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汉永和年间全国人口的南北分布呈南增北减的形势。羌人大起义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导致的社会动乱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是北方地区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同时,北方流民的不断南下以及少数民族的内附,又使南方各州在籍人口普遍增长。  相似文献   

2.
考蜀汉时期重庆人口,由于《三国志》阙“地理志”,无直接材料可作依据,只能凭间接材料。先求东汉重庆人口及其在益州《含凉州武都郡》人口中之比重,再考蜀汉兵力以证蜀汉人口,后依东汉重庆人口在益州人口中的比重,考出蜀汉重庆人口为户199650、口689700。  相似文献   

3.
从西汉到东汉,是苏南地方经济在历史上的第一个长足发展时期,人口急剧增加。从东汉末到西晋初期,苏南地方受长期战乱之累,人口数量急剧萎缩,跌至历史低谷。东晋与南朝初期,苏南人口渐增。南朝中后期重归颓势。隋朝时短且动荡,苏南人口难以回升。 历史人口增减的原因当因时因地而论。汉隋间苏南人口增减的主要原因,一是战事,二是移民。  相似文献   

4.
汉代河西人口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前期的河西人口约十二万左右;经过西汉中后期对河西的大规模经营,到西汉末年,河西人口已有五六十分之众;东汉时期户口隐匿非常严重,故《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河西人口数低于实际数量,但因东汉西北边疆政策已由汉武帝以来的积极进攻、主动进取变为消极防御、被动退守,因而对河西经营的规模与力度都不能与西汉同日而语。加之东汉中期以后局势动荡,战事连绵,东汉时河西户口数西汉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是可信的,而且越往后,下降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5.
应用人口学和历史地理学方法,分析研究两千年来黄河中游的人口发展史,结果表明:一、东汉本区人口实际上与西汉时期相近;二、人口的快速增长始于清代乾嘉时期。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所记载两汉郡一级户口数,估算出西汉元始二年嘉陵江流域有248 388户,有1 057 263口。东汉永和五年嘉陵江流域有297 015户,有1 119 986口。两汉人口的分布主要呈不平衡性和沿江分布的特点。文章还对涉及嘉陵江流域各郡的人口数量多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到80年代,敦煌地区出土了一批魏晋时期的镇墓文.这些镇墓文与东汉镇墓文相比,从形式上看,篇幅普遍比较短小;从内容上看,则在继承东汉镇墓文传统的同时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新元素.而在中原地区却仅有少量魏晋时期的镇墓文出土,其原因主要是战乱、人口的迁移以及佛教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淮阳国,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西汉时期,淮阳国辖九个县,981423人口,根据劳干之估算,西汉淮阳国面积为110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9.2人。《续汉书·地理志》载,东汉时淮阳国仍为九县,431283人口,在洛阳东南850里。东汉时淮阳国面积为1098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0.9人。西汉惠帝后,淮阳时为郡时为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陈国。  相似文献   

9.
分封制是东汉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封君封地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点是东汉中央掌权者与封君之间政治关系和经济利益的具体体现.东汉的王国与郡之间在建制上是频繁转换的,侯国、汤沐邑与县之间在建制上也是频繁转换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东汉顺帝永和5年和蜀汉炎兴元年两次较为详尽的益州人口数量记载与统计背景的考订,对此期间益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口迁徙状况的分析,力图证明汉魏间益州不具备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的可能;而东汉中后期少数民族内附时其户口数量被益州地方官吏着意谎报和夸大,蜀汉时期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在统计上的缺漏,才是各正史所载汉魏间益州人口数量锐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3世纪末东胡破灭后。乌桓即活动于历史舞台,直到东汉末年记载连续不断.鲜卑至东汉初年才出现于史书,之后塞外乌桓和陆续出塞的及东汉北边郡县南迁后留在原地的乌桓都没再以乌桓这一族名露面。鲜卑与东汉“始通驿使”的同时,乌桓在有可能强盛于塞外的情况下,仅因东汉皇帝“以币帛赂乌桓”就降入东汉十郡塞内。基于以上史实本文认为,西汉时鲜卑没被载入史籍是因当时他们非常弱小不能引起中原的注意。后因中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加之东胡及其他语族人口的大量并入,鲜卑才得以强盛。  相似文献   

12.
安庆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等因素对于安庆地区的发展起着结构性的基础作用。由于安庆处于南北过渡带长江之滨,倚靠大别山,境内平原、丘陵、高山依次分布,为安庆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自然环境。自东汉末到南北朝的战乱时期,随着人口南迁,技术涌入南方。安庆地区因其南北过渡带的位置以及山深林密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垦殖,而南北政权也纷纷在沿江平原丘陵地区治水屯田,安庆在此期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钱塘江流域是中国现代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在东汉前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而从东汉三国开始该流域城镇建设快速崛起,逐渐缩小了与中原地区的差距,为成为当今中国最发达的区域奠定了坚实基础.运用历史地理、文化地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秦汉三国各时期钱塘江流域城镇的空间分布、发展过程与形成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揭示其分布规律及其动力机制,对我国现代城镇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对傈僳族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变化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重点从战争与冲突、寻觅经济资源、宗教因素以及政府政策等四方面内容深入分析傈僳族人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而揭示其人口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希望能够从理论上为实现这一民族人口的空间合理分布及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傈僳族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变化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重点从战争与冲突、寻觅经济资源、宗教因素以及政府政策等四方面深入分析傈僳族人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而揭示其人口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希望能够从理论上为实现这一民族人口的空间合理分布及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疾疫的时空分布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汉时期的疾疫明显比先秦时期增多,在对史料检索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两汉时期疾疫的时空分布及其特征进行论述.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疾疫发生的频度较前增强;主要集中在春冬两季;疾疫的频率东汉高于西汉、东汉后期高于东汉前期.疾疫的多发区主要在西南地区,江南地区和京师地区.  相似文献   

17.
南京是六朝古都,但到了南京会发现,当地虽然也有不少的遗址遗迹,但其遗存与南京悠久显赫的历史文化相比,并不相称,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文化一次次的流失。人口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文化可以随着人口的迁入而移植并发展,也必定随着人口的迁出而流失。东汉末年,孙吴割据江东,江淮之间与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建业(今南京),三国时的孙吴政权就是以北方移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与此同时,江东和南方的优秀人才也汇聚到建康。但是,到公元265年西晋灭吴,吴国的宗室和大臣都被迁往北方洛阳等地和淮河流域,连江南的名士都被吸引至洛阳。建业不仅丧失了南方文…  相似文献   

18.
东汉以来募兵制的发展,导致兵役出现职业化和终身化趋势.人身依附关系和豪强地主家兵部曲的发展,使士兵具有依附性、家庭性、世袭性和耕战结合的特点.东汉末年北方地区经济崩溃,国家实行战时政策,将士兵及其家庭由自由民户变为国有人口的依附民,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国家的效率和利益.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军户制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按照国土规划要求,对资溪县的人口问题,从人口增率,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和人口分布等方面进行评价。并预测其人口发展趋势,为制定对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杰 《现代语文》2008,(3):84-85
自西汉至东汉建安以来,战争频仍,军阀混战,政权交互更替,社会生产力屡遭破坏.妇女在恢复生产和发展人口等方面的作用日显重要,女性社会地位随之提高,其自主意识和生命意识逐渐觉醒.<孔雀东南飞>中,从女性的生命自觉探讨刘兰芝的择死殉情,可窥见这一爱情悲剧的时代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