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2.
1948年初,英国政府认为德国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苏联为了警告西方国家分裂德国的行为,开始对西柏林采取封锁措施。为了保留西方国家在西柏林的地位,英国对苏联采取了强硬态度。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封锁西柏林,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英国联合美国采取向柏林空运物资,以及让美国战略轰炸机进驻英国本土等措施与苏联对抗。同时,英国极力避免同苏联发生武装冲突,力图以"冷战"的方式与苏联对抗。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者巴尔克(Dennis L.Bark)正确地指出,柏林是“欧洲的世界性焦点”,这就是说,战后东西方矛盾和冲突的重点是在欧洲,而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华约还是北约,都把它们的欧洲政策的基点放在德国;同时,东西方在德国的斗争又通过柏林问题获得了集中的体现。所以,巴尔克认为,“如果说研究德国是理解欧洲的钥匙的话,那么研究柏林则是理解德国的钥匙。”而要研究柏林,首先必须探明战后柏林问题形成的历史根源。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初期,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处理德国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导致了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形成,这对战后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54年2月10日柏林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首次正式提出有关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使欧洲集体安全问题成为了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直至1958年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的再次紧张而走向平息。根据有关档案研究发现,美苏两国在这一问题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苏联打算通过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绕开”东西方争执已久的德国问题,保持欧洲和德国的分裂现状,巩固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和对东欧的控制,实现阻止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削弱西方联盟、将美国排除在欧洲之外等目标;美国则主张先让德国在自由选举的基础上完成统一后再考虑欧洲集体安全问题,而且统一后的德国必须加入北约,反对因建立所谓欧洲集体安全而削弱西方阵营的实力。双方的分歧使美苏双方在柏林四国外长会议以及随后的会议上在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议题上都无法达成共识。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美苏两国都没有真正打算放弃以实力为基础的抗衡政策;二是双方在德国问题上的分歧导致美苏双方在欧洲集体安全问题上难以形成一致,特别是在德国问题和欧洲集体安全问题的解决顺序上观点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是凡尔赛体系瓦解,新的国际格局尚末建立的激烈变动时期。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旨在彻底打破凡尔赛体系,确立德国的欧洲霸权,发动更大规模战争。英国推行绥靖体制;法国追随英国;苏联提出集体安全政策。三方力量经过六年错综复杂的斗争,最后以苏联和德国结成准同盟条约而结束。这一结果无论对苏联或者英法都是灾难。新的国际格局只好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来重新构筑。三十年代欧洲国际格局的激剧变动说明,国家利益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从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苏联向德国提供了大量工矿原料和战略物资,以换取德国武器、机械和工业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本国战略物资经过苏联流向德国,也为了减少苏联对德供应,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苏联的经济管制,限制对苏联战略物资和重要工业技术的出口。然而,随着法国败降、德意日三国轴心成立、德国进攻苏联在即等一系列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主动开启了韦尔斯-乌曼斯基会谈,其对苏经济管制也开始放缓。但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不肯彻底结束管制。这一时期跌宕起伏的美苏经贸关系正是欧亚局势演变下美苏政治关系的真实写照,它既反映了美苏两大国从对立走向同盟的必然趋势,也展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过程中的阻力和困难。  相似文献   

8.
1939年3月15日,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欧洲局势极为紧张。为了制止希特勒德国的侵略,苏联和英法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外交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谈判没有取得成功。同时,苏联和希特勒德国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和现实安全需要,抓住时机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给世界局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二战中,一些欧洲国家的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后的选举中,他们受到普遍欢迎。在法国.共产党甚至一度成为议会的第一大党。为此.美国政府决定向西欧国家提供援助.稳定西欧的政治局势,进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影响和共产主义的扩张。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如果美国不援助欧洲.他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方面都将有窒息之虞.……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为此.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迅速控制了欧洲14国,英、美军队只对意大利进行了攻击,一直拖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一直是在一种几乎没有外忧的环境下进行疯狂的侵略,西部防线并不紧张。只有在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在望、德军败局已定时才决定对德宣战。1944年6月,英美军队突然在德军控制下的  相似文献   

12.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根据苏德力量的对比情况,为了尽可能推迟卷入战争,为了避免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挑拨离间的牺牲品,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起了负面作用。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后,苏联倾其全力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944年将德军逐出苏联国土,1945年5月攻克柏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知识卡片     
“柏林墙”的筑起与倒塌  1945年 德国战败投降,纳粹首都柏林分别被美、英、法、苏划分为四块占领区。1947年—1949年 西方3国占领区合并为“西柏林”,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定都波恩,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把柏林东部定都为柏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1961年8月12日 大约有269万东德人通过东、西柏林的81个通道纷纷逃向西部,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6。1961年8月13日 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在魏玛共和国初期赔偿危机中扮演了消极角色.美国拒绝对欧洲安全作出保证,强化了法国对安全的忧虑以及对德国推行挤压政策的决心;美国对欧洲推行非官方的经济外交,加深了法国和欧洲战后经济恢复的困难;美国坚持向欧洲国家索债,给战后初期经济困难的欧洲增添了新的负担,反过来增加了欧洲协约国、特别是法国向德国榨取苛重赔偿的压力;美国对德国赔偿干预乏力,不能阻止欧洲协约国、特别是法国在赔偿问题上的冒险行动.  相似文献   

15.
在离开柏林不过20公里的措森县,一片密密的松林里,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原来,这里的温斯多夫镇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虽经历几个朝代,却始终是欧洲最大的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威廉皇帝选中这个地方,建立练兵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又在这里大兴土木,建成德国陆军的通讯中心和陆军司令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占领德国的苏联红军又接管了这个兵营,在这里建立了苏联军队驻德国部队的司令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欧盟的国际地位、经济实力得以大大提高,但与美国相比,欧洲高等教育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缺乏竞争力。欧洲人认识到,欧洲不应只是银行的欧洲、经济的欧洲,同时也必须是知识的、文化的欧洲。2000年,欧盟首脑理事会提出,到2010年将欧洲经济建设成最具竞争力和充满活力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欧盟成员国加强了在教育方面的合作。继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四国部长共同发表索邦宣言之后,1999年6月,英、法、德、意等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会聚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签署了著名的博洛尼亚(B010肿)宣言。宣言提出,到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成员国及成员国学校之间师生的交换与流动,振兴欧洲高等教育,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实力。博洛尼亚宣言对欧洲高等教育产生着深刻影响,其进程在不断加快。自签署以来,签署国已由最初的29个国家发展到现在的40个国家,其他尚未加入的欧洲国家也正拭目以待。与此同时,博洛尼亚进程也激起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兴趣,特别是拉美地区,正在努力建设“欧洲一拉美高等教育合作区”。欧洲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的学术合作也受到该进程的影响。博洛尼亚宣言提出的长远目标是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清晰的和可比较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以两个阶段(学士一硕士)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学分认可体系;促进学生流动;加强在质量监督领域的欧洲合作等。为了实现宣言目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签署国决定每2年举行一次部长会议,对取得的进展进行评估,并且商讨今后的行动步骤。为此,2001年3月和2003年9月签约国分别在捷克的布拉格和德国的柏林举行部长会议,对博洛尼亚宣言提出的目标和计划采取的措施加以补充。本文翻译的是2003年柏林部长会议公报,它实际上是博洛尼亚宣言的补充和延伸。  相似文献   

17.
对德国分裂问题,战后几十年来史学家们撰写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论及,其见解纷纭繁杂,立场各异。总的来看,苏联方面较一致地认为:德国分裂的责任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它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反苏反民主运动的结果。美英等西方国家则多主张:德国分裂的责任在苏联,它是苏联扩张威胁的结果。我国史学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德国的分裂是大国争夺的结果,但在分裂德国的过程中,美国扮演了主谋的角色,应负主要责任。笔者不准备对德国分裂的责任问题多作评判,仅从分析两种制度的对立入手,说明德国分裂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与英美两国在几个重大问题上的矛盾及其解决进行论述,阐明苏美英三大国各自的立场和实质,为我们处理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关于“东方战线”问题 为了遏制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苏联从三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争取同英、美、法等“非侵略的民主国家”结成联合阵线。1933年11月,苏联政府为了避免在未来战争中两线作战,向美国建议缔结有苏、美、中、日等国家参加的互不侵犯条约,但美国政府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避免日美双方关系复杂化,在远东地区顽固地推行对日绥靖政策,拒绝了苏联政府提出的建议。1937年3月10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提出了缔结太平洋地区安全公约的设想,但美国对此反应冷淡,加上美国联合英法等国家在欧洲事务中蓄意排斥苏联,从而促使苏联外交政策转向。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八大上指出:党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任务的基本出发点是“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们卷入冲突中去。苏联这一立场,反映了苏联对美国的失望和对中立的坚定。1939年4——8月,苏联同英法两国进行了结盟谈  相似文献   

19.
德国战败后,由美苏英法组成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各自占领区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在对德国军事工业企业设施进行大规模拆除中,苏联驻德管制机构对德国科学技术人员和德国科技的转移,采取了"自愿强制、为我所用"的做法。这种有选择性的人员和科学技术转移,特别是对火箭制造、飞机制造、原子武器制造及军事造船等技术的转移与利用,对苏联的经济恢复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加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柏林危机之前,美国支持联邦德国在统一问题上的立场。随着危机的爆发,美英法三国在西柏林的权利受到严重威胁,这客观上要求美国在坚持对德国统一的承诺和维护西柏林利益之间作出选择。为维护西方在西柏林的利益,美国调整了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第二次柏林危机促成了美国对德国统一立场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