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密 《物理教师》2001,(12):28-28
由于地球的自转、月球的公转以及地球的公转 ,产生了日月年的现象 ,因此有些人认为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以及地球公转的周期就等于日月年的时间 ,实际上它们并不完全相等而是相差一点 ,下面介绍一下它们的区别 .1 日的概念以地球自转运动周期为基础的时间单位叫日 .根据参考点的不同 ,有不同的“日” .以恒星为参考点的计日单位为恒星日 ,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计日单位为太阳日 .地球自转一周 36 0°所需的时间是 2 3时 5 6分 4秒 ,这叫做一个恒星日 ,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天是2 4h ,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太阳日 ,一…  相似文献   

2.
针对以太阳和恒星作为参照物的区别,以及地球自转公转叠加等理解难点,自制太阳日与恒星日演示仪,旨在为学生模拟地球在不同运动方向下的公转自转,并直观展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形成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3.
恒星日与太阳日变式练习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一般教科书上的说法,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间隔的时间,或者说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当地子午线间隔的时间。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下面五幅示意图,做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别。1.假定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即地球只在原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恒星日与太阳日定义的商榷 在1984年11月第1版及其以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恒星日与太阳日均分别被错误地定义为“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平面的时间间隔”、“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平面的时间间隔”。后来的教材虽然将恒星日、太阳日的定义分别订正成“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但我认为这订正后的定义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既然是给恒星日下定义,那么这一定义就不应再依赖于同太阳日定义的对比而存在,所以我认为还是在定义中心的“某一恒星”后面以括号的形式注明“除太阳外”等字样为好。 第二,除太阳外其他恒星由于一般都与地球相距十分遥远,故被近似地看成一个点;但太阳对我们来说,却有15′59″多的视半径。因此,我认为最好将定义中的“太阳”改成“太阳中心”。 第三,订正后的定义,虽然没有了以前的定义那样明显不妥之处,但是引进了“上中天”这一新的概念,人为地为理解恒星日、太阳日的涵义增加了难度,而且从教材的安排来看,也并非有意增加“中天”这一知识点,因为教材仅在注释中介绍了“上中天”的涵义,且并未涉及到“中天”、“下中天”等名词。  相似文献   

5.
一、兴趣来源于深度探究 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激活他们的认知冲突.这样最能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兴趣,也能最有效地驱使他们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如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别,在学生指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6秒后,教师让他们分析原因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围绕太阳公转,并且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相似文献   

6.
一、数学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1 利用数学知识可简化地理计算高中地理第一单元 ,讲述了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 ,昼夜更替周期———太阳日。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 ,还在绕日公转 ,使得一个太阳日 ( 2 4小时 )比一个恒星日 ( 2 3小时5 6分 4秒 )长了 3分 5 6秒。所以 ,如果我们要想观测到相同的星空 ,每天的观测时间都要比前一天的观测时间提前 3分 5 6秒。如 :9月 1日 2 1时观测到织女星位于某地上中天 ,如果 9月 15日还想在此地观测到织女星处于上中天 ,应在几点种呢 ?常规算法是 2 1时 -14× 3分 5 6秒 ,这个计算比较复杂。但因 3…  相似文献   

7.
一、演示法 讲到地球上四季变化时,可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太阳照射情况演示出来。教学恒星日与太阳日的59’之差,可指定学生作太阳,教师作地球,在转圈(自转)的同时挪步(公转)。这个动作要夸张些,这样360°转过之后没有与“太阳”正面对,而要再稍转些,问题得到解决,是公转使  相似文献   

8.
浅谈“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教学思路孙志刚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有关地球自转的两种周期: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欲将它讲清楚、透彻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补充课本括目1.课本第24页插图中应标出北极点N和地球自转方向,并应指出P为赤...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让学生去发现 善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品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有的学生提出"假设地球自转时不绕日公转,那么一个太阳日和一个恒星日所需的时间就会相等."还有的提出:"如果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反而不是相同,恒星日和太阳日的长短会有何变化呢?"还有的提出:"假若黄赤交角不是23°26',而是变大或变小,那么五带范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思考与探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中地理疑难问题的简易教法辛晓勤一、恒星日和太阳日高中地理上册P24有关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定义,且有一幅插图,如完全按此图将问题说清,实有困难,因为图中平行地画了三颗星,它又表示的是一颗星,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我采取的方法是把自己当地球,找一个...  相似文献   

11.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更替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如果自转的周期不是恒星日,而是回归年,还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吗?我们都知道,月球绕地球转动时,总是同一面向着地球,这种现象说明:月球自转方向和它的公转方向相同(逆时针方向),自转周期和公  相似文献   

12.
以前,我们人类生活在方圆十公里视野的土地上,每天感受着日升月落,信仰着天圆地方。很久以后,我们终于明白自己原来是在一个球形物体上生活,这个地球不仅围绕着地球公转,还在拼命自转,这产生了白天和黑夜;一昼一夜,我们计算着属于生命的时间……可是,地球为什么自转?太阳为什么自转?其它星球又为什么自转?我们却不多研究,一直视而不见。转动种种几乎所有的星球都在自转,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是23小时56分4秒,我们感觉很平常;水星的自转周期是58.8天;金星自转周期是243天,慢吞吞,比它的公转周期还慢;火星自转周期是24.…  相似文献   

13.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 考点1: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 【命题方向】该考点是地球运动部分的基础知识,是考生学习和理解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也是高考的常考点,试题类型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的难度相对较小。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尤其要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不同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记忆恒星日与太阳日时间长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 考点1: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 [主干知识] [命题方向] 该考点是地球运动部分的基础知识,是考生学习和理解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也是高考的常考点,试题类型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的难度相对较小.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尤其要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不同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记忆恒星日与太阳日时间长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实际上涉及到地球自转的方向问题,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由于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这一课的重点是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而这个探究活动必须在学生建立相对运动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地球自转、相对运动这些问题都比较抽象,教师教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搞满堂灌,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模棱两可。另外,现在科普类书籍琳琅满目,学生要获得表面性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理解科学概念的获得过程,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得到和谐发展,即让探究活动为建构概念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学习时区图,从时区图中进一步认识谁先迎来黎明的时差关系,为此我做了下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是谁推动了星球的自转?是谁让自转成为家常便饭,以致我们视而不见?以前,我们人类生活在方圆十公里视野的土地上,每天感受着日升月落,信仰着天圆地方。很久以后,我们终于明白自己原来是在一个球形物体上生活,这个地球不仅围绕着太阳公转,还在拼命自转,这产生了白天和黑夜;一昼一夜,我们计算着属于生命的时间……可是,地球为什么自转?太阳为什么自转?其他星球又为什么自转?我们却不多研究,一直视而不见。转动种种几乎所有的星球都在自转,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是23小时56分4秒,我们感觉很平常;水星的自转周期是58.8天;金…  相似文献   

17.
1.整合法在新课程理念下,各种版本的教材编写思路、体系特点、教学内容选择和学习顺序各具一格,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因此,作为教师应拥有几套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学设计适当“剪辑”和“加工”,变换原因或原例,确定教学的深浅度,联系热点或生活实际,取长补短,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我们汕头市选用的是“湘教版”教材,但我在教学中常常参考其他三个版本的内容,例如,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和大气垂直分层时,使用“鲁教版”教材 P14和 P36两个案例引入新课就很自然。关于地球自转周期,“湘教版”教材中只在“活动”中提到恒星日和太阳日,但没有图像,很难理解,采用“中图版”教材P19示意图讲解,难点便可得到解决。又如,说明气旋和反气旋过境时带来的天气,利用“鲁教版”教材 P46示意图,更能说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中的第一单元《宇宙环境》,历来是全书的重点、难点所在。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该单元的教材、地理图册、填充图册中都有一些表达不准确、不合理甚至是不科学的地方,给学生理解造成了不应有的误会,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修订。一、关于教材1.课本15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含糊不清。这句话要解释的问题即为:什么是地球的自转,但表述中却使用地球的“自转”一词来说明地球自转的概念,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建议改为:“地球绕其中心轴(或假想的地轴)的旋转运动,叫…  相似文献   

19.
问 为何月球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答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月球的自转速度很慢,自转一次正好环绕地球一周,因此月球上的一天大约是地球时间的29.5天,巧球以固定面对着地球的状况,大概是月球诞生不久就已经这样,太阳系中地球以外其他行星的卫星,大多也如月球般,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一样长,这是因为行星潮汐力使卫星自转周期延长到与公转周期一致。 问 以前月球比较接近地球? 答 现在的月球、地球间平均距离大约为38.44万公里。46亿年  相似文献   

20.
"晨昏线"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的难点内容,也是高一地理教材中一个典型的难点,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未加详细叙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讲授过程中如果能循序渐进地讲解,学生定能一步步攻克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