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冬季,日本东京《世界》月刊编辑部,主编冈本厚指着杂志说:“我们是一家观点、编辑方针都非常中立的杂志,但现在其他左翼杂志要么停刊,要么扭转了方向以后,我们好像成了一家左派杂志。”  相似文献   

2.
日本人有钱,抽税亦高,在5月公布的上年度纳税龙虎榜上,高居首位的“纳税大王”,竟是一位老太婆,名叫辰马久仁,要纳到41亿3145万日元,实在十分厉害。辰马久仁虽是辰马本家清酒制造厂的董事,但实际是个家庭妇女。不过,她的夫婿“辰马本家清酒”  相似文献   

3.
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素来被我们尊为“保守自由主义大师”,他把资本主义启蒙时代叫做“诡辩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师”的时代。今天,资本主义在全球蔓延,向一切人灌输关于“贪婪有理”和“开明自私”的启蒙知识。所以,伯克的这一称呼依然贴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蔓延和它在非西方世界的野蛮化趋势,当然会激发对它自身的批判。同时,公众舆论当然也可以继续用伯克的语言来批判那些丧失了批判精神的经济学家。经济史家告诉我们,19世纪末叶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走向规范和法治的关键时期。1892年12月,《政治经济杂志》  相似文献   

4.
操办杂志的人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一本杂志要生存,最好的状况是善于经营,自负盈亏,否则必须要得到经济上的外来支持。目前国内杂志的资金来源,无非有几种模式:要么政府扶持,要么企业赞助,要么外来公司协办。宽泛地说,能够列入国内文化杂志类的,可以说有上百种。既有非常学院派的如《中国文化》、《方法》,又有非常大众化的如《文化与生活》等。在此,我只能将探讨的范围规定在以下的12本既非纯学术,又非大路货的“雅文化”杂志中。在我看来,这12种杂志可以说代表了目前文化类杂志面临市场经济时,所作出的几种应对姿态。基于这种思路,我们来观察这12种杂志,看看它们的应  相似文献   

5.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6.
企业报道,跟着“人”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前哨》2006,(6):80-80
许春初在2006年第6期《中国记》发表《企业报道,跟着“人”走》的章说,企业报道若分寸拿捏得不好,要么工作性太强很枯燥,要么广告味太浓不受看。要把企业报道搞得有声有色,关键是跟着“人”走。这里说的“人”,并不光是指具体的人,还包括人精神的“人”,即真正做到见“人”,把人写透,把人的精神写深。  相似文献   

7.
相传古代斯巴达人非常珍视盾牌。如果有谁在战斗中失去了盾牌,那会被看成莫大的耻辱。所以,一个战士无论生还是战死,始终要与盾牌在一起。当时,有一位母亲送自己出征的儿子的临别赠言是:“你要么带着盾牌回来,要么躺在盾牌上被抬回来。”这表达了斯巴达人要与盾牌共存亡的英雄气概,所以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传颂。“要么带着盾牌回来,要么躺在盾牌上被抬回来”,从逻辑上说,就  相似文献   

8.
酒情与酒具     
李白的《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于美酒的痴情。大家都知道,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与酒相伴,他的诗与酒共存。郭沫若说:“读李白的诗,便人感觉着:当他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当他没有醉的时候,是他最糊涂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张公饬斩秋瑾全案》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杭州秋瑾研究会会员、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沈炳尧在搜集秋瑾史料的工作中 ,于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发现了一本题为《张公饬斩秋瑾全案》的报纸剪贴簿。剪贴者自署“宦浙留心散吏。”〔 1〕这批剪报贴在一本木刻版印刷的旧线装书上。随手粘贴 ,不着一字 ,不注月日 ,也不注明剪自何报 ;不加组织 ,杂乱无章。从剪贴者的署名来看 ,似可揣知是一个官场中人 ,既称“宦浙”,当非浙籍人士 ;又称“散吏”,似属一般胥吏文案。但从“留心”二字来看 ,似乎他是一个对当年轰动社会的秋瑾遇害案十分关注的有心人。再从他所剪贴的资料来看 ,很多是社会…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世界》2006,(5):49-49
近日.英国多西特耶出产的一种据说“会把脑袋辣掉”的红辣椒.被美国香辛料贸易协会认定为“世界上最辣的红辣椒”。多西特郡出产的这种名为“纳加”的红辣椒实在太辣了.种植它的人在拨辣椒皮进行播种时不得不带上手套.且身体必须处在上风位置.眼睛才不至于被刺痛。  相似文献   

11.
选项,再立项 有些经销商被行业同仁戏称为“半杆子”,他们中许多人要么是曾经让“伪”产品狠狠斩上一刀,至今还残留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隐痛:要么是因立场不坚定、目光不长远.而成为市面上畅销产品的“奠基者”.让后来者把握机遇.广纳丰利。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这一类经销商在做产品选项和立项时通常犯下四个致命错误:选项随意、立项主观、先热后冷、思路不明。  相似文献   

12.
恰如文学史的建构一样,小说史的建构必须以一种小说史观为基础。而小说史观又是以小说观念为精神内核的。我国传统的文学史要么根本就没有文学史观,要么就把文学视为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的直接形象符号。这样,文学的自律性便被机械的他律论所阉割,文学史也便失去了本体意味。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在文学史的建构中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胡尹强的《小说艺术:品性和历史》一书则树立了一种科学的小说史观,这使本书走出了历在文学史操作无可规避的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本书首先对中外古今的小说定义作了深刻的得失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小说重新作了定义:“小说是作家虚构的人和人的生活的描述”,作家对人和人的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理解是小说的灵魂和生命。不难看出,本书既强调了小说艺术发展的外部动力;人和人的生活,又抓住了小说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小说是描述艺术。同时,它还找到了这两者实现交流的中介:作家虚构即对作家审美心理结构的强调。流转于其中的便是作家对人和人的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理解。本书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建构小说史的,这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相对于政治、经济等,“人和人的生活”作为对小说艺术发展的外部动力的概括无疑更全面也更具本质意味,而且与小说内部空间有着更深层的契合性。同  相似文献   

13.
一部写了50年的长篇小说董保存报刊评论说,当今文坛上,恐怕还没有几部写了50年才出版的长篇小说,恐怕也没有哪部小说没有出版就受到两次批判。更没有上将军衔的人写小说,并且一举获得中国文坛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因此,萧克将军和他的小说《浴血罗霄》创...  相似文献   

14.
葛美荣 《档案时空》2014,(11):33-36
一、先说伊滕博文 伊藤博文是日本政界的重臣元老,也是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主要决策人物。他曾四任日本首相,三任枢密院议长。他早年曾留学英国,英国的先进社会制度对他的影响很大。回国后,他积极主张把欧美各国的社会模式引入日本,使日本进入“开明诸国之行列”。不久,他被任命为内务卿。  相似文献   

15.
接纳痛苦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只猴子跟随主人多年,整天被耍来耍去,便生出想当人的念头。一日,照例被耍了一通,向众人要过小钱后,猴子便向主人提出喝口酒的要求。喝罢酒,仗着酒劲儿,猴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猴子道:“我跟你这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吧?”主人说:“那当然,可以说是劳苦功高。”猴子道:“那我就斗胆提一个要求,我不想当猴子.我想做人。”主人踌躇了一会儿,终于说道:“那好吧,你这么多年也的确不易。不过,做人就得拔毛,拔毛是要承受痛苦的。拔一根,忍受一番痛苦,人性就提升了一分。你得拔掉全身的毛,怎么样?”猴子爽快地回答:“没问题。要做人嘛。哪能怕承受做人过程中的痛苦?”于是主人拿出一把小镊子给猴子拔毛,刚拔了一根,猴子便疼得嗷嗷叫。主人叹口气说:“你一毛都不肯拔。如何能做人?”猴子羞愧满面地说:“没想到做人真不易呀,我还是不要做人了吧!”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7.
大凡和他打过交道的报道员都说他像个“书生”,话语不多,温文尔雅,好一副“书生”模样。其实他就是个“书生”。从入伍后当文书,到现在当政委,和文字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还在《半月谈》上高谈阔论过一番哩。大凡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有“招数”,要不然,他上任后能把过去年年都跟在人家后头的报道工作摆弄得连续三年被省军区、军分区评为先进单位?所以您可别小看了这“一介书生”。他能把每个报道员的劲头都鼓得足足的,每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生怕哪条好线索从身边滑过去跑了,那多对不起咱“书生”政委呀。“书生”自有“书生”的脾气。…  相似文献   

18.
邵建在《文学世界》1997年第4期撰文指出,鲁迅批判最深刻的一面,在于他的“自我批判”。鲁迅从来不把自己放在第三者这个超然的位置上,他在对传统对历史对文化做深入的批判时乃是把自己摆了进去,这种批判真正是把锋利的匕首,“深刻”到了自己的心脏上。惟如此,本世纪以来,鲁迅的批判令人无法望其项背。面对鲁迅,我们今天的“文化批判”缺少什么,恐怕至少缺乏鲁迅那种严于自剖的精神。“自我”如果放逐为批判的盲区或死角,那么无论调门多高,它都不会走  相似文献   

19.
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这部小说从家庭、官场、洋场、商界各个角度对晚清社会的腐败给予了彻底的批判。基于这种认识,吴趼人提出了“恢复旧道德”的救国方案。“道德”关怀是这部小说的切入点和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20.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