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教育中的"证书项目"以及"联合学位项目"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具有典型性。其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机制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科间交流,解决复杂的社会及科研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及转换能力为基本宗旨;以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研究项目和方向为基本路径;以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跨学科师资配备及跨学科提供课程作为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支撑机制。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上述特征,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应以尊重学生学习自由为理念,以复杂议题为依托,通过自主开发跨学科学位和跨学科项目、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制建设、"多学科"与"大跨度"的师资与课程资源整合、"高标准"和"全渗透"的跨学科科研训练切实推进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美国公立大学的典型代表之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为研究对象,从理念宗旨、运行模式、支撑机制3个维度对其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行动路径进行解析。结果显示,在理念宗旨方面,形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未来跨学科领导者”的教育理念;在运行模式方面,主要采用课程的跨学科组合、专业的跨学科组合、学位的跨学科组合3种培养模式;在支撑机制方面,推行“共同资助、联合聘任”的跨学科教师聘任制度、“独立建制式+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和“面向全体”的跨学科项目服务。文章进一步指出未来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而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作为对这种趋势的反映,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另一方面也为现实中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考察发现,跨学科已经成为其重要的办学理念,具体表现在:将跨学科作为重要属性与任务;应对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或多样化的学术兴趣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因;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人才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生产机制的转型,面对日益复杂的问题世界,如何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机制创新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共同战略议题。研究基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智能+”的案例考察,分析了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创新举措和特征逻辑。总体来看,问题导向的项目驱动和灵活多元的学位设置构成了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跨学科机制创新的突出特征。在此背景下,卡内基梅隆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的智能教育优势,形成了三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智能+”跨学科机制创新路径:一是以校内院系间深度协作为突出特征的专业融通机制;二是以加强不同学段间关联为突出特征的学段贯通机制;三是以跨机构多元协同参与为突出特征的校际联动机制。基于美国的案例经验和启示,研究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机制构建应促进面向“问题”与“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学位项目设置创新;贯通校内与校外、不同学段之间的协同参与和合作;深化跨越“国别”与“区域”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  相似文献   

5.
新文科背景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实现跨学科专业的新突破,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五邑大学文字学课程,以改革教学模式、丰富实践方式、开展联合培养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此外,以古文字文创工作室为依托,展示古文字文创产品在设计、实体化、宣传和销售四个环节的运营案例,并提出创造性建议,以期培养具有跨学科和创新意识的新文科人才。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校中文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中文专业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文章认为,中文专业应培养跨学科课程的专业师资,建构系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更新跨学科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考评机制等,以全面提高跨学科课程教学效果,为中文专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跨学科人才。  相似文献   

7.
陶苗苗 《高教论坛》2022,(8):106-109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依托馆内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长期从事博士培养,并拥有科学(比较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的授予权。其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强调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下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注重学生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理性借鉴其博士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社会教育机构参与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普林斯顿大学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概念,并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文章以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跨学科学习项目为例剖析了教育质量处于世界顶尖地位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对我校实施跨学科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方向。美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人类发展跨学科研究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已形成包括明确创新性跨学科学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丰富的跨学科课程、多样性的科研实践活动与多学科学习经历的师资、由研究生院主导的跨学科教育组织形式以及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机制等在内的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该项目对我国高校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启示是:应更新培养理念,明晰培养目标;优化培养过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保障机制,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然而,学科制度不仅是一套知识生产制度,也是人才培养制度,要在以学科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大学中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必然充满挑战。基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理论考察跨学科博士生教育经历后发现,跨学科博士生面临着高挑战性的知识获取、漫长且高风险的多重投入以及危机丛生的身份卷入,无异于在“钢丝上行走”。高校应着力改进课程体系,强化科研训练,夯实跨学科知识技能培养;推进评价奖励制度创新,给予跨学科人才成长时间与空间;完善导师指导与就业支持机制,坚定跨学科身份认同与职业承诺,以强化对跨学科博士生社会化的支持力度,提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市由聚集产生的问题日益凸显,加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给土建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技能以及跨学科思维。针对新的需求,本文提出并实施了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基于国际合作的跨学科项目制教学模式,并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通过研究规范化的教学流程以及适应多学科联合教学的技术手段,形成了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的项目制联合教学方法;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建立了跨学科的教学团队,促进多专业学生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二个项目教学案例,介绍了土建类专业开展跨学科项目的操作步骤与特色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三所美国一流大学的教育学科为例,对学术型教育学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其高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包容性大的跨学科的学科方向与专业、纵横交错个性化的课程教学体系、跨学科师资队伍、过程性学业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高度设置包容性大的学科方向、打破组织壁垒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搭建“绿色通道”、建立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训练系统、健全培养过程中的学业考核质量监控机制,是我国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改革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文科视域下经贸类高校法语专业的目标定位应服务国家“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倡议,培养复合型法语人才;增强跨学科融合,联合院校优势学科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专业创新,搭建宽广度授课体系,创新跨专业融合经贸课程内容;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系统化职业规划体系。然而,当前经贸类高校法语专业面临专业规划未能凸显人才培养优势,课程建设无法对接学生就业需求,师资储备难以满足复合发展目标的问题。基于新文科“跨学科融合”培养人才的逻辑内涵,经贸类高校法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专业特色融合发展;丰富模块课程安排,增强学生商务实践能力;完善团队师资储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14.
跨学科工程人才培养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文章以美国旗舰型公立高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院为研究案例,探索其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路径,具体包括培养组织与平台、专业设置与选择、课程设计与选择、学位制度与安排、创新与创业教育、实践教育与科研、支撑与保障服务等方面,不仅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跨学科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参考,而且揭示了伯克利工程学院跨学科人才培养具有协同性、创新性、灵活性、多样化、服务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独立学院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核心在于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多领域、宽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本文提出了改善独立学院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完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迫切需要.通过梳理我国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中美两国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明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意义,归纳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国内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和输出高契合度的高瑞人才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联合办学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探索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办学体制,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有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互惠互利、多方共赢,其求同存异的示范性与推广价值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18.
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弥补分科教学的缺陷,促进学生跨学科理解形成和创新人才培养。学生评价是落实跨学科学习目标、设计高质量教学活动、促进跨学科教学改进的关键环节。跨学科学习评价一般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其他评价方式为辅。跨学科学习评价内容需要具备完整的评价要素,其学习水平划分应以认知模型为依据。基于SOLO分类理论构建跨学科学习评价认知模型,有助于教师设计合理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明确对学生任务表现的观察点,基于收集的证据对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学习成果水平作出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9.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财经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积极探索跨学科与工学相结合,以大学为主,由大学、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突破学科和部门壁垒,打造跨学科的校内外联合导师组;坚持工学结合,多部门参与人才创新应用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科学整体化、系统化的重要保证。论文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以及创新的涵义入手,通过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分析,构建了以"学科渗透、核心打造、特色凸显"为内核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具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分析,进行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