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摄影:雷雨     
《青少年日记》2011,(7):64-64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发表了张志哲等同志写的《王莽与刘秀》一文,文章的重点虽是论述“光武中兴之业”,但涉及到绿林、赤眉起义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笔者读后,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这里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批评指正。一在《王莽与刘秀》一文中,张志哲等同志认为“两汉之际的更始、赤眉政权是封建性的,奉汉室为帝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王莽推翻后的更始政权与赤眉政权,都是残虐昏庸的封建政权”,“更始、赤眉、诸雄,以乱滋乱,以暴易暴”,因此不得人心。而刘秀  相似文献   

3.
对于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最后一句中说的“冒其未死之名”的理解,人们都把它看作是“批判”或是“批评”。这种看法的依据来自这篇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必修本课后练习第一题说:“作者对‘冒其未死之名’的批判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因而,由人教社语文二室编写的教参中也说:“结尾还对前面记叙的英、霍山义军‘皆托忠烈之名’的事进行了批评。”经反复琢磨,觉得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对英、霍山义军“冒其未死之名”究竟是不是“批判”、“批评”,的确值得商  相似文献   

4.
后晋天福三年(938),于阗实现了对五代中原王朝的首次入贡。关于该次入贡活动与曹氏归义军之间的关系,以前学界受已知史料所限而很少探讨,反而比较关注此后于阗遣使答谢后晋时曹氏归义军使团的一同东行,从而强调曹氏归义军是借于阗之力恢复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本文则在梳理于阗该次入贡情形及其后续活动、曹氏归义军与于阗答谢使同行入奏的过程与收获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寻了于阗对五代时中原王朝首次入贡活动的起因、背景。通过对相关历史记载的分析,提出并论证了于阗该次入贡起源于曹氏归义军的引领与帮助,认为早在后唐长兴年间各方即已开始筹划于阗的该次入贡,其中曹氏归义军"达外国之梯航"的积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只是后来因曹议金去世等原因,归义军的实力与影响力减弱,中原又发生了后晋取代后唐的重大变故,于阗的入贡对象也随之从出发时拟想的后唐变为后晋,而P.2539v保存的相关记述也不够直接明了,曹氏归义军对于阗该次入贡的促成之功遂湮没不彰。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变法是在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北宋政治危机严重而民族矛盾又依然存在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其时财政甚为困难,农民义军峰起,社会危机四伏,统治者深感恐惧。他们认为:“夷秋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  相似文献   

6.
隋炀帝杨广荒淫暴虐,连年无休止的横征暴敛,迫使广大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运动中,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七月,浙江余杭人刘元进发动起义,他振臂一呼,“三吴苦役者莫不响至,旬月众至数万人。”同时,我省苏州的朱燮和常州的管崇也聚众起义,“民苦役者赴之如归”。这时,“惧见于色”的隋炀帝立即命令虎牙郎将赵六儿领兵万人,驻守江北,阻止江南义军北进。管崇派部陆(?)渡江夜袭赵六儿,破其两营,缴获大量武器和物资。义军初战  相似文献   

7.
《语文函授》今年第四期刊载了谢怡远同志对辛弃疾词“可怜白发生”一句的理解,现提出个人的看法与之商榷。从辛弃疾的宦海生涯来看,一方面他有组织义军抗金,“擒叛南归”和组织“飞虎军”抗敌的壮举;另—方面,辛弃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他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的计划,但不被采纳,他曾被劾落职,长期弃置不用。因此,在辛弃疾的一生中,既有“抗金  相似文献   

8.
赤眉起义图     
公元18年琅琊人樊崇起义,起义军因为在眉毛上涂有红色,所以称为赤眉军。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对农民军施行镇压。起义军号令严明,王莽军纪律极坏,当时就流行着这样的民谣:“宁逢赤眉,莫逢太师;太师尚  相似文献   

9.
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王莽政权与泰山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末期流行的“五德终始”说,视泰山为“易姓受命”之地。王莽利用这一社会思潮,成功取代了汉室政权,创建新朝。而封禅之说亦因之成为新莽王朝的廷议热点。新室君臣刻制封禅告天玉牒,准备筑坛岱巅告祀天地,但封坛难筑,新室不昌,新末社会大动荡的暴发,使泰山成为赤眉军的根据地,王莽政权也随即覆亡,其所拟议的封禅之举最终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10.
略谈晁盖     
<正> 《水浒传》中,在宋江之前,梁山义军的领袖是晁盖。作品从第十四回“晁天王认义东溪村”开始,到第六十回“晁天王曾头市中箭”结束,前后四十七回书中,或断或续,或直接或间接地描写晁盖,表现出他是一位“敢于大弄”、富于反抗精神、与统治阶级誓不两立、坚持斗争到底的卓越人物,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因此,当我们一提到《水浒传》和梁山义军,除了宋江、吴用、李逵、鲁达、武松、林冲等传奇式的人物之外,  相似文献   

11.
绿林赤眉起义形势 填图内容 1.填出绿林和赤眉起义的根据地(绿林山、莒县)。 2.填出起义军两次大战的地点(昆阳、成昌) 3.填出南阳、洛阳、长安。  相似文献   

12.
新莽末年,刘演刘秀兄弟怀着“复高祖之业”的雄心,纠集宗族宾客参加农民起义军。刘演遇害后,刘秀奉命到河北召集义军,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消灭了王朗,镇压了铜马、高湖义军,扩充势力,并在高(今河北柏乡)称帝。当时天下尚有渔阳彭宠、秦郡秦丰、梁地刘永、齐地张步、庐江李宪、天水隗嚣、河西窦融、巴蜀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光武帝及其部将经过十五年的征战,翦除割据,完成统一大业。面对东汉初年人口锐减、社会凋敝的局面,光武帝采取发展经济的措  相似文献   

13.
公元25年六月,为推翻倒行逆施的新莽王朝作出卓著贡献的绿林军和赤眉军正忙于火并,被“更始”政权派往黄河以北招集农民起义军的刘秀已经站稳了脚跟,便在鄗称帝,改元建武,建立了东汉政权。接着,他攻取了洛阳,并在那里建都;镇压了赤眉军之后,便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后又用十多年的时间,先后削平了渔阳的彭宠、南郡的秦丰、梁的刘永、齐的张步、卢江的李宪、河西的卢芳等封建割据势力,  相似文献   

14.
张议潮出走与张淮深之死———张氏归义军内部矛盾新探杨秀清大顺元年(890年)张淮深全家暴卒,死得不明不白。虽然学术界公认张淮深死于归义军内部的政治斗争,但究竟死于何人之手,由于无明确的史料记载,学者们的意见也大相径庭。解放前,向达先生曾经指出淮深全家...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的: 讲述东汉初期的经济陕复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学生了解: 1.汉光武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从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2.东汉豪强地主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成为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田庄是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豪强地主的田庄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徒附”的基础上的。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难点: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西汉人口、恳田数统计表》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①绿林、赤眉起义的结果怎样?②东汉建立在哪一年?是谁建立的?定都在哪里? (学生答后,教师概括,导入新课)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以疾风暴雨之势推翻了王莽的黑暗统治,但是这次起义的胜利果实却被地主阶级夺去了。公元  相似文献   

16.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汉室政权,改“新”朝,他随后的改革制度并不成功,不久爆发了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汉朝皇室后裔刘秀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他通过征战四方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统治。  相似文献   

17.
也谈张淮深之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末沙州归义军主政人张淮深之死一案,向为学人所瞩目。学者们见仁见智,聚讼纷纭,至今仍莫衷一是。近来敦煌研究院李永宁先生发表《竖牛作孽,君主见欺——谈张淮深之死及唐末归义军执权者之更迭》一文,牢牢抓住《张淮深墓志铭》中“竖牛作孽,君主见欺”一语,追根溯源,掌握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笔者受启迪,继续探讨,以期向史实靠近。  相似文献   

18.
张玮 《科技文萃》2001,(10):175
要了解核医学技术是如何实现医学研究和疾病诊断这一问题,必须从“示踪”开始.所谓示踪,是一个既古老又富于生命力的概念.古代人用马铃或驼铃的清悠铃声指示马群或驼队的方向,甚至用“黄巾”和“赤眉”识别混战中的敌我.近代人们又用飞驰炮弹的烟火显示弹道,以某些物质的颜色观察其在静态或动态流体中的分布.这些例子中都潜含着示踪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如何看待《水浒传》中的招安描写,是《水浒传》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历来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二十年代,鲁迅先生虽曾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过:“其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起来反抗政府,“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便有招安之说。但那只是指出了《水浒传》中招安情节的来源及其历史背景,并未说明招安描写本身的全部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持《水浒传》歌颂农民起义说的同志,觉得“作者显然热爱义军,却安排这样一个宋江为领袖,从而又给义军寻求这样一条投降的死路。究竟为什么?真教人难解”(吴祖湘:《谈(水浒)》)。持《水浒传》宣扬投降说的人,紧紧抓住书中的招安描写立论,  相似文献   

20.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东学党起义,起义的目的是“内斩贪虐之官吏,外逐横暴之强敌”,“拯百姓于涂炭,莫国家于磐石”。①起义军的锋芒既指向本国的封建统治者也指向包括日本侵略者在内的所有洋人。因此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东学党人的排拒。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东学党反洋教的原因,亦可从某一个方面来考察基督教对朝鲜社会的影响。一 在东学党留下的原始文献中,“洋倭”或“倭洋”均特指日本侵略者。如东学党檄文中提出“三、驱逐洋倭,澄清圣道。”②又东学党曾向全罗道监司建议,“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