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朱敦儒是一位具看开创之功的隐逸词人,他的隐逸词是南北宋之交时代背景下一位有理想、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写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在隐逸词大量风行的南渡时期,叶梦得的词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内容上表现出隐逸的特点,并在风格中透露出旷达的词风。  相似文献   

3.
南宋遗民词人,是宋词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本文从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对其中隐逸词的特点进行考察,结合宋亡后士夫心理与境遇的分析,探求宋遗民词人的心奥,试图为宋末元初遗民群体中隐逸词的特点找到社会文化学依据。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眼光,详析宋遗民隐逸词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由于北宋统治者为北宋文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基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互补为北宋文人指出了兼济与独善的最佳处理方式,使得北宋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偃蹇、人生失意之时能通过自我调适,达到超脱与融通的境界,体现在隐逸词作中即为悠然自得、看淡功名、随缘自适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思想界的"儒、道、佛"融会,特别是"玄学"思想的影响是六朝隐逸诗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动荡现实中,文人士子仕进无门,受道家"退避无为"的隐逸思想感染,逃避社会现实,隐遁山林,隐逸诗风行。隐逸有三种类型:"身隐"、"朝隐"(仕隐)、"心隐",这三类隐逸的境界和精神旨向各有不同。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6.
浅论中国隐逸文化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而又牵涉颇广。本文不专论隐士其人,而把隐逸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将社会的宏观和士大夫心理的微观相结合,找出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隐逸文化的形成有着社会的、文化的、审美的、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古代士大夫阶层中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风貌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宋遗民词人隐逸词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宋遗民词人 ,是宋词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 ,本文从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 ,对其中的隐逸词进行考察 ,结合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分析 ,探求宋遗民词人的心奥 ,试图为宋末元初遗民群体中隐逸词的特点找到社会文化学依据。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眼光 ,详析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 ,并联系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具体情况 ,试对宋遗民词进行认真 ,允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宋代隐逸词所表现出的对自然清景的孜孜以求,对现实处境的有意丑化,清迥绝俗的人格形象,澹泊空灵的美学风格,浓厚的理趣色彩和谐俗趋向,构成了其独具的美学情趣。  相似文献   

9.
陈霆是明代词史上著词较多的词家之一,而其隐逸词尤甚.这些隐逸词描写了闲雅的田园隐居生活,表现了他对功名的厌弃,其中一些词还表现了他对神仙的追求及向往.同时,陈霆的隐逸词既有豪放派之激越,又有婉约派的柔媚,形成了他词中别具一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南宋初期,词人的隐逸心态是多变的、复杂的。他们身处乱世,面对半壁破损江山,在愤慨伤心之余,看破功名、寄情山水、追寻苏陶便成为词人们力求超脱,寻求精神避难所的出路。这是一场时代的悲剧,更是中国封建士人在进退两难的困境中上演的又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11.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一位著名词人,从张词对前代隐逸词的发展入手,对张炎词作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探讨张词对宋词的总结与开拓,以求对张词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文人词体制的确立始于中唐,张志和的渔父词是个标志。前此,刘长卿、戴叔伦以贬谪文化、边塞文化人词未引起文人创作的兴趣,至张志和以隐逸文化入词,开始形成一股唱和之风,其所作也突破了与诗同科的特征,从刨作层面上意味着文人词体制的确立。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隐而不仕的原因,性格的宿命是其不想做官的内在原因,起主导作用;而荆楚文化对其思想的影响则是外在的,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14.
受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西晋文人在生活中谄媚权贵、豪奢侈靡,但在诗歌中又表现出高洁的人格和对隐逸的希企。西晋诗歌的隐逸倾向在诗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隐为贵"的审美标准,使得诗歌中对隐逸生活的描写趋向审美化和精美化,并在诗史上初次实现了诗歌中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共存。  相似文献   

15.
唐代中晚期,士人的隐逸形式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士人逐渐放弃了隐于朝的大隐,选择在有能力为天下计时,尽力施展抱负,而当仕途不顺时,委身于闲官职位享受自由闲适生活的中隐。他们巧妙的将入仕和隐逸集于一身,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自如。中隐的出现是当时政治黑暗,士人没有保障,佛道思想影响,以及士人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和为生存考虑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6.
唐代中晚期,士人的隐逸形式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士人逐渐放弃了隐于朝的大隐,选择在有能力为天下计时,尽力施展抱负,而当仕途不顺时,委身于闲官职位享受自由闲适生活的中隐。他们巧妙的将入仕和隐逸集于一身,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自如。中隐的出现是当时政治黑暗,士人没有保障,佛道思想影响,以及士人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和为生存考虑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7.
(续上期)别业并非隐士专有,而隐士则基本都有别业,尽管名称并不相同,有叫别业、别墅、园林、林园、草堂、池馆、山地、山居、幽居、茅堂、茅屋、茅茨、山庄,也有单称墅、园、堂、庄、亭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有建于都市正宅旁侧的,有建干邑郊野外的,有临溪涧川流的,也有掩于深林险峰中的。更重要的是,建筑标准的费用差异极大,有的名日草堂,但富丽豪华,胜过贵族皇家园林,令人咋舌;有的虽名地馆,萧疏简陋,陈旧破败。故不能一概而论。但是,隐者的思维方式、生活情趣、审美理想、人格追求却弥漫于山林上,渗透到别业中,并不…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著名的隐士,他的隐逸思想在当时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中是一个另类,也正因为这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才被后世所赞扬。他的隐逸思想大多体现在其田园诗中。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田园诗的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他的田园诗文风平淡、清新、自然,揭露了当时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世俗社会的不满与无奈,同时体现了他对淳朴的自然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隐逸诗词是隐逸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隐逸诗词所投射出的幽静与平和的意境使不少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从而也引发了译界的持续关注。隐逸诗词意境与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息息相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艺术审美维度的平衡与融合,有助于隐逸诗词译文中意境的再现。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被南朝诗人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对陶渊明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逸思想持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这种"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表现在白居易对待仕途折中于出入进退之间的"中隐"观念,通过比较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思想的异同,从中窥视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