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从"幕后"到"台前"的采访经历——一名文字记者的全媒体实践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再度与广东卫视联手,重磅推出对各部委掌门人的"权威访谈"节目。我作为新华社联系民政部的文字跑口记者,首次接到做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颠覆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如何创新政务报道形式,将“硬内容”与“软传播”结合,契合融媒体时代受众阅读方式,从“一专”向“多能”转型发展,成为党报文字记者实现业务突破的必经之路。2021年四季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策划推出大型系列访谈报道《破冰与突围·县(市、区)委书记全媒体纵横谈》(简称“纵横谈”)。系列访谈期间,湖北日报记者创新音视频、图文等多媒体表达方式,根据报纸、新媒体平台的不同特点制作编排,取得突破性宣传效果。本文结合笔者此次参与武汉市区委书记访谈的经验,就文字记者如何在全媒体访谈报道中探索转型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2009年4月起,温州商报强势推出“总编访谈录”系列,历时数月,对近20位极具代表性的温州著名企业家,如南存辉、周成建、王振滔、郑胜涛、周大虎等进行深度访谈,全面展示商界巨子在金融危机下的所思所为,在当地企业界、经济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被上级有关部门称为“一组提振信心应对危机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4.
经济生活报不久前推出了一个大型人物系列报道——浙商名流系列访谈,这个以“聚焦浙商精英、诠释浙商内涵、探求浙商定位、弘扬浙商精神”为宗旨的主题系列访谈受到读者及同行的好评和极大关注,作为执笔记者之一,笔者有两点体会较深:一是人物报道特别是企业家报道要力争形式创新,使报道可亲  相似文献   

5.
何美 《今传媒》2004,(5):60-62
今传媒 2004.5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个只有“两岁”的年轻学院。但过去的两年,对于学院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年。他们开始在教学中贯彻体现“宽基础、重实践、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学新方案,并不断遴选全国重点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进入该院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们还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建立了博士点。学院成立之初,提出建院的宗旨是要“面向主流,培育高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与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理念,即“成为社会这艘巨大的航船上瞭望的桅杆”。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们以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过硬的专业能力等,受到了新闻单位的积极评价。凤凰花开的时节,记者对该学院三位硕士毕业生先后进行了访谈。到清华来寻找一个答案——乔申颖乔申颖 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预备党员,签约经济日报社“我的经历可能和很多读研的同学不太一样。”访谈一开始,乔申颖便说。缘起:“清华很好,来读研吧!”——我从小就想当记者,可以满足我的两个愿望:一是摆弄文字;二是见多识广。高考时填报志愿,所有的第一志愿都填的新闻,而且拒绝调剂(说着笑了)。1998年在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我进入《河南日...  相似文献   

6.
2020年5月,以“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章华妹冠名的混合制专业市场——温州华妹服装面辅料市场开业,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晚报》记者敏锐“嗅”出该新鲜事件蕴含的新闻特性,深“挖”市场开业折射的时代内涵,采写完成《“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精彩蝶变以民营企业家章华妹命名的市场昨开业》报道。  相似文献   

7.
当今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已越来越重视图片新闻,从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极力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于是,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报社专业摄影记者的图片供稿量早已无法满足版面需求。那么大多数文字记者如能掌握摄影技术.在新闻采访中将会如虎添翼。既会文字,又会摄影——同行们把这种会“两栖作战”的记者戏称作“双枪手”。  相似文献   

8.
<正>当下,随着全国地市级媒体融合,从试点到“潮起”的推进,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也于2023年10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创刊63年的博尔塔拉报社已经不复存在,迎接《博尔塔拉报》的将是新时代媒体融合下崭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传统的报纸文字记者,近3年的时间,我一直都在积极朝着融媒体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断精进,从一支笔加一个采访本,到手机、相机、摄像机;从单纯的文字工作者,到摄影、拍摄剪辑短视频、出镜记者,我感觉自己每天在忙忙碌碌中接受挑战。笔者基于自身经历,浅谈当下融媒体到底需要“一专+多能的记者”还是“复合型人才”,此文是对媒体融合后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也是对融媒体长远发展的一种探讨。  相似文献   

9.
望潮随想     
一、记者也要找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这是记者写企业家的变化。其实,记者也应该作如此转变,至少要多找市场,相对地少找市长。市场,对记者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稿件市场”。搞商品经济,市场是最能生动活泼地反映经济生活状况的场所——不是狭义上的那个搞交易的地方。市场是“晴雨表”,市场又是结合部:生产、流通、消费的结合部;经济和社会的结合部。许多好新闻从这里产生。可惜,现在公认有本领的“市场记者”还不多。善于从市场入手剖析经济现象的高手也还不多。随着我国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记者这方面的观念确实需要转变。“稿件市场”——版面,更是许多记者疏于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下面这段话,出自外省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之口,登载在北京一家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这位企业家的专著上—— 他说,不与记者搞好关系,骄傲轻敌,要吃大亏。当地的记者来公司,他说,记者有什么了不起,结果,这个记者回去就发了几篇文章,搞得我们很被动。……过去有句话:阎王好挡,小鬼难缠。 由这段话,联想到前几年,社会上流行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当摄影记者摆开架式进行拍摄时,他的身前身后有时会冒出几位文字记者,同他一样操起“家伙”,有的是用“傻瓜机”,有的竟然也“长”、“短”兼备。于是,在你“咔嚓”,我也“咔嚓”的交响曲中,一种新的现象在传播圈里“曝光”了——这就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字记者摄影热。一为什么会出现文字记者摄影热?有人认为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闻机构传播手段不断改善的结果;也有人认  相似文献   

12.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如果能够很好地配合会使新闻报道锦上添花。本人通过多年来的新闻摄影实践以及近来担任文字记者的一些采访经历,深深地体会到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既不能机械地“合作”,也不能盲目地“单干”。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的这种“分”与“合”的关系如果拿捏得当,会充分发挥新闻照片在报纸版面上“一图胜干言”的良好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位企业家听说曾为他唱过“赞歌”的记者又要来采访,竟吓得躲了起来,后来干脆来个不露面,自然,这次采访告吹了。这位企业家何以怕见记者?原来,他担心经过这位记者“生花之笔”的再次“曝光”后,自己恐怕就得改名了,因为上次报上的企业家形象和自己已相去甚远,就连他也差点认不出来。由于报道水分太大,因而招来不少麻烦。有的工人直言不讳:“报纸尽瞎吹牛!”个别胆大的,还当面“刺儿”这位“发酵”了的典型。以致企业家也感到欺骗了全厂工人和众多读者。为这事,他好苦恼了一阵子,并暗自发誓:从此再也不接受记者的采访了! 企业家的认识是否全面、客观,我们姑  相似文献   

14.
望潮随想     
一、记者也要找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这是记者写企业家的变化。其实,记者也应该作如此转变,至少要多找市场,相对地少找市长。市场,对记者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稿件市场”。搞商品经济,市场是最能生动活泼地反映经济生活状况的场所——不是狭义上的那个搞交易的地方。市场是“晴雨表”,市场又是结合部:生产,流通、消费的结合部;经济和社会的结合部。许多好新闻从这  相似文献   

15.
千万别唬人     
有一次,听说某大报的某记者通过某上级机关给下面打电话,说将于几月几日要到某地找当地领导“考察”!于是乎,该地有关部门自上而下做了认真准备,从“汇报”材料到接待方案,安排得很是周密。果然这位“考察”者在上面某机关一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了。来人是一位年轻记者,任务不过就是一般采访。因有“考察”之说在先,又有上面的人陪同,下面  相似文献   

16.
这里说的新闻官僚主义,是指某些新闻工作者在采编活动中的恶劣“官气”。新闻采编是记者编辑的本分,本来无“官气”可言,但近年来,新闻官僚主义现象在一些记者中确有滋长蔓延之势,不可等闲视之。谓予不信,请看例证: 某些记者“官样派头”,人马未动,官衔先行。胶东某市曾接到省里某部门通知:本月×日,某报某主任要到你市“考察”,由省里陪同,请做好准备。结果市里马上组织秘书班子挑灯夜战准备好了一大课材料。几天后这位主任大驾到了,原来所谓“主任”就是“主任记者”,所谓“考察”就是采访,所谓“省里陪同”,是这位记者在省某部门工作的一位熟人。又如,  相似文献   

17.
对“上会”的几千名记者来说,“两会”是一段“才”“情”激荡的日子,当他们收拾行囊“下会”的时候,多少有点恋恋不舍。请看9位记者的“两会”采访经历与感受——  相似文献   

18.
记者是什么?记者是记录新闻的人;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称“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信息的传播”;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从这层意义上看,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 记者是历史的见证人。新中国成立51年,记者们用 文字、用声音、用图像,见证并记录着祖国前进的每一个 步伐。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宣告新 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到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同 志“大阅兵”,到1999年10月1日江泽民同志检阅三军 将士和五十万群众游行;从1949年春…  相似文献   

19.
从军旅作家到军事记者,44岁那年,江宛柳完成了她的华丽转身。12年中,她站在“高人”乃至伟人的肩膀上思考与写作,她的思想和文字在“阳光效应”作用下熠熠生辉。“传媒骄子”:《江宛柳:抵近前沿》。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是通过视觉形象给人以感染的,它是声、画合一的现代化传播手段。所以处理好声、画关系是编好电视新闻的关键。在编写一条电视新闻时,文字记者必须到“画”中去。即深入生活,到拍摄的现场。作到“心中有画”,才能写出“话中有画”、“让画说话”、“话是画的升华”的稿子来。文字记者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受现实生活中生动事物之感染;摄像记者不了解“话”意,不探讨“画”情,就很难选择出最有表现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