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金科 《收藏》2013,(3):95-96
1949年2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往广州。此时,中央银行发行仅几个月的金圆券严重贬值,形同废纸。4月下旬,渡江战役打响后,人民解放军相继攻占南京、上海等地,从6月起人民政府宣布禁止金圆券流通,并收兑销毁。7月3日,迁至广州的国民政府决定以银圆券取代金圆券,但同样以失败告终。国统区一些地方政府在混乱的金融形势下纷纷另辟蹊径,昔日的金属硬币如银元、铜元、镍币等都在地方财政支持下自发进入流通,市场买卖均以银元作价。  相似文献   

2.
罗平 《上海集邮》2003,(12):27-30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胜利渡江,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的军事、政治、经济全面崩溃。少数未解放地区开始拒用金圆券,邮政总局被迫宣布,4月27日起对国内邮资,4月29日起对国际信函邮资实行银元基数制。在实施银元基数制期间,用邮公众可向邮局支付银元,或按当地财政、税务部门挂牌的金银元兑换比率折合金圆支付。在金圆券仍然流通的地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7,(1)
正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22年间,先后发行了由法币而金圆券再至银元券的三大纸币。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决定以金圆券代替法币,随后仅历9个月时间,金圆券就如同法币一样成为废纸。1949年2月迁至广州的国民政府又以银元券代替金圆券,同  相似文献   

4.
段耀 《上海集邮》2000,(11):23-23
1949年初,国民党政权临近崩溃,通货膨胀日益恶化,金圆券大幅度贬值,一些地方出现拒用金圆券。1949年4月25日,湖南邮政管理局率先使用银元邮资,各省局也纷纷效行,但银元邮资邮票一时供应不上,各地只好刻用“国内邮资已付”戳记,以戳代邮来维持日常邮政业务。  相似文献   

5.
1948年夏季,国币(法币)价值崩溃,随着物价的飞涨,平信邮资已由1940年9月的8分涨到了1948年7月的15000元,民国政府于1948年8月20日宣布国家通用货币改为金圆券,金圆券一圆折合纯金0.22217克,换算国币(法币)三百万元。原使用的国家通用货币一国币(法币)也于当年11月底停止流通和使用。邮政总局也随即决定把邮政资费改为金圆,一方面把旧有的国币面值的邮票、印花税票、以及包裹印纸等加盖成金圆邮票作为邮票使用,另一方面又筹印以新金圆为面值的邮票。各种加字改值金圆邮票于1948年10月1日以后,陆续发行使用。直到1948年11月16日,邮政总局才正式公布以金圆为本位的邮政资费,信函邮资国内平信起始重量20克为金圆券一角。但是,币值并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7,(9)
正清朝光绪末年,市面流通的货币十分复杂,以银两、银元、制钱并行,也有清政府发行的宝钞、银票,加上外国在华银行发行的客钞,更有铜元的铸造与使用,各种货币间的比价不一,兑换复杂且流通携带交易极为不便。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右,各省相继设立了官银钱号,以解钱价日贵、商民交困之态,在各官银钱局发行的钞票中有少数图案为银元图案,很有特色。民  相似文献   

7.
T辰曦 《收藏》2010,(10):115-115
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还习惯于使用银元等贵金属货币进行日常交易,对纸币的接受度低,导致人民币流通不畅。为稳定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形势,繁荣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8.
朱明超 《收藏界》2010,(12):81-81
清朝末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设有铸造银元的"银元局"或"铸币局",原为抵制大量涌入的外国银元而设,至后来受自铸银元带来巨额收入的吸引而粗制滥造,且在铸币上打上各省的名号,于流通中互相抵制,省与省之间不能彼此流通,银元成色参差不齐,给百姓和商户的日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9.
边力 《收藏》2013,(7):72-74
19世纪末,英帝国势力不断侵入中国西藏地区,英属殖民地的货币印度卢比也随之流通到西藏并逐渐渗入川、滇等省,这种局面令清朝地方当局极度不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1月29日,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朝廷,提出铸造仿照印度卢比的汉文银元,用以抵制印度卢比并充发藏饷。清廷对其建议很是重视,12月24日财政处、户部奉谕议奏。主管财政处大臣奕励等  相似文献   

10.
边力 《收藏》2013,(13):72-74
19世纪末,英帝国势力不断侵入中国西藏地区,英属殖民地的货币印度卢比也随之流通到西藏并逐渐渗入川、滇等省,这种局面令清朝地方当局极度不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1月29日,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朝廷,提出铸造仿照印度卢比的汉文银元,用以抵制印度卢比并充发藏饷。清廷对其建议很是重视,12月24日财政处、户部奉谕议奏。主管财政处大臣奕励等  相似文献   

11.
廉文煜 《收藏》2010,(12):105-105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全面发动内战,由于不断剧增的庞大军费开支,致使法币严重贬值,通货膨胀日趋恶化,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代替法币,妄图支撑内战败局。  相似文献   

12.
"法币(亦称国币)与金圆"邮票混贴封,以封上两种不同币制邮票面额的巨大反差为明显特征,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邮史中属罕见。有关该封产生的时代背景、使用期限、邮资状况等问题,笔者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1时代背景由于法币的严重贬值,民国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宣布自1948年8月20日起,废除法币,实行金圆券,同时规定金圆  相似文献   

13.
周金科 《收藏》2011,(8):110-112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银行如华北、华东、西北、冀察热辽、东北、内蒙古、中原、华南等发行的区域性货币,相互兑换十分不便,同时解放区还残留着大量国民党的法币、金圆券、银圆券以及美元、港币等货币,流通情况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4.
李进兴 《收藏》2001,(4):55-55
三枚银元,外表看上去似乎很普通,也很常见。一枚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湖北银元局铸成的龙纹“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一枚是我国清代流通的墨西哥鹰洋银元,正面是仙人掌上立一口衔蛇颈的展翅雄鹰,背中央一顶自由软帽,周饰光芒,还有纪年1888等:另一枚是极普通的袁像银币,正面是袁世凯免冠戎装半身像,上有“中华民国三年”,背面中央直书“壹圆”交叉嘉禾、下萦结带,俗称“袁大头”。但是这三枚普通银元却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因为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留给西海固人民的三枚银元,故非常珍贵。  相似文献   

15.
寇尚民 《收藏》2012,(17):94-97
安徽安庆造币厂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最初定名安徽银元局。光绪三十二年易名度支部安庆造币分厂,次年改为安徽制造局。民国2年(1913年)利用制造局老厂房和机器重建安庆造币厂,直至民国15年关闭。笔者现依据文献资料,对安庆造币厂所铸银币和相关史实作一探究。铸币历程在安徽省未铸造银元之前,市面流通的货币,除清朝各帝铸造的制钱外,还有银元宝、银锭、银锞子、散碎银、外洋和其他省铸造的银元。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安徽巡抚邓华熙向清政府具奏:"请仿广东、湖北筹铸大小银元,以济钱荒,而挽外溢之利。"获准后,成立安徽银元局,委派营务处潘作  相似文献   

16.
王彦龙  王志琴 《收藏》2001,(1):47-48
1949年夏,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所发行的金元券完全丧失信誉,形同废纸,各地百姓纷纷恢复使用传统的银元交易。为了整顿金融秩序,国民党中央政府以中央银行名义发行银元券一组,并允许尚在国民党军队控制下的各省,以省银行名义发行地方性小额银元券。当时浙江、江西、甘肃、湖南、广东(包括海南岛)、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绥远、陕西、青海、宁夏、福建、新疆等省和地区银行,均在各地军政长官的授意下发行过银元券(或银元本票)。本文在此分省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孙一民 《收藏》2006,(10):109-109
银元收藏与其他钱币收藏一样,讲究“真、精、稀”。“真”即真品;“精”指制作精美,图案,文字等蕴涵历史信息丰富,“稀”就是存世量稀少。不过银元中的珍品如“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三反版”“寿字双龙一两”,以及那些存世有数并未流通的“样币”等,一般收藏者难有机缘,应抱以平和心态,力所能及地在“专一”或专题收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国在走向灭亡的最后一年中,本位货币更换了二次。1948年8月19日,政府明令以金圆券代替法币,并规定金员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11月6日,中华邮政首日采用金圆邮资计费。由于新邮票来不及印制,改币之初按上述比率,以法币邮票折合金圆券值售用。各种法币面值邮票自1949年1月1日起停售,存于公众手中的法币邮票用至1月底为止。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二十年来喜爱收集各类钱币,无论工作、出差或休闲时间,总爱到各地钱币市场闲逛。2006年7月的一天,在钱币市场闲逛时,偶尔购得一枚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银元。该银元俗称“小头”,重27克,直径39毫米,成色八九,作为中华民国币发行流通很广。奇怪的是该银元有两种版面的痕迹,特别是面板凸显“光  相似文献   

20.
褚纳新 《收藏》2007,(7):140-141
清末民初,江浙一带流通过一种印有古代先贤人物像的纸币,这种纸币在当时以信用优越而著称,这就是由浙江兴业银行发行的“通用银元券”及“国币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