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览     
马克思论报刊与人民译文新论有几段马克思论报刊与人民关系的话,经常一被引用,但现有中译文有几处明显的不准确,影一响到对马克思新闻观点的理解。一、「出版物是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一它的公开表露。」(《马恩全集》)第一卷五十页)其中「英勇喉舌」可译为「毫无顾忌的表达方一  相似文献   

2.
博览     
马克思恩格斯论公开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公开性的内容可分为三方面: 一、公开报道政治活动。马克思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公开报道政治活动的问题。他指出官僚机构的反公开性:“官僚机构的普遍精神是秘密,是奥秘.”“因此,公开的国家精神及国家的意图,对官僚机构说来就等于出卖它的秘密。”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通过报刊公开公社的除军事问题外的全部会议记录。对这一决定,马克思十分高兴,他详细地记载下有关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耳目”与“喉舌”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是对无产阶级党报作用、功能的传统概括。当第一张马克思主义报纸——《新莱茵报》在1848年欧洲民主革命高潮中诞生时,马克思就提出:报刊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千呼万应的喉舌”。即对反动统治的罪恶进行“孜孜不倦”的揭露,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奋起;对革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愿望、呼声作热情的表达,鼓舞他们英勇地投入斗争。  相似文献   

4.
广播电视的性质问题在新闻界一直存在争论。基本上是两种观点:有的同志维护党性原则,坚持报刊、广播、电视是党的喉舌的提法;有的同志维护人民性的原则,坚持报刊、广播、电视是人民的喉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实际上都走了极端,都不能反  相似文献   

5.
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报刊只是而且只应该是‘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公开的表达者。诚然这种表达往往是充满激情的、夸大的和失当的,因此,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报刊总是常变常新,永远也不会老成持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马克思这句话含有两个意思,即新闻需要表达感情,但感情的表达并非易事。正因为此,深入研究新闻的情感问题有一定的意义。情感是什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高级而复杂的主观体验,如道德感、美感等,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新闻作品中的情感,无疑是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6.
去年,在我国舆论界、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公开争论的时间,从这年的4月到9月达半年之久。这场争论该怎样概括?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争论。我觉得这一概括不妥。因为被批评的报刊并没有提出“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这样的主张;批评者硬说有的报刊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虚设论敌。有的同志把它概括为“改革中要不要对每个问题都问姓  相似文献   

7.
媒体是社会公器,是公众获取知情权并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和平台。马克思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  相似文献   

8.
由"喉舌论"引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喉舌论"的由来和发展 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在这之后,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终于,胡耀帮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我们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马克思必须承认报刊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不能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应当从规律出发说明偏离,而不是相反,从偏离出发说明规律。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马克思我们的政治意识越发展,舆论便越自由和越响亮。——恩格斯  相似文献   

10.
博览     
马克思恩格斯论公开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公开性的内容可分为三方面:一、公开报道政治活动。马克思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公开报道政治活动的问题。他指出官僚机构的反公开性:「官僚机构的普遍精神是秘密,是奥秘.」「因此,公开的国家精神及国家的意图,对官僚机构说来就等于出卖它的秘密。」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通过报刊公开公社的除军事问题外的全部会议记录。对这一决定,马克思十分高兴,他详细地记载下有关这方面的消息报道,并称赞说:「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它把自己的一切缺点都告诉民众.」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职能之一。马克思早就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当今在全国着力开展和谐社会建设中,舆论监督已成为媒体代表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媒介为公共利益揭露、批评权力组织和公众人物,被视为一种媒介职责。马克思谈到: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在我国,舆论监督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报告中谈到:要通过各种现  相似文献   

13.
(一) 我们讨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时,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党性?什么是人民性? 关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人民性,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马克思曾经指出: “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相似文献   

14.
郑磊  窦克林 《青年记者》2009,(22):87-88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42年底,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明确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记者,其新闻报道中充满了浓厚的“民本”思想,主张“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强调新闻报道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传递人民的声音和表达人民的感情,要真正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定义新闻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他就是范长江,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15.
报刊文章中,不时有人引用“风格就是人”这句话。有的引用者说,这是马克思讲的。据查,这句话见于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但是,这句话有个引号。细心人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是马克思的话,怎么会加引号呢?其实,它不是马克思自己的话,而是马克思引用布丰(或译为毕丰、布封)的话。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讲到人的意识和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时指出:“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马恩全集》第4卷,第223页)在他和马克思看来,报刊是人的眼和耳通过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报刊是关于对象的反映,是人们表现现实世界的精神世界。马克思说,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  相似文献   

17.
本期发表的郑保卫同志的文章《论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与党报思想》,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早期的人民报刊思想与他后来的党报思想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还谈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我们认为,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寻求真理是没有止境的。对这个问题还可深入地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18.
计科宪 《今传媒》2012,(12):153-154
新闻评论作为"报刊的‘眼睛’"和"报刊自己的‘喉舌’",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新闻评论者"思想的力量",具体包括思维力、选择力和判断力。新闻评论者通过自己的选择、阐释、判断,增加了新闻事实的认知价值,提供了一种有附加值的新判断。  相似文献   

19.
刘建明 《新闻大学》2001,1(3):11-13
中国共产党在80年历程中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只要相信人民、忠于人民和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党报最重要的办报思想也是,只有忠于人民、“真诚地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才能成为党与人民的喉舌。马克思把报刊是否属于人民,  相似文献   

20.
ISBN是国际标准15号,ISSN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国家标准《普通图书录规则》(GB3792、2-85)“标准书号及有关记载项”明确规定;“国际标准书号或我国附加书号经查证属于错误时,以正确号码录,并在其后注明‘更正’字样,置于‘()’之内。”国家标准《连续出版物录规则》(GB3792、3-85)“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与获得方式项”也明确规定:“若确知ISSN印错,可录正确的ISSN,在其后注明‘改正’,并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