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3 毫秒
1.
“群文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热点话题,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群文阅读”理念,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以李清照的诗词为例,从甄选议题、组合群文和走近词人三个环节,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诗词品读、比较品鉴和命运遭际中初识愁情、深悟愁情和感悟愁情,进入李清照的诗词世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增强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群文阅读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范式,在古诗词教学中挖掘诗词内容的言语建构功能,发现诗词教学中思维进阶的路径,走向诗词教学审美能力的培育,需要从诗词教材的“三重境界”出发,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发掘诗词的内在魅力,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诗词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是崭新的尝试,是对诗词教学观的重新审视、理性定位与应用实践。立足古诗词教学的实际需求,认为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可从三个层度的考量出发:定位设计维度,精准确立议题;围绕诗词角度,优化群文组合;聚焦教学效度,创设保障环境。  相似文献   

4.
群文阅读是教育改革衍生出的新兴教学理念之一,其独树一帜的议题、多文本阅读模式受到了许多教师的推崇,也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改变传统阅读教学呈现“碎片化”状态的问题。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背景,简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组成,分别以主题式、同作者、诗词类等不同群文阅读模式为切入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应用群文阅读可以有效开展古诗词精讲,同时在对比学习中提炼同类诗词的鉴赏方法,积累丰富的诗词阅读经验。对此,本文以优化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蜀相》一课的教学案例,从群文阅读议题选定、方法渗透、对比探究、同类专练四个教学维度出发,探究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应用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群文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围绕议题、焦点,甄选两篇甚至两篇以上的古诗词,师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教学活动,已达成共同的多首诗词的教学过程。初中生初中古诗词群文教学,要依据议题分类整合古诗词,正确确定“群”;对群古诗词深度解读,努力探究“群”;增强古诗词“群”意识,让“群”延伸生长。通过古诗词“群”文探究,提高语言使用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继承、发展好中华优良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7.
应青 《教师博览》2022,(36):45-46
近年来,针对群文阅读的研究逐渐增多。群文阅读打破了教材设计的局限,更重视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教师通过整合梳理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群文阅读对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的作用尤为明显,合理利用群文阅读形式能够降低以往诗词教学的难度。文章从小学中高段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意义入手,简要分析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郑晓琴 《教师》2022,(17):30-32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由于学生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学生难以有效领悟诗词的真正含义与作者在诗词中赋予的情感。在此背景下,教师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应积极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实现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文章论述了群文阅读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其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详细阐述了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编组方式以及实践路径,以期为小学古诗文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古诗词教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起着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应用群文阅读,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拓宽其知识面。本文从确定议题、精析语言、自主理解、求同存异四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在高中诗词鉴赏教学中应用群文阅读开展教学的策略,旨在优化高中诗词鉴赏教学,提高教学质效。  相似文献   

10.
群文阅读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议题过大、阅读量过多、阅读周期过长、文本选择不恰当、教学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基于以上的教学问题,文章从“群文阅读的意义”“群文阅读的特点”“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策略”“群文阅读的教学结构”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这两个概念尤为突出,因此,高中诗词教学应该在学习任务群的背景之下进行整体关照和设计,凸显“任务导向”“学生中心”和“读写一体”的教学理念,力求联系“单篇”与“群文”、打通“课内”与“课外”、勾连“阅读”与“写作”,为学生提供更为完整、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从而真正通过多重阅读方式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力求达到“量的提升”“质的优化”“形的丰富”等多重教学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部编教材的投入使用,古诗词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加,古诗词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基于诗词的特殊的审美功能和大量的篇幅,在高中阶段实行群文阅读既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又提高了古诗词的教学效率。探索并完善高中诗词群文阅读体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高中诗词群文阅读方法指导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3.
高碧珍 《考试周刊》2022,(23):23-26
在初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好“三度”原则,即要重视阅读的温度、厚度以及深度。重视阅读的温度就需要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阅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群文阅读”中体会古诗词中情感的微妙不同;体现阅读的厚度就要求学生在古诗词的“群文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感官,感悟不同角度的情感内涵,积累广泛的古诗词题材,将薄薄的古诗词读本读厚;实现阅读的深度也就是要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深入探讨古诗词读本的文字内涵,从而能够获得在实际生活中深入理解和体会情感主旨的能力,做好温度、厚度、深度“三度”的有机结合,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精准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和学习。“群意识”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中心思想,是由新课程语文标准下“学习任务群”组织形式衍生而来,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精读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初中古诗词阅读在内容上若能重视把握“三度”原则以实现精准教学,阅读教学的内涵也将得到极大丰富。因此,文章主要围绕“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体现、“三度”原则在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以及基于“三度”实现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精准教学的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王昌龄提出的“三境说”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理论。观物境之形,品情境之意,悟意境之蕴,丰富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审美。内觉体验生发的哀思愁情,崇高体验抒发的家国情怀,超越体验兴发的豁达精神,构成了古典诗词的哲思审美。意境的感性、哲思的理性,深化了古典诗词的审美蕴涵。体裁声律、主题群文、文化审美等方式可打通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文章提出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问题,结合群文阅读教学现状探究语文课堂群文阅读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围绕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实践应用展开探究。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群文阅读的“议题确定”“文本选择”“问题设计”三大核心内容开展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教材对现代文、诗词、文言文等内容的设置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一特点为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群文阅读主要体现了阅读教学的集中性、目的性以及关联性,将群文阅读法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发展趋势。就群文阅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路径展开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课堂及模式难以满足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在群文阅读视域下,阐述了“1+X”的概念和学理分析,通过课内教材中的“1”篇课文链接出课外“X”篇群文的阅读教学建构,不仅打破了教师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思维,而且创新了群文阅读在课内与课外多文本比较模式,指向了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的多维核心素养。精心选取3篇以北京胡同为抒情对象的散文群文,在挖掘胡同文化内涵及其意义价值的同时,搭建群文阅读下的“1+X”教学体系,以丰富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文学意象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学习古诗词对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章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用四个学习任务,贯穿对九年级上册10首含“愁”古诗词的群文教学,使学生读懂古人愁,会说自己愁,丰富审美体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雷奶顺 《新教师》2023,(3):48-4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审美创造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群文阅读作为当下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新思路,已在一线铺开并逐步深入。如何依托群文阅读的优势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一、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审美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有,尤其在诗词教学中,更不乏美的存在。但审视现今诗词教学的课堂现状,审美教育却是严重缺失的。1.教单篇、重解释、轻感受。充分的沉浸式感受是审美的前提。但在当前的诗词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群文教学热”的背后需要一些冷思考。本文立足是否所有的“文”都需要“群”、“群”得以成立的逻辑起点在哪里、“文”与“文”之间如何成“群”等问题,尝试廓清群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开发群文的组元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