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分类思想探讨、标记符号设置、适用图书语种界定、分类组织成果、期刊分类实践、索书号加工工艺变迁的角度考析了民国历史上清华图书馆创立和使用的书刊分类法及其对图书馆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董琳  蒋耘中 《图书馆》2022,(1):95-102
自1915年到1949年,民国时期清华图书馆创立了中国现代图书馆购书预算制度,制定、执行科学的文献购置管理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逐渐形成了以荐购为主的文献购置制度。该制度在清华的推行是美国现代管理思想与中国本土图书馆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实施理念设计上体现了灵活和商议制,推行方式最终实现了“自上而下”,组织形式采用普遍参与和教授为主相结合,目标上追求入藏高质量专业文献,配套保障方面具有重视书目和访书人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图书分类之历史源远流长,但古代分类不注重对于图书利用的研究。近代以后,外国图书分类法传入我国,主要是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对我国的图书分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在我国的初期传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图法》第四、五版中小学教育类目修订特点的讨论,结合《杜威分类法》第22版与《中图法》第五版类目设置的不同点,指出《中图法》第五版相关类目设置的不恰当之处。根据本人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类图书分类工作的实践,对《中图法》第六版提出一些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5.
戴剑波  侯汉清 《情报学报》2005,24(3):299-303
分类法的互操作性已成为情报检索语言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分类法的互操作一般可通过分类法之间的映射来现实。本文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杜威十进分类法》为例分析了等级体系分类法相互映射的可行性、映射实现模式、自动映射的实现原理;并通过分析两部分类法类目之间的差异,认为类目之间应该存在四种语义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6.
根据民国二十四年《全国图书馆调查录》,全国设立了近2500所图书馆,管理人员达5000余人。这些图书馆所藏图书以中国传统文献、近代新型文献、外国文献以及生活常识小书等为主。其文献分类法主要包括中国近代新型文献分类法、四库分类法、杜威十进法以及混合型分类法,反映出这一时期图书分类法呈现中西杂糅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戴剑波  侯汉清 《情报学报》2006,25(5):594-599
实现文献分类法之间的互操作是信息组织和检索的迫切需要。目前在国内外大多数分类法之间互操作研究项目中,基本上是采用人工判断的方法来建立类目映射关系。笔者认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CLC)和《杜威十进分类法》(DDC)的类目表达的整体概念可以分解成多个概念因素,整体相似可以建立在部分相似的基础上,可通过计算类目概念因素的相似度得到类目整体概念之间的相似度。在CLC与DDC自动映射系统中,类目表达的概念可以分解成类名词、注释词、下位词、上位词,根据相似值最大原则对概念因素进行配对,通过配对概念的加权,实现类目之间相似度的自动计算。根据类目相似值、类目对应概念因素(即对应词)的差额、相等概念因素(即等价词)的类别3个参数制订了详细的类目映射规则。本文还介绍了CLC与DDC自动映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9.
本文考述了民国时期的几个鲜为人知的图书馆学会,评价了它们的历史成就,并建议重视我国当代的图书馆学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1):107-115
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突飞猛进,编制和发布图书馆年度报告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图书馆界的重视。在图书馆法令、规程中,民国政府明确规定了年度报告制度。中华图书馆协会号召各馆编制、印发年度报告,大力推动年度报告制度。图书馆学者也积极宣传编制年度报告的意义和方法。从现存图书馆史料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图书馆年度报告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卢沟桥事变前发展迅速;呈公开化趋势;坚持客观性原则;报告时间相对固定、体例各异。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831篇民国毕业论文,写作年代从1925年至1949年,涉及文、理、法、工和师范等5个学院20个院系,其作者和指导教授不乏知名学者。通过对照校史档案整理论文,以详实的数据揭示了这批论文的年代、学科分布情况,以及外观方面的时代特点。在选题和写作方式上,这批论文呈现出关注国计民生、紧跟学术前沿、强调实证研究、注重外语能力、多见名师批语等特点,与其他特色馆藏形成互补。这批论文以其独特的文献价值逐步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巡回文库是民国时期图书馆为馆外读者提供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大众借阅文献提供了便利,在社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民国时期巡回文库的服务,重点分析其特点,相关业务研究对现代公共图书馆拓宽服务领域、构建便利的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以“保钓、统运”文献作为主题特色资源收藏的机构,在收藏数量与种类上领先的当属两岸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保钓、统运”特色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史料价值高.这批文献主要由印刷型文献、视听型文献以及实物资料等三种类型构成,其中“保钓、统运”刊物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影响最大,呈现出分布地域广,出版持续时间长;内容主题丰富,热点文章相互转载多;刊物文章多用笔名,作者自我保护意识强;刊物制作多集体完成,同期刻印笔迹各不相同;刊物受众华人为主,出版语言多为中文等特点.这批文献正在获得相关领域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图书馆学的近代化过程,始终包含着本土化的探索。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法本土化,是我国图书馆学本土化历程中的重要内容。《杜威十进分类法》是西方知识和学术系统的产物,为使其适应中国特殊的学术系统和图书馆现实,必须加以本土化改造。“补杜法”、“改杜法”及“仿杜法”的实质就是这种本土化的实践和成果,它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的动态发展过程,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图书分类体系,在我国图书分类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我国图书馆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民主建设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成功的关键,我国图书馆工作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通过图书馆的市民化而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从而促进社会民主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转型的核心内容。图书馆的市民化有三条途径: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社会化,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图书馆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以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李小缘、洪有丰等人为代表的图书馆学家努力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其在借鉴西方图书馆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图书馆实际情况,对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本土化探索,培养了一批符合中国图馆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这对我国当今处于低符中的图书馆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在华侨捐款和财政拨款的共同支持下,于1933年10月建成并开馆,成为当时市内最主要的公共图书馆.经过几任馆长和馆员的努力,其办馆理念、馆舍建设、藏书数量和服务项目等均位列领先水平,对当地文献古籍的保存、文化氛围的活跃和图书馆现代化的推动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图书馆RSS服务实践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赵阳  杨慧  林容  姜爱蓉 《图书馆杂志》2006,25(6):52-55,72
RSS技术是图书馆2.0的一项重要应用。本文侧重于介绍清华大学图书馆构建RSS服务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并探索了如何进一步深化RSS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