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阳楼记》的形式美体现在用词准确生动,音韵和谐流畅,情感起伏波澜;意蕴美体现在巴陵胜状图中蕴含的历史意蕴、霪雪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中的哲学意蕴;人格美体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美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淡美。  相似文献   

2.
程瑞瑞 《天津教育》2023,(11):137-139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培育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来开展教学活动,重视语文教学与美育的融合,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意蕴美、情感美、结构美等,唤醒学生感知美、发现美、挖掘美的意识,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素质,促使学生人格和心理协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重点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借助古诗词教学渗透美育,注重培育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展示古诗词教学的美育价值,取得理想化的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是优秀文化的基因库,而且是涵养小学生审美人格的发源地,其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进而形成审美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是审美人格的"涵养基"、"引领者"以及"奠基石";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及插图美体现其审美意蕴;师生共同浸润在文本中,以阅读、体悟、赏析及表达等方式分析教材,是涵养审美人格之关键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人物,屈原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本文主要从终其一生的"美政理想"和巍巍人格的世界影响两大方面走近屈原,着重分析了《橘颂》的内涵意蕴,深入挖掘了诗人在文本中托物言志所寄托的高尚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5.
<正>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新形势下,关注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品味的提升,构建学生完美人格,是语文教育中值得探讨的重要教育问题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呢?文本中自然之美,学生容易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与愉悦,教师也容易与学生共鸣与交流。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荷塘之美、月色之美;李白的《蜀道难》中蜀山险峻的壮美。而文本中涉及人物、社会所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试结合中学语文文本实际,从发现自然之美、寻求生活之美、感受意境之美、挖掘意蕴之美、领悟情感之美、剖析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美、理出结构之美等八个方面对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把握教材特点、文本内容、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前提;读透文本字面意思,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阅读得到增值;要读透文本背后的故事,读透文本的情感意蕴,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文本的情思,调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下面以《背影》教学设计为例,阐述读透文本在教学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品读、悟读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使其领悟文本语言的美感。教师可通过示范引领,在揣摩模仿中使学生觉悟文本语言的音律美;通过感知辨析,在深度思考中使学生领悟文本语言的意蕴美;通过形象再现,在肢体语言中使学生体悟文本语言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9.
【文本解读】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全文仅330字,但意蕴颇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文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编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从文本视角、作者视角、编者视角、儿童视角四个维度解读教材,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篇幅精练,主旨相近,意蕴深远,表现了两位作者高洁傲岸、刚正不阿的风骨与情操,这种精神是君子文化的典型组成部分。在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效利用文本蕴含的君子文化因素,既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按照新课程标准精心遴选的这些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美文,教师引领学生去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凝心静气地深入文本、研读文本、吃透文本,引领学生去正确解读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教师如何解读文本,不仅意味着该课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起点。一、用心解读文本应做到"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3.
张海燕 《语文天地》2013,(15):77-78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文本,篇篇都是美文,自然美、人性美、语言美、结构美……在这里精彩呈现,如《江南的冬景》清新的语言与优美的冬景相得益彰,《荷塘月色》是外观形态美、内在意象美、文化意蕴美的综合,《边城》是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的聚集,《劝学》将论证的形象美与严密美有机结合……因此,  相似文献   

14.
<正>叶圣陶在编写《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的时候强调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审美教育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的人,让他们徜徉于文字的海洋,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趣味高尚的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叶圣陶审美教育思想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元素,引导学生鉴赏自然之美,感受民族文化,体会家国情怀,让他们在提升审美素养的同时也走进乡土文化,了解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15.
统编教材中写景散文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文体之一,因其语言文质兼美,意蕴深刻,常为学生所不解,尤以短小精炼者为最.以《四季之美》为例,观照统编教材写景散文编排意图,深入解析写景散文之教学重点,并以朗读、比较、想象、联系等多元教学策略,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学习的桥梁,让学生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感悟写景散文之美,从而达成与文本、作者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统编教材中写景散文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文体之一,因其语言文质兼美,意蕴深刻,常为学生所不解,尤以短小精炼者为最.以《四季之美》为例,观照统编教材写景散文编排意图,深入解析写景散文之教学重点,并以朗读、比较、想象、联系等多元教学策略,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学习的桥梁,让学生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感悟写景散文之美,从而达成与文本、作者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统编教材中写景散文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文体之一,因其语言文质兼美,意蕴深刻,常为学生所不解,尤以短小精炼者为最.以《四季之美》为例,观照统编教材写景散文编排意图,深入解析写景散文之教学重点,并以朗读、比较、想象、联系等多元教学策略,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学习的桥梁,让学生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感悟写景散文之美,从而达成与文本、作者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正>一、文言文审美教育原则中国古代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常见类型有散文、小说、诗歌、小品文等等,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与美的形态,展示审美价值意蕴。就如陈善《扪虱新语》中所说的"知入知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审美教育,作用独特,可使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更富张力,同时汲取古文化精髓,有助于  相似文献   

19.
冯艳莉 《小学生》2024,(2):46-4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通过阅读培养语文素养,而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深入的文本阅读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从研墨文本标点,领悟笔墨之韵;解析语境意蕴,剖析语义玄机;聚焦篇章脉络,洞察结构之美;探寻文意主旨,擢升情感共鸣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文本细读的应用路径,其次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展开案例探讨,以此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任氏传》是一部公认的唐传奇压卷之作。本文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切入分析这部作品,探讨其艺术手法和价值意蕴。《任氏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引人关注,与其塑造了一个集外表美、人格美、悲剧美于一炉的独特的狐妖形象有很大关系。作者使用留白技巧使任氏呈现出"非人世所有"的外表美,又通过生动的故事来展现其人格美,最后把这两种美毁灭给人看,构成一种更有深度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