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斯  丁沁怡 《新闻世界》2013,(11):222-224
本文以"3·15晚会"为范本,首先分析该媒介仪式在构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三方面表征;其次,结合消费社会等相关理论,深入剖析了"3·15晚会"如何利用媒介仪式的商品性和仪式性达到其传播意图;最后反思媒介仪式的传播局限,旨在为更好发挥媒介仪式社会建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谢敏  肖璇 《新闻爱好者》2022,(11):55-57
在媒体融合语境下,媒介生态的变革对舆论监督产生了深刻影响。现以2013—2022年央视3·15晚会为例,从议题数量、涉及领域等方面系统梳理分析3·15晚会的内容及特点,认为其具有“内容为王突出议题设置,网台融合注重互动传播,内容体例侧重社会焦点”等特点。进而得出我国舆论监督的演进与趋势,具体表现为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和内容复杂化。  相似文献   

3.
谭天  姚瑶 《东南传播》2016,(6):61-64
学界关于微博是否能成为公共领域的争论一直不断,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对与3·15晚会相关的微博舆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微博空间与公共领域具有相似性与接近性,自由、开放的微博平台为各个主体提供了以框架博弈为特征的讨论场所。其中媒体机构、政府及事业单位、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普通民众根据自身诉求的不同,无论在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有显著不同的情感表达及框架设置倾向。其中,愉悦是3·15晚会讨论中的主流情感,普通民众所设置的框架在整个微博舆论环境中具有最高的显著程度,以维权为目的的事实陈述和对3·15晚会表示支持、戏谑、讽刺态度的框架在所有框架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彭国坤 《今传媒》2014,(8):69-70
代表主流话语的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下与代表底层话语的网络媒体对事物的解释时常产生冲突,面对主流话语所提供的排他性以及答案式的解释,底层话语采用间接、批判、拼贴、杂耍等方式进行文本解构来与之对抗。本文以3·15晚会后的网络舆论为例探析这种解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曾被冠以"党和人们喉舌"、"船头的望者"诸多称号的记者,如今也不免遭遇到现实的困境和危险,而为消费者拨开层层迷雾、揭开真相的315调查记者,在面临身体伤害的同时心理也曾受着巨大的压力,本文即从315调查记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剖析他们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力求寻找多渠道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孙亚靖 《新闻世界》2012,(5):189-190
每年“3·15”晚会的报道,都会受到政府、媒体、企业乃至公民的关注。笔者以新浪网为数据来源,搜集了2007年至2012年这六年来3·15晚会报道的热点问题,并基于框架理论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与"知沟"现象初探--以上海和兰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良  丁未 《新闻记者》2002,(11):37-39
一、研究目的自1978年中国 (大陆 ,下同 )启动改革开放以来 ,大众传播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也起到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一般预想 ,在这一态势下 ,无论东部、西部地区 ,抑或各区域内部 ,传播媒介设施 (硬件 )均得到相当普及 ,为大多数人所享用 ,从而明显缩小了地区、阶层、个人之间的差距 ;在此基础上 ,由媒介机构传播的各种内容即信息 ,亦相应地大量流通、被广泛知晓 ,从而使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有所消减。然而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蒂契纳等 (1970)提出的“知(含“知识”、“知晓”两层意思 )沟”理论假设 ,在…  相似文献   

8.
赵国梁 《新闻窗》2008,(4):114-114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和发展步伐的加快,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逐渐觉醒。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的维权意识更是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熊蓓蓓 《新闻前哨》2005,(12):56-57
央视2005年中秋双语晚会充分利用了媒介在宣扬传统文化,搭建民族情感桥梁上的优势,利用种种表现方式进行意义传达和情感沟通。当文化通过电视载体实现对亿万观众的意义传达和精神指导时,它便拥有相当意义上的影响社会文化进程的力量,而电视晚会在节日文化中所承载的基本功能便不容忽视。 一、文化仪式的功能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它对于传播和继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保持一种民族意识、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文化的繁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受到了现代文明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南弹唱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其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乃至其艺术性质本身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立足于本雅明的"光韵"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论,从发展变迁的视角论述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革,和现代媒介技术对甘南弹唱艺术及其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并对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以拓展其发展空间作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袁博  石静 《今传媒》2016,(9):32-33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暴力表述方式日趋多样化,媒介的暴力呈现与现实生活的暴力图景之联系也日益复杂。近年来,校园暴力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媒介暴力的方向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媒介暴力研究的相关论争,从媒介暴力的定义入手,通过大众媒介的特点来分析媒介暴力的手段,并借助数据与调查寻找出媒介暴力与受众攻击行为的关联,以便寻求媒介暴力研究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从根本上实践"为老百姓说话,替老百姓办事"的晚会理念,央视2009年3·15晚会剧组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通道--网络.借助传播速度最快、范围最广、人群覆盖面最大的互联网媒体,3·15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网络传递彰显了特色,更加广泛地联系了消费者群体、倾听了消费者心声.分析此次网络传递活动的表现,对加强多种媒体类型联动、促进大型电视晚会宣传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环境下,如何利用大型节日晚会助推地方传统文化传播,打通各个介质符号间的通道,从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成为城市传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2019年央视在淮安举办的中秋晚会为例,结合央视与各媒体对本次晚会的不同传播策略,以晚会参与者视角出发,联系台前幕后的体验与观看,探究作为运河之都的淮安是如何走进大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节庆电视晚会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中秋节是海内外华人的团圆节,央视中秋晚会从1991年《神州一片月》为始,已走过30多个春秋,在弘扬时代旋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人是节庆电视晚会的核心审美元素,是晚会实现传播价值的重要支撑。现以央视中秋晚会中的主持人为例,分析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审美构成和实现路径,意图为新时代背景下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如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市场竞争加剧,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生活当中,受众如何能够准确接收到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看媒体的本事,关键之处还在于电视新闻创新性,新闻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媒体的产品创新,就是媒体以独家或独到的方式将吸引受众的新闻产品呈现在受众面前以争取更多的受众。本文在主题内容、新闻传播方式和节目形式这三个方面创新研究着手,并提出今后还需解决的问题(即:从业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问题、“公民新闻”的质量和地方政府学好“新闻学”),新闻创新要达到叫好又叫座才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2月23日上午,中央电视台与腾讯公司在京举行了2012年3·15晚会网络筑"诚"行动启动仪式。3·1 5将通过腾讯这一国内网友数量庞大的互联网平台,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无缝合作,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有来自全国二十家媒体的记者到场参与了本次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17.
5G时代,各种新兴媒体涌现,媒介融合是常态,融合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央视坚持以平视视角与受众进行对话,力求实现年轻化转型.央视推出了记者王冰冰,让其走进新媒体平台,在短时间内就引发了平台用户的热议.王冰冰的走红是发挥自身优势、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支持、受众主动传播三者合力的结果,是央视探索年轻化表达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央视结合传统媒体特有的优势,充分挖掘年轻受众媒介使用习惯,这为其他主流媒体在内容传播的创新上提供了可参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综艺晚会的节目创作呈现出一定的创新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晚会节目编排上的创新、互联网思维的融入、高新技术的运用、市场化的组织策划。电视综艺晚会不但要在节目编排上体现创新意识,更要将互联网思维深深嵌入晚会创作的本体中,让电视综艺晚会从里到外焕然一新,产生质的改变。而且随着电视综艺晚会的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与艺术融合进行创作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元化,这种新观念也会推动电视综艺晚会的创作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在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中,城市广播电视台也要抓住机遇,在晚会的组织策划过程中把握媒介融合背景与市场化浪潮,使自身品牌落地,在增加商业化广告收入的同时,提升自身竞争力,立足本土,做真正让百姓喜欢、感动的好节目。  相似文献   

19.
从1991年起,每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都向全国的消费者奉献一台大型的专题晚会.为了从根本上实践"为老百姓说话,替老百姓办事"的晚会理念,今年的晚会剧组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通道--网络.分析此次网络传递活动的表现,对加强多种媒体类型联动,促进大型电视晚会宣传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因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而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隐性采访这一争议不断的采访手段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3·15"晚会所使用的新闻调查方法为典型案例,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综合分析媒体使用隐性采访的原因,并对隐性采访进行职业伦理思辨,提出运用隐性采访的必备前提,进而得出慎用隐性采访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