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亚明 《今传媒》2012,(4):56-57
媒体怎样报道家暴事件,有什么样的性别视角?文章以媒体报道的李阳家暴事件为例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近来媒体在家暴事件的报道中所采取的性别视角作了相关的分析。文章得出结论,目前媒体报道存在性别认知的困境,媒体工作者需要提高社会性别敏感及在媒体中推介性别平等的观念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妇女形象的扭曲传播如“刻板印象”等研究曾经是早期传统媒介与社会性别相互建构不平等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伴随跨学科交叉分析模式的深度推进,传播新科技与其他权力轴心构成的权力矩阵如何制约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理论与实证探索势如破竹。本文将全球视野与在地经验分析结合,借回溯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领域的关键环节之际,聚焦到社会性别问题如何构连网络平台的资本扩张逻辑,如用户以开放性与参与性的产消模式遮蔽了传播新科技与资本联袂操纵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重塑,一方面女性主义贯穿两性关系的平等诉求被消费主义浸透而沦陷为“伪女性主义”,另一方面厌女症、厌男症骂战成为拉高流量的利器,误导青少年的婚恋观。本文将图绘传播新科技与社会性别议题的相互建构路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洞察社会性别平等在技术赋权语境下为何既有丰富的解放潜能,但又在迈向两性平等的前路上依然迷雾叠嶂、关山难越。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以男性话语为传播中心的大众传媒领域,女性报道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媒体中的女性形象被有意无意地歪曲。近年来兴起的所谓“第三类女性”报道是以介于家庭妇女与职业女性之间的“第三类女性”为对象的报道,她是男性理想中女性形象与女性自我理想形象的融合。这类报道对于在大众传媒中重新建构女性形象、维护男女两性平等、女性意识发展与深化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从另一层面看,  相似文献   

4.
王康锋  王玉 《新闻爱好者》2022,(10):105-108
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践行男女平等上作出巨大努力,首先基于文化符号学的标出性理论,提出“中项边界”概念,从理论角度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强调扩大中项空间、凝聚两性共识。接着通过分析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内媒体对冬奥会性别平等议题的宣传报道,归纳出宣传报道中存在的新闻敏感度不高、新闻操作不规范和报道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并从奥委会、主办国、媒体和受众等角度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男性气质(masculinity,《学做工》译为“男性气概”)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说上几句的常用概念和话题。在西方学界,男性气质作为性别研究这一跨学科研究的主要范畴之一,也已经进入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电影、媒体等学科领域,利用着多样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资源。这或许是源于这个概念凝聚了性别观念和性别关系结构的多层意涵,弥漫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当前的贫困决策中存在的性别盲视现象。研究表明,以"家庭"和"户"为单位的贫困决策无视了家庭内部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并将其置于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之外;在贫困决策中存在着对性别平等的误读,将性别平等诠释为绝对的一致性;贫困决策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贫困决策中未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实现两性平等,要求我们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贫困决策,应当体现因男女的性别差异造成的差别,充分考虑贫困决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公共事务参与的重要空间,性别议题一直在网络中被广泛讨论。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团结机制中,不断呈现出对于参与此议题的男性声援者的排斥乃至攻击性话语,一直以来此现象被视为网络中的女权群体极化,被学术界用“他者”政治的视角予以解释,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此种来自女性主义团结的排斥话语虽然以高攻击性言辞表现出来,却不能简单归结为“极端女权”的“情绪宣泄”,而有其丰富内涵和生成逻辑。这种排斥主要表现为对男性声援者的动机不信任、知识立场的质疑、对男性声援者及其亲近者的他异化。此种排斥现象有着复杂成因:网络公共事务参与中话语与行动的弱连续性;善意性别歧视与无歧视意图的文化行为的认识论困难,而互联网增加了这种辨识困难;互联网中团结机制依靠受害感及受害经验联结等因素。厘清并反思为何男性声援者会遭遇此种困局有助于增进两性的沟通理解,减少社会矛盾,更好地进行团结并促进两性平等;通过对“受益者悖论”进行理论补充,本研究也可为其他社会不正义话题的参与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①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媒介和社会性别的关系自然是无法避免的研究课题。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电视荧屏上的“暖男”形象便是当前研究媒介和性别建构的现象之一,虽然涉及的是男性形象,但是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心理和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东方的不同处境。  相似文献   

9.
电视步入“男色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晓羽 《视听界》2004,(1):43-44
长期以来,电视媒体中普遍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媒体对男女两性进行的角色定型化描述,对受众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影响至深女性扮演的多是温顺、娇艳、性感、依附于男性的情感型角色,是审美的对象;而男性则是果敢、刚毅、智慧、理性的审美主体,扮演的总是社会角色。由星空卫视强力打造的一档全新男子“选秀”娱乐节目——《美  相似文献   

10.
骆语诗 《东南传播》2020,(8):122-125
社会性别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社会性别的认知是建构的、来源于人际互动。研究通过对广州地区青年男性的问卷调查,考察社交媒体、青年男性护肤行为与社会性别建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护肤内容的接触频率、形式、立场、呈现性别、传播者的身份和特质都与青年男性的护肤行为及其社会性别建构有关。这种社会性别的解构与重构是在性别平等意识、个体意识、消费主义共同作用下在社交媒体的"拟态环境"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全球媒介监测项目报告显示,新闻没有忠实地反映世界本来的面貌。不仅如此,新闻媒介还直接参与到社会性别建构过程中,将性别定型作为性别建构的主要方式。男性本位的文化浸染、受众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以及两性生存的现实状况,是导致性别定型的主要原因。构建和谐、平等的两性世界,新闻媒介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核心,实质在于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而“说到底新闻学是人文学科,新闻报道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为人们的需要而发展,新闻报道有责任倡导人文关怀。”人是新闻的最高价值,新闻界需要人文的渗化和人文精神的回归。艾滋病报道是能集中体现媒体人文关怀的一个报道领域。从1988年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起,我国媒体就开始对艾滋病议题进行了有意识的报道。而综合考察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的整体情况,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虽在人文关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媒体对城市化议题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源 《当代传播》2006,(3):75-7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各类媒体关于城市化议题的报道内容逐渐增多,在媒介定位、媒介产品的单元结构设计等方面也对城市化发展背景作出了应对。为了更好地促进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发挥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中的应有作用,及时总结当前城市化议题的报道规律及特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韩燕 《当代传播》2006,(2):38-41
本文通过近年来媒体对“农民工议题”的报道进行分析,观察媒体对“农民工议题”的总体建构方式和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媒体由于定位和地域的差异而在“农民工议题”建构方式上有何异同,探讨媒体在农民工议题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郜书锴  李丹 《东南传播》2014,(12):97-100
现代社会,广告文化已成为商品经济社会重要的大众文化现象,广告创作中的黄金法则"3B"原则,即美女(Beauty)、婴儿(Baby)、动物(Beast)被奉为广告创作的圭臬。当下,广告中的女性角色形象通常是由男性文化主导的结果,往往偏离甚至扭曲了两性平等的社会角色,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发展的隐性障碍,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失色与着色过程中塑造真实的女性角色,有利于实现性别平等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有超过半数的中国妇女创造了深刻的社会变迁,然而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话语权受到种种的限制,媒体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展现。媒体在报道妇女方面充满社会性别歧视,而且忽略妇女议题,所以媒体传播中应保持一定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从多方面规范传媒的活动,关注女性,帮助女性,促进两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包含性别议题的事件总是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性别议题也越来越容易成为某一事件中人们讨论的核心。由于me too运动的影响、现代女性的自我觉醒以及并不外显的男性焦虑,一些女性非常容易从社会事件中看到结构性不平等的蛛丝马迹,而部分男性则指责她们是"田园女权"。本文试图探讨,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性别关系,而面对网络上日益凸显的性别矛盾问题,又当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黑客威胁论”近年来成为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的新议题,美国媒体对此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制造共识”作用.2013年初对“中国黑客攻击”的报道中,美国媒体采取二元对立的分类标签、行动者缺席的语境策略、失衡的信源选择和话题控制等话语技巧,以看似客观中立的方式将中国形象建构为具有威胁性的“他者”.揭示媒体报道中的话语技巧,有助于解构“中国黑客威胁论”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9.
马家爵案件的报道与以往恶性案件报道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公安部门以“A级通缉令”全国缉捕马加爵的高调处理下,媒体享有了较为充分的知情权。相比过去“不破不报”、“低调处理”等做法,在涉及到社会稳定、公众安全的重大议题报道上,这种信息的透明和公开无疑是进步的。但信息的充分公开并不必然意味着导向正确。一些媒体在报道中的  相似文献   

20.
一、李阳殴妻——名人家暴风波使家暴议题进入话语中心 2011年8月31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美籍妻子Kim在微博中曝光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并上传了伤情照片.这条微博被网友大量转发,此事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切和谴责.而当事人李阳因其“疯狂英语之父”的名人身份,使家庭暴力这个向来被“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重重包裹、隐藏在家庭生活表面下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让公众开始正视家庭暴力存在的领域之广与程度之深. 家庭暴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婚姻生活和女性社会地位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各级妇联组织和法院部门受理的家庭暴力投诉及相关案件数量不少,但是在媒介报道方面缺乏强有力的舆论氛围.这种现象所凸显的女性问题与公共议程建构的关系及其深层社会根源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