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报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报道新闻时政的同时,也兼具传播新知的功效,塑造了一批"新话语"与"新概念","长城"就是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词汇.在报刊中,"长城"话语多与时政相勾连,折射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与长城精神指涉的形成.《申报》作为近代中国一份重要的报纸,相较于其他报刊,不仅持续出版时间长,而且辐射地域广....  相似文献   

2.
自由主义新闻理念是近现代中国流传进来的重要的新闻思想之一。《申报》作为近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报纸,其办报实践较为明显地体现了自由主义新闻理念。文章以五四运动为切口,展现了《申报》在五四运动中的新闻报道活动,分析其间包含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表达自由、观点平衡、新闻本位;对《申报》在五四运动中的行为作了解读:反对压制、全面多元、真实客观;还对《申报》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实践中的"温和自由主义"的奉行、社会责任的承担等方面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3.
翟宁 《东南传播》2010,(12):79-80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申报》前期的新闻理论:报刊的性质、报刊的功能、新闻的报道原则、新闻自由、新闻从业人员。这些理论,在近代中国报业发端之际,提高了人们对报刊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开创了"有闻必录"的报道方法,积极争取新闻自由,促进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的统治与迫害,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重建自己的新闻事业,创办了许许多多的报刊,本文分析了当时最有名气的《申报》和《大公报》的评论,指出这些报刊向各级党组织分析形式、解释政策、指导工作、宣传党的主张,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申报》为例,从社会认同、经济独立、客观性原则和公共服务意识等方面考察中国近代民营报纸新闻专业化的历程和特征,比较中美两国新闻理念的异同。研究表明,中国近代民营报人已具备初步的新闻专业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6.
戈公振先生是我国著名新闻学家,对新闻摄影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曾多次出国考察,寄回大量新闻图片.本文以《良友》为中心,系统考察了第22期至111期相关图像,论述了《良友》对戈公振国外行踪的图片报道,分国际联盟情况、苏俄情况、艺术情况三部分阐述戈先生从国外寄给《良友》的图片,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戈公振国外新闻图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关注社会事件,开展社会批评,拓展世界眼光,研究社会问题,倾注人文关怀,建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8.
刘丽 《今传媒》2014,(5):50-51
本文从1874年《申报》与《彙报》关于一则奇闻的论战出发,对于近代报刊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探讨。《申报》认为新闻纸的首要职责是传播事实,记载时事。重要性、新鲜、及时性和真实性为新闻事件选择的标准,特别是对于来稿的真实性具有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9.
潘怡安  杨凯乔 《今传媒》2010,18(10):170-170
作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认为民国前《申报》的成功与对新闻内容的选择、报纸的编排和经营方式有重要关系,其中本文只论述《申报》对新闻内容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余玉 《新闻大学》2020,(3):71-83,119,120
陈景韩是清末民初一位真正以报业为志趣的报人,然而他在新闻史人物研究中的地位一直被边缘化。他曾任职上海《时报》和《申报》长达28年,在其漫长的新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报刊经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闻思想,集中表现在独立的新闻职业精神、客观公正的新闻理念、不随流俗的报业革新思想,以及富有远见的新闻团体意识。他的新闻思想对近现代新闻业的职业身份转变、新闻本位复归、业务革新倡行、团体意识提升、职业伦理规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晨 《大观周刊》2012,(52):24-25
《大公报》、《申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为众人所知,本文仅将两者的办报宗旨,在新闻理念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作一番初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获取新闻,各大门户网站为满足受众移动阅读的需求竞相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本文以带有官方色彩的《人民新闻》和商业色彩浓厚的《网易新闻》为例,通过比较两家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勾勒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究当前新闻客户端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杨卫民  徐宏 《编辑之友》2016,(4):103-106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上海报刊广告中散文体、书信体、小说体、说明文体、诗歌体、议论文体等竞相呈现,海派文化艺术特色明显.上海发达的工商业环境、文化人才的聚集、市民社会的成长,为报刊广告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在商业性表达中,民国上海报刊广告处处体现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昭示着中国民族主义意识的增强.由是,报刊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都市日常生活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报刊广告的日常性本质上源自时代性与延续性的结合,具体表现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尤其是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15.
李霞  张世海 《编辑之友》2012,(2):121-123,126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个特殊的阶层:”士”.他们的知识水准一般超过同时代其他阶层,他们对社会的大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时代.近代以来,随着科举的废止,士阶层的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现代新闻业.在西风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士阶层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文化,他们对中国未来道路又有了新的见解,并通过现代新闻业传播他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介与时间制度是互嵌的。中国近代历法制度的变革不仅在报刊上获得广泛讨论,而且在它的报头信息中清晰地呈现出来。本文以《申报》为切入点,以全球化史为背景,探寻近代中国报刊在时制变革中的角色,从而理解中国是如何与全球传播秩序对接的。研究发现,《申报》报头的日期标注与历法变革相呼应。起初帝王年号与干支结合的中式历法占据主导,随后西历逐渐登场,并最终演化为中华民国的国历,而帝王年号和干支纪年作为废历退出历史舞台“。公历”的确认蕴含着中国对全球体系与全球秩序的重新认知,也是中西碰撞与汇聚的焦点之一。近代中国的历法变革、报刊发展与现代时间观念密不可分,报刊作为历法知识传播的载体,成为时间与媒介互构的重要中介。中国的国族概念据此构建,中国加入全球体系,而中国媒介也就此汇入全球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7.
1870-1890年代的新闻话语中,"体例"是一个常见表达,主要指涉办报活动的原则或规范。围绕"体例"的长期论辩,彼时中文报刊构筑了一套实践中的新闻伦理观念。以《申报》为中心,论文试图理清19世纪新闻伦理的内涵、成因及历史意义。《申报》反复言说的"体例"包含了新式报刊向社会做出的种种道德声明,是一个松散但丰富的、关乎实践正当性的观念集合体。它阐述了报业的价值关怀、行动职责、操作规范及从业者品德等,"公开""公正"和"事实"是其核心追求。读者质疑、当事人申辩、官员干预、同行竞争等日常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互动关系,是促使其被频繁提出并反复辨析的动因。19世纪伦理观是近代新闻伦理讨论的起点,它初步明确了作为公共话语的报业活动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8.
滕瀚 《新闻世界》2012,(7):197-198
舆论监督是保证国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这项权利的获得源于一代代新闻人及媒介的探索。本文以中国近代大报《申报》对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报道为例加以分析,通过近代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道路上的勇敢探索,探寻其对当今新闻报道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早期《申报》对新闻信息的处理秉持“有闻必录”理念,很长一段时期内,这既是《申报》记录时事的原则,也是其规避言责的传播策略.所谓“有闻必录”,即“事有可取亦即为之登录”之意.作为早期新闻报道的一条准则, “有闻必录”在19世纪晚期的上海新闻界,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报界对抗清廷钳制、争取舆论自由的一件利器.这在早期《申报》的社会新闻报道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同时,这一原则引发了报纸与地方官府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9)
"有闻必录"的新闻理念始于并兴于《申报》,当无异议。当前的新闻思想史论述中,多半将"有闻必录"视为旧中国新闻观念落后的表征并对其持批判态度,亦是事实。本文以晚清《申报》为中心,尝试重新考察评价该思想,认为它实际上反映并促进了中国现代新闻观念的萌生。具体而言,源自《申报》的"有闻必录"最初以"全面"为核心,试图在晚清中国构建新闻话语的社会地位;此后不久,随着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的报道方式面临了一系列质疑,"有闻必录"转而纳入"真实"和"客观"两要素,试图搭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新闻报道理念。不仅如此,在民国成立前后、言论环境动荡不定的背景下,"有闻必录"成为了呼吁"言论自由"的代名词,新闻自由的观念也亦随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