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杨春柳 《教育》2015,(1):64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在他的《儿童文学概论》中,将儿童文学大致分为韵语儿童文学、幻想儿童文学、写实儿童文学、纪实儿童文学、科学文艺、动物文学和图画书。在这些儿童文学的分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作品属于叙事性作品。理解作品的主旨比如,冰波的童话作品《月光下的肚肚狼》。肚肚狼是一只善良的乞丐狼,故事中他想尽办法希望变成王子为大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前提,针对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提出了几点策略,目的在于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提升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希望为今后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所谓有效解读,即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出发,以文本为依据,站在作者的时代立场上去诠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本文试从实践经验出发,阐析叙事文本有效解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倪斌 《语文天地》2015,(2):15-16
教材收录不少外国文学作品,如何引导学生评判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传统的认知方式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认知,更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固化着学生的思维模式,禁固着学生本来很善良的心灵。事实上,我们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很多时候有失偏颇,未能做到全面、公正、客观,更忽视了对人性之美的深入挖掘。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圣人,文学作品中也没有真正十恶不赦、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本质和编辑工作的性质使文学编辑有必要以科学合理的概念认识并划分文学作品.其中的叙事性作品可以在信息构建的复杂性、经验介入性质和信息奖赏的兑现方式三个维度中被分析,每个维度里作品又可区分为两种类型.借助力求准确的分类概念和分类方法,编辑可以对文学类叙事性作品作出更好的判断并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从而增益其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人物作品     
《陕西教育》2009,(11):F0003-F0003
西安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享誉省内外的知名中学。学校创办于1947年,是西安市最早的国立中学,几经变迁,现位于西安市环城西路铁塔寺3号,是西安市教育局直属的省级标准化高中。  相似文献   

12.
13.
14.
人物作品     
  相似文献   

15.
所谓“适度解读”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叙事文本为依据,站在作者的时代立场上去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主题。适度解读的度,除了作者留给我们的文本,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样一篇《邓稼先》在初中和在高中阶段解读时的“度”自然是不一样的。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做到适度解读呢?  相似文献   

16.
《学周刊C版》2017,(14):21-22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有效性提问往往决定一节课的成功。初中语文叙事性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对于小说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小说的线索、记叙的要素和中心人物有效设问,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对于散文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与课文类似的生活内容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来设问,概括内容和主旨。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言语形式学习实践中习得规范的语言,在主动积极的文字运用中练成熟练的表达技能。对第三学段的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应凭借具体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人物刻画、了解情节推进、感受场面描写、习得选材思路,在多样的言语实践中"得意得言得法"。  相似文献   

18.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分析人物,不仅要注重研究人物的言谈举止,还要善于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他外部行动的依据;外部行动则是他内心世界的具体反映。所以,只有深入地剖析心理活动,才能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品质、命运及其社会意义,树立人物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的。要分析这种无声的语言,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心理描写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常用的一种是披露心灵的直接描写。  相似文献   

19.
叙事性作品的时代背景,即作品中形象所处的,体现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阶级关系本质特色的社会环境。介绍背景要根据具体作品,当讲就讲,合时而出。我们认为,题注和自读提示有关背景介绍的学生又看得懂的,老师最好少讲或不讲,文中有涉及背景的句段,可就文中讲,不必单独去讲。《最后一课》中的“锯木场旁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就是背景,扣其可突出民族危急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记一辆纺车》中“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就是时代背景,扣其突出纺线劳动的重大意义,《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后半  相似文献   

20.
主题是作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把握了分析主题的方法,对整个作品的认识,可以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拟对叙事性作品主题的分析加以讨论。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虽不会完全的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再论职工会,目前形势及托洛茨基与布哈林的错误》)。同样,要真正地认识作品主题这个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