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1年岁末,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正式成立(以下简称高中教育研究分会)。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当选高中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秘书处设立在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相似文献   

2.
2011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文教周刊版发表《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冒”出来》一文,我反复研读,感慨良多。文中用一组权威数据“说话”:1980年到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等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籍科学家。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之问令所有中国人痛心疾首。在国际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中国政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与定位英才教育?如何为英才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继发布,为英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先生留给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财富。钱老逝世之后,这一疑问热度不减,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不断发出追问。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几乎成为众矢之的。钱老的质疑与社会各界的不断追问反映了什么教育问题?其发问的实质是什么?为破解这一疑问,大学教育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除了大学,还有谁应共同直面"钱学森之问"?围绕这些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李志晖  潘旭  沈洋 《成才之路》2010,(7):I0002-I0002
向温家宝总理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等建议并被采纳的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正在试办一所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公众看来,他的这块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田”承载了中国探索高校优质教学、优化管理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科学大师钱学森离我们而去:据他的身边工作人员和家人说,他晚年主要关注一件事,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他在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多次提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7.
旨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为什么中国高校培养不出顶尖人才?大师钱学森的生前疑问备受社会关注。今年高招,各高校纷纷推出实验班,目标直指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不仅培养模式有所改革,招生政策也与往年不同。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新春元宵的彩灯刚刚挂起,春雷刚刚响起,我们就听到了教育春天的新讯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开始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规划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之列”的战略目标。这令人鼓舞的讯息,让我们又一次感到,教育永远站在春天里。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先生在即将走完人生之路时,对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深怀忧虑。他的话被11位教授解读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成为"钱学森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并非由钱先生提出,而是媒体根据钱学森之忧和教授之问进行的似是而非的理解,把不能产生杰出人才的原因单一化地归因于学校的结果。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已经把钱先生对杰出人才不能产生的思考狭隘化了。  相似文献   

10.
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依靠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各方人士探讨和实践的重要问题。钱学森先生曾多次表示并直接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质疑,明确地指出了我国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也对我国今后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目标和期望。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基本论题的由来出发,深入分析"钱学森之问"问题实质,分别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辅助配合、学校教育改革、学生主观努力等多个角度提出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张超 《广东教育》2010,(4):60-60
钱学森,一代科学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却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期盼。  相似文献   

12.
杨静  刘永飞 《考试周刊》2014,(16):167-168
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命题。本文对"钱学森之问"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其蕴含的中国教育问题,最终提出了应对策略,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0月12日,北京市教育学会小学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国务院参事、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当选理事长。该会由北京市小学校、基础教育科研机构、校长教师培训机构和对小学教育研究有造诣的个人自愿组成,是北京市教育学会的二级机构,会刊为《北京小学教育研究》。该会将在以下领域开展活动:(1)理论研究。研究会将重点对优秀校长与优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内涵发展等专题进行理论探索,就优质小学建设的内涵,优秀小学校长专业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4.
本月初,笔者代表编辑部参加了“薪火相传话师魂——庆祝于漪老师从教六十周年”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代表一起,向“一辈子当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于漪老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奉献于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5.
《广西教育》2010,(7):4-8
钱学森大师走了,带着巨大的遗憾,留下一个振聋发聩的惊天巨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位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巨人,将他一生的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祖国,可是,直到他闭上双眼,都没能看到自己的祖国有一所像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大学。早在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就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安恒华 《人民教育》2012,(Z2):57-58
钱学森先生曾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接触并深入了解了孟照彬教授的MS-EEPO有效教育理论体系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效教育改革实验成果后,你就会发现孟照彬教授已经回答了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先生的求学轨迹"跨越东西"。他曾说过,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北师大附中的6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几年。钱老认为,北师大附中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6年时光。实际上,使钱老一辈子忘不  相似文献   

17.
18.
北京市教育学会小学教育研究分会日前在北京成立。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教育部基教一司副司长于长学,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李壑,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李观政等出席成立仪式。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烈被推举为小学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19.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在临终时对中国教育前景的担忧被提炼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与“李约瑟难题”一样,对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都有深刻的启发意义.钱学森以他的求学和教育科研经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才能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钱学敏 《留学生》2010,(12):36-39
主持语: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留学人的杰出典范钱学森先生离开我们一年了。 钱学森先生生前始终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倡导“火成智慧学”,倡导改革教育体制,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高度智能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