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欧洲发生的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它是由天主教会发起、以驱逐塞尔柱突厥人和收复圣地为目标、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为口号而进行的东扩运动。罗马教皇在十字军东征中起了重要作用,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十字军东征,教皇权势突显;英诺森三世采取措施加强教权并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教皇权势达到顶峰;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性质的转变使教会地位降低,儿童十字军的悲惨遭遇致使教会信誉丧失,导致教皇权势衰落。教皇权在十字军东征进程中由盛渐衰,对地中海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虽然名义上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基督徒对异教徒的“圣战”,但世俗因素始终起着重要作用。教皇煽动十字军的蛊惑性演说,教俗封建主参加十字军的动机,城市商人推波助澜的图谋,十字军强盗的烧杀抢掠,都充分表明十字军东征的军事殖民和经济掠夺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欧洲十字军东征期间,数万名儿童组成"童子军"随同出征。这一现象让人们觉得极其不可思议。究其原因,此次东征有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在中世纪西欧封建神权统治的大环境下,各阶级及阶级之间趋于白热化的矛盾、浓厚的"朝圣赎罪"观念、教皇与教会的煽动说教等因素使得此次东征最终发生。儿童十字军在军事上的惨败,进一步降低了教皇与教会的威信,降低了人们对东征的热情,从本质上宣告了东征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许宏(?)先生在华南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2期上,发表了“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原因及其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的文章。这篇文章的特点:表面上说要反对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谬论,实质上还是歪曲了十字军东征的性质,歌颂了十字军东侵的进步作用。我们认为该文散布了坏影响,必须予以探讨和批判。一、夸大宗教之间的矛盾和教皇的权力,歪曲战争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国家乘蒙古人入侵基辅罗斯之机,企图合并罗斯东正教会。由于教皇无意于反蒙援罗、十字军对罗斯西部领土的侵犯、蒙古人对天主教国家与东正教国家的不同政策、尼西亚东正教会对基辅罗斯的宣传与影响,罗斯人最终拒绝了教皇的教会合并请求。  相似文献   

6.
1096~1270年,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共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其中尤以第四次十字军运动最为重要和特别,因为它打着“夺回圣地”、“打击异教徒”的旗号,却改弦易张,攻陷同为基督教兄弟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长久以来,这个问题史家们一直争论不体。文章认为,现实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因素才是其改变方向的主因。  相似文献   

7.
1096~1270年,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共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其中尤以第四次十字军运动最为重要和特别,因为它打着“夺回圣地”、“打击异教徒”的旗号,却改弦易张,攻陷同为基督教兄弟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长久以来,这个问题史家们一直争论不体。文章认为,现实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因素才是其改变方向的主因。  相似文献   

8.
拉丁人丑化阿莱克修斯一世,主要是因为野心家波希蒙德的宣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使得十字军首领与拜占廷皇帝直接接触,双方不可避免出现误解和偏见;阿莱克修斯与十字军的目标和利益不同,阿莱克修斯阻碍了十字军首领的利益追求,引起不满;野心家波希蒙德利用十字军首领对阿莱克修斯的不满和误解,利用拜占廷与西方的宗教分歧,大肆进行反阿莱克修斯宣传、反拜占廷宣传,结果阿莱克修斯形象被丑化。  相似文献   

9.
十字军东征是世界中古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征讨运动,政教关系是中古政治史上极为重要的内容,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十字军东征的开展是教权由从属到抗争王权的结果,十字军东征的短期效应是教权鼎盛,王权削弱,而十字军东征的最终结果是教权衰败,王权至上。  相似文献   

10.
十字军东征”就其性质来讲 ,无疑是一次侵略性的远征 ,其直接结果是西方的野蛮势力摧残了古老的东方文明。然而 ,从 1 3世纪以后西欧的历史发展来看 ,“十字军远征”在客观上为推动西欧历史的发展进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西方中世纪史教学的重要主题和难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后,受国际局势影响,西方学界在文化多元主义的思潮下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修正,重构十字军东征历史。这一新动向强调穆斯林视角对十字军东征研究的必要性和中世纪地中海世界文化交流的多样性。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趋向已经反映在西方历史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动因并不在于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尖锐对立(至少在当时不是这样),而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西欧统治集团为了缓和社会危机、解决矛盾和消弭混乱的具体手段,以其达到增强教廷威信、驾驭世俗王权、建立基督教一统天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从900多年前开始,人类历史上有一场长达200年的征战--十字军东征。这场战争,混合着苦难、残酷、愚昧与文明。 1095年11月26日,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在圣马丁祭日后的宗教集会上,  相似文献   

14.
德国的对华政策起源于世界政策,它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获取一块德国领土,通过占领一个省在中国站稳脚跟。这一对华政策后来发展的情况是众所周知的。最近几个星期,对华政策的追随者们已经达到疯狂的地步。我不必向党代表大会介绍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大家知道,一位受“匈奴演说”鼓舞的神父说,这是一场圣战,一次新的十字军东征。德国政府在中国推行的政策的各个阶段都是错误的、对人民有害的和可鄙的。从根本上说,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化一旦形成,就以一个开放的思想文化体系,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古代欧洲的代表性文化形态——古希腊文化的传播,使当时的欧洲、亚洲、北非发生了泛希腊文化影响的潮流。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文化不但随十字军东征,使阿拉伯地区基督教化,而且在整个世界使基督教影响不断扩大,造成了世界文化基督教统治的事实。近代随着资本主义殖民地的开拓和经济、军事侵略的扩大,世界文化发生了西方化趋势。现代西方文化在世界  相似文献   

16.
长时间缺席     
“早上好,迈克,”历史老师说,“我终于看到你又回到了学校。你身体好些了吗?”“好些了,谢谢您,老师。”“很好,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缺课的?”“老师,从十字军东征的时候。”长时间缺席  相似文献   

17.
在中世世界史上,十字军东征,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件。因为它的结果,给欧洲各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里我们不谈它的影响和东征的动机以及整个东征过程,只把从公元1096——1270年止计175年间,究竟发动几次东征?及各次起迄年代简述於下: 关於十字军东征,一般历史都记载着从1096——1270年止共发动七次东征。事实上不止此数,不过其规模较大的只有七次。即在1095年11月范勒蒙大会以後,1096——1099年发动了第一次,1147——1149年第二次,1189——1192年第三次,1202——1204年第四次,1228——1229年第五次,1248——1254年第六次,1270年第七次。此外还有几次不能算是正式的十字军,但其中有一次是特别引起世人注意的,即在第四次十字军以後,欧洲的奴隶们造谣说:有罪的人无法收复圣地,只有纯真的孩子可以办到。因此在法国和德国,约有三万的孩子受了欺骗,於1212年组成了皆是十二岁以下男女幼童十字军,在斯  相似文献   

18.
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及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未能实现对“圣地”耶路撒冷的征服,转而进攻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历史事件看似偶然,但在它的背后却隐含着一系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十字军队伍和威尼斯共和国的利益追求是军队转向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拜占廷帝国的衰弱则为转向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创造了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十字军东征这一问题的研究,确切地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历来为史家所瞩目,而至于这次远征后来为什么改变进攻的方向(按原计划第四次十字军的目的,原来是埃及,通过征服埃及,西方国家希望获得军事基地来对占有“圣地”的穆罕默德教徒进行战斗。①),把进攻的目标从埃及转向拜占庭,长期以来史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家都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自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从不同视角加以探讨,做了多方的努力,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法国的史学家里安于1875年发表的《英诺森三世、士瓦本的斐利候和孟斐拉爵…  相似文献   

20.
人性本恶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上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回顾历史,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试验场,真可谓是“残忍与贪婪齐飞,野心共暴力一色”。以往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欲望而展开的狼烟与铁丝啊,所以我认为:人性本恶。提起善恶,一千个人心目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恶归根到底就是本能和欲望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