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理论基础的构建、文化认同和文化伦理的双重视点等几个维度详细分析了我国跨文化传播学科建构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探寻本土化的跨文化传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分析了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总结出2000年以来该研究领域的特点:理论研究意识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多、学术环境更为宽松等。同时指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总量偏少,议题分布失衡,研究方法单一,缺乏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理论,亟需构建本土化跨文化传播教学模式等。  相似文献   

3.
周丽娟 《新闻世界》2010,(12):166-167
跨文化传播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近年来,电影已经成为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的传播手段。电影《艺妓回忆录》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编码,充分利用跨文化传播策略,集艺术、思想、文化于一身,这正是该影片在受到观众青睐的同时又成功进军奥斯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传播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学经典的传播。我国大部分文学经典经历了以文本传播和戏曲传播为主要形式的传统传播时代,以及以影视传播和网络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当代传播时代。当代传播方式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的一些不足,极大推动了文学经典在当前的传播,但也使其陷入一定的传播困境。为了实现我国文学经典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最优化,当代传播者必须首先了解文学经典传统传播与当代传播的主要形式及影响,进而重点思考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文学经典的传播优势与困境。  相似文献   

5.
牛欢 《新闻与写作》2021,(1):115-115
英美文学根植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土壤.上世纪初,英美文学作品开始被译成中文进入中国.但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阻碍.百年逝去.今天,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发达的传播媒介的赋力下,英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具备了更大的可能.《外...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传播理论由来已久,爱德华·霍尔被认为是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第一人”,后续相关学者对于跨文化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拓展研究,当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跨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认知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准确阐释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架构便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要素。此前阐释大多局限于跨文化传播这一单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少能够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系统阐述,因此本文从文化属性、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以及跨文化传播四个板块对于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认为文化属性是产生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文化差异是由文化属性决定的,具有必然性;文化认同则是愈合差异,建构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了跨文化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2,(3)
近十年间,国外跨文化传播研究者不断反思爱德华·霍尔的奠基者神话,寻找更多元的理论根源,但在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时至今日,霍尔的奠基者神话始终未曾受到质疑。在此背景下,文章尝试重新反思,为何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群体独尊霍尔为奠基者,并延续至今?这又为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带来了哪些影响?对此,通过回顾本土文献,文章发现,霍尔成为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无可争议的奠基者的过程绝非自然发生史,该过程与本土学术场域及社会意识形态变化密切相关。而且,霍尔及其功能主义范式,在长期主导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数十年间,已如枷锁般禁锢着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8.
高蕾 《新闻世界》2014,(8):292-293
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共苏区全貌的著作,时至今日仍被称为解读中国的最经典著作之一。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出发,研究斯诺是怎样跨越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苏区,即"红色中国"进行建构的,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两个中国"进行对立描述的。本文期望能够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对当今中西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曹羽 《传媒观察》2016,(4):30-32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大众文化已实现更大范围的跨国家、跨民族传播。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纸牌屋》是美剧在中国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该剧第一季到第二季在中国的网络点击率已经突破了2.7亿次。本文以美剧《纸牌屋》为例,对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进行了剖析,进一步探究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总结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为华语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闻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是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的需要,是适应新闻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革的需要,也是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需要。这一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新...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闻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是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的需要,是适应新闻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革的需要,也是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需要。这一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富滋养,以国内外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成果为有益补充,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本质与作用、制度与控制、内容与导向、手段与功能、对象与需求、艺术与效果等方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具有鲜明特色与独特内涵,构成了逻辑严密、自成一体、开放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与现实关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中心谭题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建构和理解意义系统。它的学术传统主要来自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修辞学。80年代以后,“焦虑和不确定性管理”、“面子-协商”、“口语代码”等理论建立了更为精细的研究范式。全球化趋势和传播技术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语言。跨文化研究天对8个主要的现实关切问题进行探索,以寻求文化调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一带一路》以“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核心,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进行全面解读,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打造新的国家形象的具体呈现.该片以文化外交和跨文化传播为视角,探寻如何实现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以及和平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路径,基本观点是,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知识生产,应该以本土跨文化实践中的研究问题为出发点,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资源来建构跨文化传播的中层理论,而不主张以学科嫁接的方式建构脱离本土实际的宏大理论。文章首先回顾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认为这个领域是基于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继而论证了跨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学科嫁接式知识生产的不可能和没必要,然后以研究过程的图式为基础论证了从不同学科相关知识生产中挖掘出能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所用的知识理论资源的可能性,最后提出从研究问题出发建构跨文化传播的中层理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体育交往先天具有的跨文化传播特质分析入手,阐释了全球文化流动中体育交往的现实语境;并试图联系有助于拓展体育交往议题的几种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范式,进一步论述体育交往的理论逻辑,希望能够对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提供一种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历史视角,考察20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影视译介与传播过程,并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美学热”的社会文化语境,对这一过程的特征、规律和效应做出阐释。研究认为,经典文学作品借助影视传播渠道,可以有效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其成功的传播实践为跨文化交流赋予了“审美”与“启蒙”的象征价值,也为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奠定了观念的基础。本文进而探索性地提出在当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美学路径”。  相似文献   

17.
陆地 《当代传播》2021,(3):28-31
周边传播的概念提出以来,理论和观点一直散见于多篇文章.本文从周边传播概念的深化和周边传播理论的哲学底蕴、研究体系、模式建构、多重价值以及战略与策略等方面,对周边传播理论的范式、内容框架进行浓缩的全景式论述,提出了很多关于周边传播及其理论研究的新思维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现实生活中城市形象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文功能的持续增长,重大国际性活动中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当下关注的焦点之一,具有代表性的是2016年G20峰会报道中的杭州城市形象。从内容方面来看,国内杭州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形象研究、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和杭州城市形象研究,及G20报道中杭州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今后的国内杭州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应在国际传播能力方面予以深化。  相似文献   

19.
20.
黄河 《视听》2021,(1):95-96
电影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国影视作品取材的视角也不再局限于本土故事,而是着眼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并体现出迎合跨文化传播时代语境的趋势特点.迪士尼真人版《MuLan》便取材自《木兰辞》,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经典故事,影片被大量中国元素所包裹,然而其实质却是美国梦的价值内核,由此引发观众对于中国精神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