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体多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族体育文化复兴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儒、道等传统文化母体及主体封闭的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主静尚柔、追求和谐的一体特性;在静柔的整体特性中又"和而不同",呈现出"多元"特点.表现为:兵、墨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粗犷文化与边缘开放的地理环境,使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勇猛刚健、旷迭放逸、强调竞争的文化特性;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原始宗教与巫文化的影响,具有图腾崇拜、神灵敬祭、玄秘精深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的过程中,作品的“形”、“意”和人的内心情感一直是设计师和心理学家共同的研究对象,文章通过异质同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构,运用组合、转换和再生的方式对这些元素进行创新、组合形成新的作品,从而让中国传统文化既赋予作品传统的神韵又不失时尚的优雅。  相似文献   

3.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文化源泉,同时,世界全球化又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两种不同甚至是异质的文化的碰撞融合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加快了其发展进程,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审视武术的发展,以期为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和内涵两个方面,对民族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探析.民族体育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存在,而武术又作为民族体育的代表,更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文章选择武术作为民族体育的代表进行研究,从而能够较好地阐释民族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涵关系,进而分析出武术作为民族体育中的一项,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武术的方方面面都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体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繁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体育文化。中华体育文化的传统因素及其价值如何?这是历史和现实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值得认真探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刚健自强,文武兼备,日新又日新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促使传统体育蓬勃发展,呈现了百花竞艳的繁荣景象。中国文化有刚有柔,刚柔争胜而相济。《易·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易》一书,它的作者设卦时,就是“观  相似文献   

6.
毽子运动文化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毽子的历史、技术、等级以及文化思维模式等方面论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毽子历史的研究表明,毽子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传统礼制等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毽子的踢法技术、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分析表明,其哲学基础为中国古代"体知"哲学,反映了"体知"哲学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以及知行合一、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毽子的等级划分则表明了毽子的农耕文化的属性,又反映了传统体育中追求内在修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借助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维度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认为:优势在于其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体现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整合性;具有独特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持久的激励性.劣势在于附加了一种比较片面的、趋向于自我封闭的文化倾向,具体表现在相对自我封闭,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居于劣势,数字鸿沟明显;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存在断层,文化自觉意识仍亟待加强三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体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其发展的机遇所在.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体的域外文化冲击;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母体的威胁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8.
从中西文化的深层结构审视中国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莉  孙义良 《体育科学》2008,28(2):3-15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以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理论为依据,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国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通过"文化自觉"以求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层结构迥然不同.中国体育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外来体育文化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或无条件全部继承,而是主动进行价值选择,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选择内容.这种选择不仅表现在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上,也体现在价值环境的选择上.中国体育文化不仅融会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和智慧,具有现代品格和特性,而且还打造了一套不同于已有文化的新的价值体系,是引进消化吸收西方文化之后的新型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方面都有具体又生动的体现。反之,中华武术对传统文化又有深刻的影响,它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心理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蹴球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蹴球的比赛用球、比赛场地以及规则战术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兵家思想、圆文化和儒家思想.蹴球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栽体,还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高度浓缩,同时传统文化又是蹴球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尽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从未中断过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社会的发展中,中国的文化一方面大量吸取和借鉴了外来先进文化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又对世界文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我们的文化不论是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都已不能再现历史中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就如何利用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发挥其正面的作用进行分析,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认同传统,扬弃传统,在转化中重建传统,在批叛中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其积极因素,剔除其消极因素,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一样,事实上都处于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过程中。世界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国体育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重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传统体育文化。曾经作为世界体育文化主流之一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中光芒四射的一支奇葩,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形成和基本创拳规律及其思想内涵,结合形色各样但思想核心“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阐述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对当今高校教育的指导意义.让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文化得以弘扬发展,也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武术及各类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然后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正确运用到各专业的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浓缩。文章从分析文化的构成切入,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学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剖析,从而得出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呈现出哲理性、技击性、养生性、艺术性、历史性、地域性。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武术,武术反过来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动态文化,武术呈现出来的文化基本特征是多元的,这也正是武术文化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解析了阻碍中国足球发展和进步的文化传统痼疾,提出了中国足球改革当首先摒弃这些传统痼疾,以新的思想观念重新对过去进行反思,彻底摆脱短期行为、唯用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脚踏实地的工作,使我国的足球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指)掷弹球运动是由中国古老民间游戏演变而成,是华夏文化的结晶。广大体育工作者和各方有志之士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使这个传统的民间游戏,变成集休闲、娱乐、强身、竞技为一体的高雅、文明的体育运动,既符合当代人的精神时尚,又不失原有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武术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全息关系。本文试图从全息科学的角度,为探讨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来就不是一种游离于文化之外的独立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任何传统的文化现象,无不被赋予礼的特征。正如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指出的:“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法的精神》)体育也不例外,正是这一礼的特征,使古代体育在其本质特征中(感性活动),又渗入了浓厚的理性因素。有人说,中国古诗中少了点“酒神精神”,其实,古代体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现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新时期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武术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应当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共同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后盾,以武术为载体,既让中国武术快步走向世界,又使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