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文助读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奇支[1]嵌陶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3]悬^[4]激注。修木异竹,垂阴相荫^[5]。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选民退士嘲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写到的“恶溪”,在全国有多处,其中浙东境内就有两条“恶溪”:一在处州(即括州,今浙江丽水),一在台州。岭南亦至少有一条,具体地点在大庾岭之阳的潮州。潮州之恶溪与其他的恶溪较易辨别;而浙东境内两条恶溪较易混淆,尤其以台州的恶溪易被误解。  相似文献   

3.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相似文献   

4.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  相似文献   

5.
永州潇水零陵段,自香零山而之蘋州岛,长十余里。江水清冽澄碧,丹岩嶙峋雄奇,历史悠久厚重,四时多姿多情……游弋潇水,沿途有香零山、朝阳岩、愚溪桥、柳子庙、蘋龙塔、蘋州岛等景观次第入目,临之则宠辱皆忘,浮想联翩;“香零烟雨”、“朝阳旭日”、“愚溪眺雪”、“蘋龙夕照”、“蘋州春涨”、“山寺晚钟”、“石桥幻象”、“柳庙三绝”、“蘋州书院”等美景奇观及故事传说如睹如闻焉。  相似文献   

6.
自余为僇人(2)居是州(3),恒惴栗(4).其隙也(5),则施施而行(6),漫漫而游(7).日与其徒上高山(8),入深林,穷回溪(9).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10),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11),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12).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13),皆我有也(1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5).  相似文献   

7.
林纾 《大中专文苑》2010,(11):69-69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相似文献   

8.
罗近溪作为明代泰州一脉代表人物,与王龙溪并称为"二溪",其学以阳明学为根基,为王门正宗。唐君毅、牟宗三对近溪之评价略有差别:牟先生从本体论评断近溪学之地位,前期对其推崇极高,认为是最圆融之王学之境界,后期则将近溪之特色收缩为功夫实践上的表现,故仅置于泰州门下为一大家。唐先生的评价则从工夫论入手,认为近溪之工夫论之特出之处,既能显良知良能之平常日用之自然,又能不放失而谨守敬畏之意,仁智合一,语义圆足,其评价前后一贯,甚至后期更为推崇。然近溪固然有进于龙溪四无说之只立先天正心之学,工夫上却只较龙溪更细密而切近。近溪重心体之明与智,实仍偏向阳明之心学,与伊川朱子持敬之论实有距离。  相似文献   

9.
《晃州厅志》说晃州"在汉为夜郎国"没有根据;把唐代巫州、舞州(业州、奖州)、夜郎县、渭溪县纳入晃州建制沿革是错误的;把王昌龄、李白列入《厅志》"流寓"人物,有违史实;把王渔洋诗收入《厅志》"艺文"是轻浮之举。  相似文献   

10.
浯溪,在唐永州祁阳县(县治在今湖南省祁阳县东南)南五里,因元结(719—772)而得名。元结《浯溪铭》序云:“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也,为自爱之故,命日‘语溪’,铭于溪口。”(《元次山集》卷六)而浯溪之引起宋人的普遍关注,则由于语溪磨崖碑,王阮《题淡岩》诗乃谓“浯溪已借元碑显”。  相似文献   

11.
省溪、提溪土司始自元初思州宣慰司下设的两个长官司,至明王朝在永乐十一年(1413)对思州田氏土司实行改土归流后在铜仁府下仍设其司。从元朝始设土司到清光绪年间废除止,省溪、提溪土司约有600年历史,其治所范围分别在今贵州省江口县北、西。土司的设置与沿袭,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土司文化遗产,也为今天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在分析思州省溪、提溪土司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海内"恶溪"知名者有三:浙南处州的恶溪,为恶最甚,时间又长,最早出恶名。后经治理,变成好溪;浙东台州的恶溪,为害较小,时间亦短,故恶名不大。后经治理,变恶为善;岭南潮州的恶溪,因有鳄鱼而畜产尽、民以穷。中唐驱鳄后,遂无祸患,改名意溪。史志与诗赋多涉及恶溪,所指各异,解读时须加甄别。  相似文献   

13.
(1)名篇名句一览表课内部分序句子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梅山文化?道光《宝庆府志·大政纪》:“上下梅山溪峒,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治今长沙市),南接邵(邵州,治今邵阳市),其西则长(长州,治今沅陵),其北则鼎(鼎州,治今常德市)。马氏以来,蛮人据之,号曰莫徭。有厉禁禁其出入。”宋熙宁五年(1272)开梅山,以其地置新化、安化两县。按其地理范围来说,包括今新化、安化两县地及涟源、桃江、隆回、新  相似文献   

15.
【作品原文】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现,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苇草之间,未有即而爱  相似文献   

16.
毕节地区历史上彝族土司则溪制度是毕节地区彝族历史文化在政治和法律方面独特性的集中体现。就其职能而言,它是军政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同时,它同九扯九纵以及家支制度是紧密相连的,九扯九纵是则溪制度中的职官制度,而家支制度则是则溪制度的基础,是其宗法化的体现。则溪制度、家支制度、九扯九纵共同构成了毕节地区彝族社会三位一体的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对则溪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毕节地区的历史文化,从而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碧溪诗话》十卷,南宋黄彻著。彻字常明,福建莆田人。宣和甲辰(1124年)登第。曾任辰溪县丞、沅州军事判官,麻阳、嘉鱼、平江县令。投印南归后,即在兴化(今福建莆田)之(?)溪,写下《碧溪诗话》。对《(?)溪诗话》(下称《诗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彻论诗大抵以风教为本,不尚雕华,然彻本工诗,故能不失  相似文献   

18.
零陵古多奇绝之地,有元结开辟的朝阳岩、浯溪,有柳宗元傍居的愚溪,今见拙岩,知此处又添一人文胜景。拙岩位于滩沈家村旁湘江河岸,为徵士沈良臣于明弘治、正德年间开辟,明清两代文人在此吟咏抒怀,留下了三十余幅题刻。拙岩石刻中多山林野趣之句,又忘机守拙之思,窃以为其主题乃“隐逸”。此隐不同于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道家之隐,为儒家有道则见,无道则以待时之隐。可谓似隐非隐,拙而不拙。  相似文献   

19.
<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简略粗朴,怎比得上丰富生动有魅力?正如小溪之潺潺,怎比得上飞湍瀑流之有气势;湖泊之宁静,怎比得大江奔流之有气魄;河水之滔滔,怎比得大海惊涛拍岸之有磅礴?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文无质则浮华,有质无文则粗陋。议论文,即使说理充分,可语言表达质朴苍白,往往也难出类拔萃。若想有所提升,大可在文采上下功夫。议论文也需要增强文采,其重要性也与记叙文相同。议论文虽重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我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立讲学肆业之所。其名始于唐代。书院用以讲学,则始于唐末。 零陵古代有书院则始于宋朝,续创于元,明,发展于清。宋时零陵有书院5处,宋理宗皇帝曾赐“道州濂溪书院”题额一付。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祁阳创办浯溪书院。到明代。由于王守仁等人的倡导,一时私人书院大增,零陵有书院15处。但是延至清初,或因战乱,或因经费不断,或因年久院舍失修,已废14所。至清乾隆时,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