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乡小院     
东西方教育的最大的不同是东方教育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师道尊严”,“西方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本位,上课完全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为主,也即建构主义。它强调学习不是接受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灌输的对象,而是建构知识的主体:知识是学生学会的,想清楚的,不是讲清楚的。那么,教师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2.
施汉兰 《云南教育》2003,(13):17-18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加拿大教育工作者,百思不得其解地问中国一位老师,为什么中国的老师能让那么多的学生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听他上课,中国老师是不是有什么“魔法”?那位老师回答说,“魔法”没有,但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接受“我是小宝宝,上课小手摆摆好,小脚拼拼拢,说话先举手,才是好宝宝”的训练。由此,我想到了语文课必须让学生享有心灵自由。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发展。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有主体精神的焕发、思想的解放、创造精神的飞动,都享有“心灵自由”的空间,显示充…  相似文献   

3.
毫无疑问,民主教育当然不能仅仅由语文来承担.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但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语  相似文献   

4.
马兆敬 《山东教育》2003,(10):34-34
一、鼓励“争论”几次在电视上看到学生“辩论会”的报道,在看的过程中,我常禁不住为那些辩论者敏捷而严谨的思维、流利而精确的言辞和那落落大方的风度而鼓掌。因此,我常常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在课堂上适当地引导争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一次,我在教《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结尾时问:“班长马宝玉在临牺牲前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他为什么只说这一句话?”一个学生说:“班长心中有千言万语,但时间来不及了。敌人已经爬上来了。”另一个学生不同意,争论道:“并不是因为时间来不及了,是因为他心中…  相似文献   

5.
谢佳 《宁夏教育》2005,(9):51-51
现代课堂教学呼唤教师的反思,反思性教学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教学行为,逐步走向完美,还可以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趋于成熟。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地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总会有些成败得失的感触,如果能及时地记下经验和教训,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7.
中小学生处于集中学习阶段。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身心健康、分析能力等都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要使他们在多元智力体系和各种能力体系的形成发展中凸现出生命的潜力,就必须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  相似文献   

8.
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中小学教师也提出了如下要求:“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还记得去年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安排我教两个班的语文课,一个班学生基础很好,一个班学习基础不是很好。到基础好的班上课,效果就是好.  相似文献   

10.
张锋 《湖北教育》2003,(7):20-20
读了刘沛生先生的《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载《湖北教育》2003.1)一文,有些话不吐不快。首先,该文试图通过“做人”的涵义剥离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路向有可取之处,但其结论——“不同的回答”——所指何物,让人不甚了了。仅凭“做社会主义的人”,推定的我国母  相似文献   

11.
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人类“文化原野”,让学生在其中广采博收,尽情吸取各种文化滋养,移情化性,培本丰源,保证其个性和创造性的成长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呢?一、培养阅读的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阅读个性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我们不能强求学生都去喜欢所谓的高雅文学;而且,作为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他们能够走近文学,大多数都是为了追求情节的刺激,带有浓重的感性色彩,真正以审美的眼光去读文学的又有几个呢?要让学生切实地走向文本,关键是要让他们发现阅读的妙处,产生阅读…  相似文献   

12.
问题探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程序性探究与随机性探究。程序性探究即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既定问题进行探究。这种方法讲究师生共同参与,形式活泼、行之有效,深得师生青睐。但是既定问题大多出自教师,有时难免偏离学生实际,学生一时没有兴趣探究,最后落得个教师自导自演、自问自答。要避免这种尴尬,必须重视对随机性问题的探究。所谓随机性问题,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兴提出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择其要者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这就是随机性探究。  相似文献   

13.
徐义 《河南教育》2005,(7):26-26
新课标强调,教学改革首先要更新教学思想,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教学思想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没有教学思想的更新,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推行。因此,我认为,首先应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深入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精神,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新课标,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我认为首先要树立以下两种教育理念。一、树立新的课程观新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材只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教师、学生,甚至我们身处的环境(不管是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是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还是新课…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由教育部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正式公布 ,究其实质而言 ,是标志着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语文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即将终结和语文新课程的诞生。这无疑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该课程标准既秉承了20年代叶圣陶先生等拟就的《国语课程纲要》中民主和开放的精神 ,更闪烁着新纪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亮丽色彩。语文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 :变语文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指令性课程范式 ,将语文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 ,统一目标、统一…  相似文献   

15.
对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认识早在先秦时期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中就有记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然对"教学相长"的理解存有分歧,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反思"的关注却是毋庸置疑的。秦汉以来,几乎每一个时代的教育家也都非常重视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王夫之认为,学生所做的事情是"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把学习过程视为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渐更新,教学形式正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慢慢凸现,课堂气氛变得日益活跃,教学民主正逐步得到落实。但也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述诸下文,以引起广大教师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世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是靠人走出来的,经验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教无定法,要因人、因地而异,只有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才能使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9.
20.
当人类第一次用一块石头去打制另外一块石头时,这就标志着人把自己同一般的动物区别开来了。这个创新当然是原始的,但它昭示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