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谈高级技工学校的定位──与严雪怡先生商榷费重阳有一定专业知识、精湛技艺丰富实践经验,在解决操作技术难匙方面起关键作用的高级技术工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宝贵人才;是企业发展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技术骨干力量;又是我国工人阶级技术的带头人和主力军...  相似文献   

2.
也谈鸿门宴上楚汉之得失──兼与张志坤先生商榷张斌荣鸿门宴是楚汉相争历史中的;一大关捩。有关这次“宴会”中刘邦和项羽两大集团所取策略及其得失问题,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传统看法认为,鸿门宴上项羽没有乘机杀刘邦是大失策,为他以后的失败埋下了后患。...  相似文献   

3.
李煜在词的创作阶段,有继承革新、开启后人的不巧功绩,但他并不具有“标尺”的功能,成为词史上的“峰顶”;其词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超越”和“自由”、“忘身”和“融合”,更不因他“做了风流昏庸的皇帝”,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生阅历,生活上的巨大反差,多愁善感的禀赋,真纯任纵的天性,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沉雄奔放的笔法等;其艺术建构是完美的,既可分为前后两期,又有一以贯之的“真情”。  相似文献   

4.
如何认识和评价李煜及其词作,确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50年代中期,曾掀起一次讨论的高潮。当时,由于思想的狭隘,理论上的片面,特别是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对李煜词贬斥过分。“文革”后,清除了极“左”思潮的流毒,李煜及其词作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被更多人所首肯。但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既不囿于成说,又不有意拢高或随意贬损,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也颇不容易。新近,读了王基先生的《光华千秋李煜词》(以下简称王文)①,在具体作品的诠释上受益匪浅,但在总体评论李煜及其词作的价值,特别是其艺术魅力的成国探讨上,…  相似文献   

5.
读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1997年第3期赵福洲先生《关于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的概念界定》一文(以下简称赵文)至终篇,对文中一些定义和提法感到疑惑,故欲在此与赵先生进行商榷。赵文曰:“迄今为止的传统‘音列’都是建立在一定调式之上的”。尔后,出现了一个“调式音列”的概念。又日:某些“人工音列”是“不讲调式调性的”。首先,笔者不知道哪一种音列要讲调式调性。若要讲(依赵文而论),则当有诸如“C自然大调音列”、“s和声小调音列”、“密克索底亚调式音列”、“e五声商调式音列”……等等之类了。我们来看看教科书对音列…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革命文学》一文中指出,唐朝人早就知道,真正写富贵景象的,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金、玉、锦、绮字面。郑子瑜先生误解了鲁迅说的“唐人”二字的含意,又批评鲁迅的说法,认为鲁迅所引的两句诗非富贵语,乃看人富贵者也。本文以有力证据,否定了郑先生的意见,做出了自己的论断。  相似文献   

7.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8.
也谈工科院校发展文科──兼与刘怡玫、吕乃基先生商榷姚国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上登载的刘恰玫、吕乃基二位先生的文章《工科高校发展文科的初步设想》,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工科高校如何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以及工程教育中如何实现工文渗透、...  相似文献   

9.
10.
高级技工学校是在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的基础上,经当地政府批准和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评估后确定的技工学校,它不是简单的“升格”,而是技工学校本身在办学设备、规模、环境、师资力量、学生质量、学生就业等各方面成绩的综合体现,标志着学校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层次办学形式,是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飞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指导思想   高级技工学校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眼于服务企业及劳动力市场的要求,通过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月6日严给张的信张教授:感谢您对我的关怀和新年祝福。大作(注:《论职业教育的术科导向》)在上个月收到《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时已经拜读,十分赞赏您的研究精神。重学理,  相似文献   

12.
“白马非马”还是诡辩──与李其祥先生商榷张章騄,王四达“白马非马”典型地表现了战国名家公孙龙在逻辑问题上的特点──诡辩。刘勰用“辞巧理拙”(《文心雕龙·诸子》)来评论”白马非马”,恰如其份,代表着古今大多数人的态度。李其祥先生在《华侨大学学报》(哲社...  相似文献   

13.
评学科知识中心课程观──与孙喜亭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最近学习了孙喜亭先生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①,发现他的观点同中小学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师生的实践有较大的距离。首先,应当肯定,他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论述了科学知识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些经验教训,提醒大家慎重进行课程改革,防止降低知识质量。这些见解是正确的,是值得大家重视的。不过,孙先生认为,基础教育改革应坚持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不赞成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这种课程观似乎缺乏充分的根据,需要商榷。 我既不赞成经验中心…  相似文献   

14.
杨舍鸣、周德旗先生在《(诗经)叠根词皆为形容词)①一文(下简称“《皆》文”)中,就《诗经》重叠词词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胆《皆》文在对讨论范围的划定,对叠音词与叠根词、词与非词的判断及其作出的基本结论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加以商榷的问题。上讨论要划定一个范围。这一点,《皆》文在标题中便表明了,其讨论范围为《诗经》叠根词的词性。讨论范围的划定,应能够充分和经济便捷地满足研究的需要。这一点,《皆》文却未能作到.首先,《皆》文划定的讨论范围,未能充分满足其研究目的。《皆》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要通过…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语文教学犯了什么“病”?如何确诊并对症下药?这的确是值得深人探讨的一个世纪性问题。近期,《湖南教育》发表了李维鼎先生的一组文章(以下简称“李文”),就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阐明厂看法,读后颇有收益。但文章认为,语文教学长期发生重大偏离,原困在于“工具论”的误导,我则不敢苟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朱作仁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萧宗六教授《“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不科学》(载《江西教育科研》1992年第2期)一文后,在此,谈谈我对“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一点认识,与萧先生商榷,并请予以指正。1.“培养非智力因素”是作为学习理论提出来的,但可以扩展为“工作理论”和“管理理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是除智力因素之外的其他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兴趣、爱好、意志、情感、气质、性格、习惯等。“培养非智力因素”一开始是以一种“学习理论提出来的。近几年来,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接受,用来指导教育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  相似文献   

17.
教材的3个特点──兼与孙正聿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新世纪教材改革与建设”专题,孙正聿在《教材建设的新理念》(载《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6期,以下简称孙文)中提出,教材不仅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专著”,而且应当是(必须是)具有权威性的“专著”。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本文将剖析教材的三个特点,且着重指出教材与专著的不同之处,兼与孙正章先生商榷。益匪、教材的适用性教材与专著,并非只是名称或分类不同,而是具有明显可辨的区别:首先,专著内容全面,往往概括了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主要成就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并预见其未来,指出学科发展方向;教材虽然也会涉及到学…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引起了人们较多的讨论,有同志认为: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没有提出“民主”的内容,而“大众的”并不能代表“民主的”;在学习外国文化的问题上,从“时”、“空”来说都比较狭小;对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历史作用估价不足,等等。本文运用最近出版的史料,如《毛泽东年谱》等,不局限于《新民主主义论》一篇文章,而结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上海教育》杂志11A刊上的《“顾客第二”与学校管理》一文,提出了“教师第一”的观念。作者这种“借他山之石”以“攻”学校管理之“玉”的愿望可嘉,所提出的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和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见解,也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作者将公司与学校的管理等同,将公司员工和顾客的关系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同,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唐忠义 《上海教育》2002,(22):61-61
我班有位学生小翁,令教师头捅。小翁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上课和上自修课时都很爱讲闲话,影响课堂纪律和自修课的秩序。几位课任教师采取了几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一位教师先是在课堂上不点名地批评小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