,具体方面则涉及对海德格尔《康德书》中所阐述的时间性和有限性方面的误读,从中暴露出牟宗三并没有理解现代西方哲学所发生的转向,而他本人则局限于海德格尔视野中传统形而上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民生思想是以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生计为理想追求的一种政治主张,或者说是以此为基础的一种大众情怀。东西方贤哲对此有不同的阐释,在西方先哲那里表现为“人本主义”思想,而在东方的圣贤那里则表现为民本主义思想。文章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角度,探讨民生思想是如何采取“中国式的现代化”方式,由理想走向现实,从而切实融人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并为普通民众所知、所用。  相似文献   

17.
"灵性"是一个关于精神品性的概念,灵性诗歌是属灵生命的内在话语,任何精神品性都会物化为某种言说上的独特情态,一定会表现在它的言说语法上.灵性诗歌有谦卑的言说态度;灵性诗歌的拟想言说对象是指定性的,包含着对惟一者的明确指认.性灵诗歌以对惟一者的"信"作为根本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文人词与声诗并著,二者互有联系,然区别也很明显.从配乐演唱、歌法转变以及诗人唱和三个方面揭示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化学动力学中的稳态近似法,推导TNBS反应中两种可能的反应机理的速率方程,A而定量解释了为何NBS反应只在烯丙基位发生取代而不在双键上发生加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随着身体发育情况的变化,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行走步态特征。为了指明正常幼儿步态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幼儿身体锻炼和患病幼儿的步态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定量依据。通过运动解析方法获得幼儿不同年龄阶段步态特征变化的运动学数据,研究结果发现:3岁以前支撑期较长,单腿支撑时间比成人短,随着月龄增加单腿支撑时间呈增加趋势;2岁以前幼儿的双足支撑期远大于成人10%的水平,5岁左右双足支撑时间与成人接近;1岁半以前,髋、膝、踝关节没有明显的缓冲和蹬伸特征,幼儿的步态基本以全脚掌着地为主;2岁以后,步态开始稳健,髋、膝关节参与缓冲和蹬伸,3岁以后踝关节开始积极的参与缓冲和蹬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