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C 《大观周刊》2006,(46):109-109
2003年铁马滇藏行.2004年新疆丝路行,2005年东南亚四国行,下一站周游世界。这是金永刚的“旅历”表,不过他的行程不是坐飞机,火车完成的,也不是开车完成的,而是骑自行车完成的。这个铁汉子用超凡的体力和毅力完成着他“千里走单骑”的梦想。[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广播新歌十年唱辉煌第10届全国广播新歌征集作品评选9月20日在北京圆满结束。以“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振奋民族精神”为主旨的广播新歌评奖,从1987年起每年面向士国电台征集一次,至今已持续十届。近两年,由于广播文艺政府奖从中选拨获奖作品,“五个一”...  相似文献   

3.
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联合采访行,对内依托人民日报全媒体指挥调度中心机制、对外依靠“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以协同组织“破圈”、以策划生产“出圈”、以矩阵传播“扩圈”,内外宣报道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亮点纷呈,有力做好全媒体传播,有效做强国际传播,为讲好丝路故事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为了沟通中国西部与世界的联系,将大西北的文化,经济共同推向世界市场,去年8月到10月,中宣部牵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丝绸之路2100年庆祝活动”。从吐鲁番盆地到郁郁葱岭,从河西走廊到八百里秦川,无不载歌载舞,欢庆这一盛大的历史性庆典。西安,作为古丝路的发祥地和有5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城,除了举办“长安民风民俗展”、“丝路读书会”、“丝路长虹歌舞”、“古丝路国际学术讨论会”等20多项活动外,还拿出了最隆重、古老,最  相似文献   

5.
白文硕 《现代传播》2024,(1):121-128
作为“最古老的亲善大使”,丝路审美物质资源深厚、形态多样,熔铸而成的物质审美文化并存互渗、交互融合。在众多丝路物质中,“胡”物作为域外文化符号,携带并凝聚丝路物质审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民心相通的根基建构过程中,曾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媒介枢纽作用,这些经过“丝路旅行”的“胡”物从味觉共同体和嗅觉共同体、视觉共同体三个方面印证了丝路审美共同体生成的可能性,并将丝路沿线人民的“歧感”与“共通感”相互融通,推动并完善“不同”而“和”的丝路审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陈柯 《青年记者》2016,(29):12-13
两千年前,张骞出使西域,连接亚欧大陆,促进文化交融;两千年后,“一带一路”建设,彰显儒汉文化,实现文明融合.丝路历史,源远流长;丝路文化,风情各异;丝路语言,特征各异,丝路文化对外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以中国文化模式促进东西文明融合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7.
乔婕 《出版广角》2019,(22):50-52
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丝路精神的有力传承,使和平发展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新闻媒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信息联通和情感维系上发挥着攻坚作用,地方报社则是“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各省市的重要“传播使者”。陕西日报作为国家一类地方新闻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形象建构、文化推广、经济联通等方面的优势,在展现丝路新形象、传播丝路新理念、探索丝路新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2014年12月,全国新闻出版企业迎来走出去发展新机遇.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组织实施的“丝路书香工程”正式获得中宣部批准立项,将重点在翻译资助、丝路国家图书互译、汉语教材推广、境外参展、出版物数据库推广五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鼓励.这是新闻出版业进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唯一的重大项目工程,对于出版业开展与丝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资讯     
《出版广角》2015,(5):126-128
丝路书香是新闻出版业唯一进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项目,工程规划设计到2020年。2014年的重点项目包括5大类8项,分别是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丝路国家图书互译项目、汉语教材推广项目、境外参展项目、出版物数据库推广项目。  相似文献   

10.
吉平  刘昭 《传媒》2019,(2):67-69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使得新丝路题材纪录片跳出了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范畴,更多的关注当下丝路上正在发生的文化交流与人文往来。《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一带一路》等纪录片,在宏观层面弘扬协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微观层面上则展现了丝路沿线人民勤劳、勇敢、拼搏的人性之美,承担了解读“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丝路精神的时代使命。跟以往丝路题材纪录片相比,新丝路题材纪录片具有一种新的美学意蕴构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唯一的新闻出版工程, “丝路书香工程”给图书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极大挑战,分析了挑战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性提出了多个措施,对“丝路书香工程”实践中科技图书策划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经历了版权“大战”、冠名商更换、改名风波后,浙江卫视的《中国新歌声》(以下简称《新歌声》)高举着“全新原创”的大旗高调逆袭,在已播出的八期节目中保持了1.69-2.24左右的全国网收视成绩,几乎扫下了所有的双网第一.①但另一方面,《新歌声》因与《中国好声音》(以下简称《好声音》)的诸多相似而招致不少非议.《新歌声》的节目模式是“全新原创”还是“换汤不换药”?是合法借鉴还是盗版“克隆”?如何界定相似节目之间是否构成知识产权的侵权?本文从国内法律和国际法律两方面进行解析,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阳春三月,首都一些工地、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有关人员纷纷来到朝阳区文化馆,索取一首新歌的光盘,这首新歌不是什么明星的最新力作,而是由一群“泥腿子”自己走进录音棚录制的《民工兄弟三大纪律三个注意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博物馆》2009,(3):111-111
2008年12月5日,宁波博物馆“东方神舟——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正式开放。该展主要以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以上林湖为代表的越窑青瓷文化,以五山十刹天童禅寺、阿育王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及浙东学术文化、宁波帮、水下考古等研究为学术支撑,以宁波区域文化发展为基础,以“海上丝路”为主线,展示宁波自河姆渡文化肇始的7000年文明史和“海上丝路”的发展繁荣史。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连续举办,敦煌文化及元素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使敦煌文博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一脉,为丝路文化、丝路精神的传递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及传播载体。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丝路文艺也随之发展并壮大,为文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以敦煌文博会为例,对历届敦煌文博会中的文艺剧目及演出进行梳理,分析这些文化内容的创新所在及传播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故事化”“场景化”“时代化”等特征;同时,在技术、艺术及文化的加持下,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叙事中凸显历史厚度,在艺术呈现中“穿”古“越”今,在技艺融合中彰显文化魅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照,使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更为鲜活生动,由此引领丝绸之路文化情怀。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让敦煌文化遗产“活”起来,并以技艺融合赋能丝路文化,为打造持续、创新、有影响的丝路文化构建新的文化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6.
雷晓雯 《传媒》2022,(23):62-64
<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赋予了新的使命,带来了新的发展与传播机遇。人物纪实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是一部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芒果TV投资、拍摄、制作和播出的关于丝路文化的优秀纪录片作品。这部作品共有10集,在“一带一路”的宏阔时代背景下,它将目光转向连接东西方历史和当代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并进一步聚焦丝路考古背后一个个普通的坚守者和奋斗者,  相似文献   

17.
张骞“凿空”西域后,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中国的丝绸和蚕丝技术、铁器及铸铁技术、造纸术等都沿丝路西传.同时,欧亚各国的土特产、宗教艺术等沿丝路东来.唐中期以后,丝路虽逐渐衰败,但它仍然是中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真正推动区域间互动发展的贸易网格,既牵涉历史性共同体叙事,也体现在地化过滤机制。沿线国家对我国“一带一路”的意义建构有怎样的理解和在地化处理?对这一问题的回应需回溯至“丝绸之路”概念。以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维模型为研究框架,对伊朗官方媒体伊通社自有英文报道以来的丝路话语文本加以分析,勾勒伊朗丝路观的研究及话语流变并寻求流变背后的当代社会意义解释。以往伊朗丝路观更多从民族身份建构出发,在纵向差异性时间轴线上形成以民族为单位的自我历史叙事。在我国“一带一路”带来的合作机遇的推促下,伊朗官媒从“丝路话语”转向“一带一路话语”,并逐渐走向以区域和地缘为书写单位的叙事格局中,将以往民族史式的时间线带入到更具统整意义的区域空间框架中。  相似文献   

19.
2017年12月28日上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浙江省文化厅主办.东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丝路华章——陆光正从艺60年东阳木雕大展”开幕。  相似文献   

20.
李晓君  张凡 《新闻战线》2023,(23):32-34
“一带一路”是连通中外之路,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之路。甘肃主流媒体围绕省委和省政府中心工作,运用媒体融合成果,以发展视角体现开放格局、以文化视角讲述丝路故事、以人文视角打开国际视野,努力营造共建“一带一路”良好舆论氛围,用心讲好甘肃故事、丝路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