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伪与无耻     
自学界有高人说“要反八股,须先知八股”以来,市面很有了几本“八股”书。有收罗八股范文的,有赏析八股奥妙的,也有详解八股精义的。勉力读了一点,实在大觉苦痛,全无读他种书之乐趣,好歹算是知道了八股文作法的几种程式。明显地,依照“反八股须先知八股”的理论,我这等“八股”素养,自无资格来说八股一个“不”字。然而我又知道,欲知梨子滋味,虽然先要尝一尝,但要使自己有发言权,未必就得把每个梨子都尝遍。何况很多人没有  相似文献   

2.
虚伪与无耻     
自学界有高人说“要反八股,须先知八股”以来,市面很有了几本“八股”书。有收罗八股范文的,有赏析八股奥妙的,也有详解八股精义的。勉力读了一点,实在大觉苦痛,全无读他种书之乐趣,好歹算是知道了八股文作法的几种程式。明显地,依照“反八股须先知八股”的理论,我这等“八股”素养,自无资格来说八股一个“不”字。然而我又知道,欲知梨子滋味,虽然先要尝一尝,但要使自己有发言权,未必就得把每个梨子都尝遍。何况很多人没有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堪称精神文明的楷模。在四十年代初期,他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在阅读《〈人与医学〉中译本序》(Henry S.Sigerist 著、顾谦吉译、胡适序,1926年4月版)中的下面一段话:“埋头做骈文律诗律赋八股,或静坐讲理学的知识阶级,决不会产生……十九世纪科学最发达时代的人杰”,又说,十六七世纪以来,“欧洲的科学研究早已超过东方那些高谈性命主静主敬的‘精神文明’了。”徐特立在其上批道:“骈文律诗律赋八股,  相似文献   

4.
窃钧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在你争我夺的社会里,不平现象举目皆是,当时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为之忿忿不平。于是他就在《庄子·胠箧》(读区切,撬开箱子偷东西的意思)中写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钩是衣带上的钩子,属于价钱很低的物品。)意思是说盗窃衣带钩上小东西的人,要犯杀头之罪,而盗窃国家政权大事的人却获得诸侯之职。这两句古语是用讽刺手段对当时社会不平等制度地深刻揭露。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四人帮”帮八股的影响,这些年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差,文风不正,不少作文颇有“帮八股”的气息。现在应当采取措施,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这个问题,最近不少同志发表了许多好意见,我现在只谈几点。其一,讲读教学必须有效地配合写作教学。讲读教学除了讲受思想内容,给学生以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各省市、各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着教育改革.在改革中碰到了怎样对待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的问题.对某些教育思想,有人主张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也有人主张批判地继承.徐特立同志说过:“凡是前进的东西,都是从落后的东西发展而来,绝不是凭空产生的.”我  相似文献   

7.
徐特立从科举到新学的转变历程,目前的说法在时间、地点、成绩等方面均有不确切之处.经考证,徐特立应该参加了1903年秋天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县试或府试,地点应该是长沙而不是岳州,成绩是全县或全府的第19名.他拒绝资助并放弃复试、写言志诗之说,也有不实之处.徐特立虽然“反对考秀才用的八股”,但也曾寄希望于八股和科举.徐特立转向新学,一是因为大势所趋,一是出于与时俱进的性格.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有一句名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此“孔乙己”成了“窃书”者的代名词。尽管“窃书”者被称为“雅贼”,毕竟还是属于鸡鸣狗盗辈的不光彩之事,为君子所不屑。然而,我当年也窃过书,而且自以为很勇敢,很光荣,至今不悔。那是1967年冬天,“复课闹革命”虽已折腾了一阵,无书可读的可悲状况并无改观。说“无书可读”当然也不确切,“红宝书”、姚文元、戚本禹之流的“大批判”和“文革”社论集之类还是有的,但读来读去,实在乏味之极,无聊之至。作为高一的中学生,我那时求知欲特别强烈,与几位志…  相似文献   

9.
“窃读”一词,源自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的《窃读记》;窃书呢,则取之于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窃读”和窃书,虽然只有一字之易,但那内涵、那意思,  相似文献   

10.
从“黄老之学”到“小国寡民”──再论司马迁的悲剧田启霖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既有当时的历史因素,又有个人因素,就其个人因素来讲,有他对反击匈奴战争的态度问题,又有他‘石问’所对触犯刑律的问题。”这是我在《评“遭李陵之祸”》一文中所阐述的基根看法。如...  相似文献   

11.
今年二月,是敬爱的徐特立同志诞辰一百○二周年。徐特立同志的一生,高风亮节,光明磊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他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徐老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他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传统。多年来,我有幸在徐老身边工作和学习,徐老的革命精神和谆谆教诲,令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在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而英勇奋斗的今天,纪念徐特立同志,缅怀他的崇高品德,必将激励我们在转移全党工作重心,加快四化建设的新长征中奋发向前。  相似文献   

12.
许荐 《语文知识》2000,(12):34-35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老师徐特立的读书方法,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身体力行这条成功的治学经验,而且坚持不辍。他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  相似文献   

13.
左群英 《教育史研究》2009,(6):17-19,29
《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实质上是对华而不实的“伪”道德的反思和批判。道德教育的本质在顺“道”而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如天地滋养万物而不自居,都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非取消道德教育,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力戒华而不实的道德说教。《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启示我们以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并改革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偶读《四川师院学报》1978年第1期《苏轼和<石钟山记>》一文,感到文中对某些词语的理解还值得进一步商榷。现简述于下: “是说也,人常疑之。”的“常”字被讲成“经常”。按:“常”字在古汉语里,除了“经常”的意思外,还通“尝”,有“曾经”的意思。这里的“常”也以作“曾经”讲为宜。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山名由来的解说由于太简略,因此曾经有人对他的说法表示过怀疑,这是可能的。但讲成人们常常对他的说法怀疑,就不大合乎实际了。 “舟人大恐”的“舟人”被讲为船上所有的人。我认为应照课本注释,作驾船人讲。只  相似文献   

15.
明清鼎革,士人们以批判的目光审视八股文,在废存之阃兴起了一场论争.持决绝态度者把国家之败亡归于八股,以其败坏人才、泯灭文章之道而主张废弃之.如魏禧作<制科策>三篇,主张"废八股而勒之以策论",在清初"经世"的文化语境中极具代表性.与此相反,有人则认为在国家丧乱之际,借八股以传圣贤之道,故必不可废.这场论争承载着清初士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沉重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依据语文教学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根本要求,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本课教学在感知、熟悉、理解文本、与文本互动时,紧扣单元主题导人,以学生关于读书的自由言谈创设学习情境;紧紧抓住由“我”的动作行为构成的外显的窃读形象和由“我”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过程构成的内隐的窃读情感,抓住语言现象,由学生反复开展课文的朗读、提问、讨论、交流、赏析等课堂学习活动,重点研读关键的词句,体会“我”“窃渎”的行为与感受,由理解“我”窃读的行为深入到与“我”窃读情感的共鸣,感悟读书乐趣,激发阅渎乐趣,促进养成读书的习惯。同时,通过朗读与语言赏读,加强语感,关注积累,感悟词语的精妙与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7.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堪称精神文明的楷模.在四十年代初期,他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在阅读《<人与医学>中译本序》(Henty S.Sigerist著、顾谦吉译、胡适序,1926年4月版)中的下面一段话:“埋头做骈文律诗律赋八股,或静坐讲理学的知识阶级,决不会产生……十九世纪科学最发达时代的人杰”,又说,十六七世纪以来,“欧洲的科学研究早  相似文献   

18.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释义质疑黑龙江/雷延龄宋代作家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写道:“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对“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语,教材没有注释,《教学参考》则译为:“(恐怕)秦...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讲《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一课的教学。他没有根据教学参考资料提示的把课文分作三个层次来进行分析,而是在适当地介绍徐老的革命经历后,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采用“串讲评点”的教法,启发诱导学生将徐老高贵的革命品质和“有些人”的资产阶级思想作风,以及“四人帮”的丑恶灵魂进行对照比较。这样,既通过鲜明的形象,紧密联系实际,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又围绕课文思想内容进行了词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课的同志都觉得这一课上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听了这一课后,使我更感到有跳出语文“教学八股”的圈子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20.
吕志峰 《语文学习》2010,(1):43-43,46
问:《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一句“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对“急人之困”之“急”的翻译.有人认为是为动用法,译为“为……着急”,有人认为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急”,恳请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