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礼拜六》作家群的生态与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礼拜六》作家群是民初市民文学家的代表.他们在民初上海的文化市场中谋生存,以辛勤的笔耕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受到了市场社会的热情关注,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精神与人格的独立.与此同时,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文人的心态和情趣.不可否认,《礼拜六》作家群在文化资源上已经实现了一系列积极的转变,但他们还没有真正融入市民社会,还不具备现代市民的心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是具有了新的身份、角色和谋生方式的传统文人.  相似文献   

2.
元代肖像画作品《忽必烈大汗像》与《杨竹西小像图》都重视写实,但两幅作品在创作目的、心态、手法以及创作主旨上所存在的差异,使得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与审美倾向,而这与宫廷肖像画家和在野文人肖像画家的身份以及学识素养、作品的创作对象有着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志人小说,自其成书后就拥有众多的读者,影响深远,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世说新语》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世说新语》的接受在元代以前,接受者主要是社会上层的文人士夫;而到了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开始走下文人的案头,其中的许多故事,被改编成杂剧、南戏或传奇,在市民阶层中流传,这些改编剧成功地完成了戏剧对小说的二度创作,对《世说新语》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诸多柳永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关汉卿的杂剧《谢天香》独出心裁。落魄一生的北宋词人柳永在关汉卿的笔下居然成了春风得意的新科状元,这一有意为之的艺术处理,实际上折射出包括关汉卿在内的元代失意文人的一个普遍心态——对科举取士制度的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5.
甄静 《商丘师专学报》2007,23(11):26-28
《世说新语》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志人小说,自其成书后就拥有众多的读者,影响深远,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世说新语》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世说新语》的接受在元代以前,接受者主要是社会上层的文人士夫;而到了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开始走下文人的案头,其中的许多故事,被改编成杂剧、南戏或传奇,在市民阶层中流传,这些改编剧成功地完成了戏剧对小说的二度创作,对《世说新语》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好酒赵元遇上皇》中,作者在情节的设置上具有矛盾性,从中可以窥见元代文人所特有的对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态。本文试图从《好酒赵元遇上皇》这部具体的作品着手,来具体分析这一时代赋予元文人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7.
《玉山雅集图》和《水西清兴图》都是玉山文人为记录其雅集唱和所作之画,又以"诗画同体"的方式存在。但两图在诗画关系上的"题图模式"却不同:一是一时一地的一次性完成,一是非一时一地的非一次性完成。这种演变既是玉山文人面对时局压力对唱和方式做出的"权变"的调整,也关涉着时局变迁下玉山文人的心态演变。不同的心态下,不同的创作环境中,两图上的题诗在表现内容、情感基调、审美风格上也大不相同。两图"题图模式"的演变,蕴涵了深刻而复杂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元代文人丧失了正常的表达空间,他们把巨大失意寄托在文学作品中。元杂剧中士妓爱情故事以及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可透露出到他们的心理印痕。元杂剧中充满铜臭气息的商人形象,是元代文人失意心理的一种平衡。女主人公以文人知音的形象存在,是失意文人最好的心灵抚慰者,也曲折地表达了文人孤芳自赏的独特心理。而在这类剧作中,鸨母和皇帝的强势者的形象,体现着文人对现实的曲折反抗与理想化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复杂创作心态,这种心态集中体现在他的杂剧形象张珪身上,然后论述关汉卿通过三个对比完成张珪形象的塑造,最后,从以上叙述中,总结张珪形象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山水之风由来已久,于元代尤为炽烈,并集中表现在描写山水景致的散曲作品和大量山水画作中。由于元代文人生活极为苦闷,对现实充满了无奈与恐惧,使得他们把目光和感情转移到大自然之中,寄情山水,挥毫泼墨。共同的社会感受使个体情感具有了趋同性。相同的时代精神.趋同一致的文人心态,加之“诗画一体”——文学艺术本身的共通性,造就了元代山水散曲与山水画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元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因素,使得元代文人画家大多具有隐逸心态,山水画多表现隐居题材。"元四家"的山水画以简淡的笔墨,营造萧疏简远、平淡清旷的意境,形成了各自独特风貌,使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抒情写意成为元代山水画的标志性特征,"逸格"成为了文人画家追求的目标,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元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因素,使得元代文人画家大多具有隐逸心态,山水画多表现隐居题材。"元四家"的山水画以简淡的笔墨,营造萧疏简远、平淡清旷的意境,形成了各自独特风貌,使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抒情写意成为元代山水画的标志性特征,"逸格"成为了文人画家追求的目标,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竹以其虚心劲节、潇洒多姿的外在形象和不畏逆境、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精神内涵同元代文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追求平淡的价值取向相契合,成为元代文人画家们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求得内心世界安宁和恬淡的最佳载体。以竹为载体的文人作品与道家道教文化中所蕴涵的追求安宁、恬淡的隐逸之情以及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心态息息相关。元代文人的竹情结表现在诗中、画中,竹成为连接元代文人与道教之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14.
张海沙 《广东教育》2004,(11):54-55
一个时代主导性的人格追求及人格范式由诸多因素组成,而从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读书嗜好中可见出文人不同的理想人格,而且读书对理想人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人喜好《文选》,宋人嗜读《汉书》,唐宋文人在读书方面所表现的个人爱好的差异,彰显出唐宋两代文人不同的文化心理,造成了唐宋两代文风的异趣,从根本上而言,它表现出唐宋文人不同的人格追求.尝试论之。  相似文献   

15.
元代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面对异族的统治,对于元代文人的心态后世有多种不同的揣测。如:1993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发行的《元代文人心态》的文章中,认为当时文人对宋金都已失望,对有能力收拾残局的蒙古君主带有若干盲目的信任,  相似文献   

16.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的张生形象,无疑带有元代“书会才人”的成色,他或苦闷抑郁、或放浪形骸、或玩世不恭、或渴望爱情功名,都是特殊历史时期元代文人共有的心态,文章试图从张生形象着眼,挖掘元代文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在元杂剧爱情剧中,贯穿着元代文人士子浓稠不化的"知己"情结,他们将在现实中屡求不得的人生理想借助剧作中失意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相敬相知来实现。作家的人生价值理想也自然寄寓在这种知己情结之中,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玉壶春》便可作其代表。  相似文献   

18.
孙敏 《文教资料》2013,(29):20-22
《庄子·渔夫》以其抱朴归真的隐逸思想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渔夫形象亦成为历代文人描写的对象。至元代,隐逸之风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心理内涵,有关渔夫题材的创作亦大量涌现,不仅表现在对诗、词等文学创作的影响中,更扩及至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本文就渔夫这一形象及庄子隐逸恩想对有元一代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试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采取典型,拟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9.
左思《白发赋》揭示了中国文人在权力支配下,对自己肉身的自戕,映射出中国文人对权力既渴慕又抗争的典型心态,不失为文学史上考察权力问题和个人行为问题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20.
《滦阳录》是朝鲜实学学者柳得恭所写的一部使清日记,具有很强的史料和思想价值。《滦阳录》不仅客观呈现了中国乾嘉时期的社会图景,同时也深刻表现了柳得恭复杂多重的文化心态。柳得恭文化心态在《滦阳录》中主要表现为:理智的"北学"心态、"小中华"的民族自傲心态和"崇儒抑佛"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