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凤英 《青海教育》2013,(11):46-46
“闰土”是鲁迅塑造的众多经典形象之一,《故乡》中的闰土经历了由纯真的“少年闰土”到苦涩的“中年闰土”的转变,这种转变彰显了命运的无常、时间的沧桑和人物在乱世中生存的艰辛。鲁迅赋予了“闰土”这一形象诸多意义,闰土的形象转变也昭示着作者对于人世变迁、岁月无情、社会不安等的感慨叹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对闰土形象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把闰土看成是贼,力求引起语文学界对闰土形象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故乡》重点写了“我”和闰土少年时代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中的典范课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5.
一、借助投影删减改换词语,理解闰土的形象特点《少年闰土》一文的第三段是回忆第一天跟闰土见面的情形。作者是这样描写闰土的外貌的,“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报项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闰土的外貌及其形象特点,我首先让学生用直线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然后利用自制的投影片出示上述语句,让学生齐读,接着把“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以及“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些词语“删掉”(即揭起覆盖片),再让学生读读投影片上所余的语句“紫色的脸,头戴一项毡帽”。学生们一读,都笑了,这…  相似文献   

6.
《故乡》的末尾有这样一个情节:“……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教师教学用书》的旁批标明:“杨二嫂造闰土谣,诬陷闰土。”在教学当中,我觉得此处分析欠妥,杨二嫂没有诬陷闰土。   首先,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这一情节不仅是有关杨二嫂的细节,更是有关闰土的,是对两人形象特别是闰土形…  相似文献   

7.
《故乡》中闰土的形象分析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本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分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时,我采用了形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相似文献   

8.
教鲁迅小说《故乡》,为了使学生对闰土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有深刻的感受,我特意安排了如下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步骤是:一、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1.闰土的父亲为什么给闰土起名“闰土”?2.给闰土起名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闰土颈上为什么要套上一个银项圈?  相似文献   

9.
周航 《四川教育》2003,(1):38-38
在学习新课标时,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常常想起小说中两个家喻户晓的鲜明的儿童形象:迅哥儿和少年闰土,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那一句话:“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闰土的海阔天空是“小迅哥儿们”欠缺的,而“小迅哥儿们”的知识也是闰土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于是想到,将“小迅哥儿们”的书本知识与闰土的生活文化结合在一起,不就有了令人感叹的语文文化了。鲁迅先生后来的成就,也无不源于他对文学的不断追求和对人民生活的深刻了解。试想,不走进人民的鲁迅如何写得出说出人民心声的…  相似文献   

10.
“预习提示”的 1、2段 ,告诉了我们《故乡》的主题 ,而《故乡》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多方面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对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进而把握课文主题。1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的对比师生讨论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闰土少年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小手有鲜活故事美好的海边景象  以“兄弟”相称活泼、健康、重友情是个“少年英雄”中年 :脸色灰黄  很深的皱纹眼睛肿红  一顶破毡帽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  以“老爷”相称穷苦、无奈、像木偶人像石像  闰土形象———从…  相似文献   

11.
“对比式”板书设计《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通过对小时候一段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健康、机敏勇敢、知识丰富、天真可爱的旧中国南方农村少年的形象。采用对比手法,通过二人交谈后“我”发出的感叹,流露出作者羡慕闰土的见识。同时表现出作者对封建贵族家庭桎梏的不...  相似文献   

12.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3.
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媒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优化教学过程必须优化媒体设计。教学实践表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组合成优化的媒体系统,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下面仅以《少年闰土》一文为例,谈谈设计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问题。 一、音像同步,感知入境   音乐是激发情感的兴奋剂。在讲课文之前,如果能采用配音阅读的方法,极易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   《少年闰土》一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怎样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对闰土的敬佩…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笔下,描写得最充分的是闰土、双喜、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以及那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故乡》里的少年闰土,有着紫色的园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在这明丽的图景中,闰土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极其简练而传神地勾画出少年英雄的形象,对这位活泼勇敢的少年朋友充满了热爱。“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社戏…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第九册、六年制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它通过“我”对三十年前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爱慕、敬佩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开头便在读者面前出现一个特写镜头:“我”记忆中闰土的形象(第一段),接着按相识(第二、三段)、相谈(第四段)、相别(第五段)情节展开。现对本文的教路作如下的新探: 一、开门见山,直触情节(学第二段): 1.“我”与闰土是怎么认识的?用“因为……所以”说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故乡》的主题时,老师们无一例外地会讲到少年闰土和水生的形象对比。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第十册《少年闰土》一课,是从鲁迅小说《故乡》中节选的。它虽只截取了小说的一部份(“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但情节完整,形象鲜明。课文刻画了农民孩子闰土的生动形象,展现了这个孩子外在和内在的美,赞扬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课文通过回忆往事,写“我”同闰土交往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首段开头就展示了一幅“神异的图画”。这幅图画背景绚丽,气氛欢快。让主人公们出现在这样  相似文献   

19.
在《杨二嫂并没有诬陷闰土》 (见《》 2001年第 1期 )一文中,吴老师认为碗碟是闰土偷拿的。她这样判断的证据主要有两点:一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小说中的闰土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的农民形象,是故乡变化中最显眼的一个。而且外表的变化是其次,实质的变化在心灵。他面对儿时的伙伴,没有了过去的率直和天真,而是采用了隐蔽的手法来达到拿东西的目的,也就是说闰土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有了偷拿碗碟的可能。二是从情节的发展看,闰土偷拿了碗碟这一结果也是合情合理的。小说中有两处细节,一处是闰土自己到厨下炒饭,因此吴老师认为他有偷碗…  相似文献   

20.
韩福林 《科学教育》2007,13(6):90-90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而二嫂这一形象则是另一群破产者———城镇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运和遭遇,从城镇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反映了社会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