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音乐是很有趣味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要追求创造审美品味,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乐学精神,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已成为音乐教学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终于等到Jay(周杰伦)出场了,粉丝妹兴奋得简直要耍起双节棍“哼哈”几句了,这可是粉丝妹最最最最喜欢的歌手啊。虽然妈妈抱怨听不懂他在唱什么,爸爸瞧不上他自负的样子,但粉丝妹还是觉得他的音乐“独特到自成一派”,像一场龙卷风。好了,好了,不多说了,让我们赶快听听Jay的心声吧。“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东风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在刚开始执教时.认为音乐是一门学生非常喜欢,容易教,不用费心思的学科。因为.提起音乐.我们会想起动人的歌声、美妙的旋律。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余.会哼唱出一段歌曲。带给自己愉悦的心理体验。尤其是青少年.对一些流行歌曲是耳熟能详,更成为了歌星的粉丝。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学生对课上的乐理教学、歌曲学唱根本提不起兴趣。积极性不高,往往是为了应付教师而学.学习的效率也差强人意。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掌握音乐知识,成为音乐课堂的“粉丝”呢?以下.我谈些音乐教学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4.
“夸父音乐”是一追求完美音乐品质的新标志,在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脉动下,中国的传统音乐一直有其丰富的内涵,将中国传统音乐以完美的录音品质呈现出来,是“夸父音乐”。在致力于中国音乐的保存与发展之际,所追求的另一项目标。完美的录音不仅可以呈现出现场演奏的真实感,更可以带领听者深入音乐家的心灵空间一探究竟,领略音乐的神髓。  相似文献   

5.
安芳柔 《初中生》2014,(7):8-10
万千宠爱,“粉丝”效应 李云迪的计划是今年下半年进行30场巡演。他说,全世界范同内没有一个演奏家在自己的祖国演出这么多场,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有那么多演奏厅。“这次我也希望去开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里程”。  相似文献   

6.
俺们班的Fans     
俺们班的追星fans是各种类型“粉丝”的“大杂烩”,也就是说啥样的“粉丝”都有。这些超狂的追星族什么偶像都爱,影视歌三栖的、动漫的、体育的、文学的,等等。只要是让这群“粉丝”看上的明星,如果你敢说一句该明星难听的话,俺们班的“粉丝”立刻能用“口水炸弹”把你轰得叫苦连天,使你后悔今天为什么不带伞,还有些更“忠诚”的“粉丝”会直接冲上去与你拼命。现在你一定想见识见识这群“为偶像而生”的“粉丝”吧!Let’s go。歌坛“粉丝”F4的“流星雨”刚下完,周杰伦耍着《双节棍》,挥着《双刀》,打着《龙拳》“飞檐走壁”般“哼哼哈咿…  相似文献   

7.
《双语学习》2010,(9):15-15
小朋友,你平时有没有经常听到过“粉丝”这个词?如人们经常说的“NBA粉丝”、“相声粉丝”、“刘翔的粉丝”、“姚明的粉丝”等。你知道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吗?  相似文献   

8.
李肇星是郎朗的粉丝。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坦陈自己是青年钢琴家郎朗的粉丝。这位“诗人外交官”非常喜欢郎朗。他说,有一次他在德国看郎朗演出,昕出郎朗将国歌的音乐语汇即兴融入《黄河大合唱》里。“我听得非常激动,他很爱国!”李肇星得知美国国务卿赖斯也喜欢郎朗,一次他们在华盛顿聆听郎朗演出,李肇星就鼓动赖斯上台给郎朗献花并拥抱了他。李肇星后来说:“我只求过赖斯两件事,这是一件,另一件是要求美国不要袒护台湾。”  相似文献   

9.
嵇康《声无哀乐论》所认为的音乐审美标准“和”隐藏着许多的“不和”,而非简单的和顺.这种“不和”表现在《声无哀乐论》中的两次思想偏离、儒道音乐思想属性的难以定位及其境界追求与个人性格的矛盾上.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主要在于客观政治环境的诱导、士人心态的演变、玄学思想的影响等.这种“不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个人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和斗争,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音乐的纯粹性得到升华.同时,对外界的深刻体验、内心情感的挣扎与反复又促进了音乐内涵的丰富与深厚.  相似文献   

10.
《音乐世界》2012,(3):100-101
前进的动力 我出道第一次参加音乐舞台,当时刚站在舞台上就听到了台下粉丝的骂声,“你练好了吗就来唱”或者是“你是猪吗”之类的。我非常地难过,但还是尽量把歌曲完成了。还有一次台下只来了一个女粉丝为我应援,她把嗓子都喊破了。那一次我得了一位,得奖感言的时候我一看到她,眼泪就有一种夺眶而出的感觉,说了很多感谢她的话。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