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您的孩子心眼儿小吗?动辄生闷气、与小伙伴斤斤计较、爱嫉妒甚至记仇。心眼儿小的宝宝还真叫人犯愁。不过,如果您的宝宝有这些情况,也不必烦恼,看看心理学家的“对症”解析,应对策略自然会应运而生了。爱生闷气强强是个超级“电视迷”,遇到他爱看的节目,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如果父母不让他看,强强马上会把脸一沉,不说话、不理人,气哼哼的,活像一个“大气筒”。心理解析)爱生闷气属于不良个性的表现。人的个性虽与他的气质类型有关,但并非全是与生俱来的,主要还是源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一个人的年龄越大,其个性就越稳固、越难以改变,正所谓“…  相似文献   

2.
强强是我好朋友的儿子,今年5岁,是个很聪明又好强的男孩,他常到我家来玩。一天他对我说:“做男人真没劲,我要做女人。”我惊讶地问:“为什么?”他气呼呼地说:“我和爸爸在家都要听妈妈的话,妈妈是女人,权力最大。”强强的话让我很吃惊,我知道强强的妈妈是个很能干的女人,性格外向,而强强的爸爸性格内向,家中的事多数是听从妻子的意见。可没想到,在儿子的心里竟然产生“要做女人”的念头。我该怎么来劝说强强的父母呢?上海管云答:首先我认为你对强强的话有误解。几乎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强者、优秀者,而这同样也是做父母所希望的。强强以…  相似文献   

3.
守望的天使     
“子欲养而亲不在”,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守望的天使,只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要等到自己成了别人的天使之后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父母一直在守护着我们,可是这时候我们的守护天使已经老了或死了。三毛这篇文章可看作是散文也可以看作是小说,虽说讲述的是父母的故事,但通篇没有一处高歌厚扬的字眼,其感动人之处在于这些文字背后隐藏的亲情,正是因为我们的忽略和不经意,以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所以有一天当我们失去了这种爱的时候才会追悔莫及、痛不欲生。小汤米太小,认为父母的爱是嗦,但当有一天他失去了这些嗦之后或等到他的孩子出生后,他就会明白父母正是自己的天使,而这时候的汤米也变成了自己孩子的天使。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轮回,所以才会永生!  相似文献   

4.
班级管理中的“角色”心理张国光赵红仪“角色”本来是演艺界的术语,但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舞台,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都在充当着某一种角色,而人一旦进入了某个角色,总是设法使自己适应角色的需求,朝着角色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去努力。这种心理倾向对...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家长也望子成龙成凤 ,也会为孩子付出很多。但他们“龙与凤”的标准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即 :尽自己的力做得最好 ,实现自我价值。美国也有“家庭即学校”的教育思潮。美国父母教育孩子 ,把他们看作平等的个体 ,尊重他 ,和他谈心 ,“建议或请”他做事 ,决不会“命令”。打骂是违法行为 ,会受到处罚。在这种环境中 ,智力再差的孩子也会充满实现自我的自信。“自我实现”的成功标准 ,有极广泛的社会基础。只要尽力去做 ,就会受到尊重。企业择人看能力 ;社会上每个人总是选择自己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成功”标准 ,也是美国…  相似文献   

6.
知识雨林     
为什么有的人会有双重人格?产生双重人格的原因非常复杂,目前还是心理医学方面的一个难题。有些时候,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是由于他需要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例如:在父母面前,自己是孩子,所以会依赖、撒娇,而在孩子面前,自己是父母,所以表现出威严、坚定。但许多时候,一个人在不同场合的表现相差巨大,甚至令人惊异。例如,你可能看到一个人在某个聚会中拘谨、羞怯,而在另一个聚会中幽默、健谈。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也许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偏好和少数几个非常熟悉的人聚会,而难以适应人数较多的聚会。因此,在令他感到不适的…  相似文献   

7.
康德非常重视道德存在。他认为人的存在始于道德行为。并把道德看作文化的目的。他也讲:“道德高于知识”,有时似乎有些卫道遗风,他多次讲到他不得不限制知识,以便为道德保留地盘,但他讲的“高”却与儒家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就是他一生最喜欢的格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后来又把它作为自己的墓志铭。这句格言表明,他是把道德律看作  相似文献   

8.
爸爸拉着3岁的强强一边讲故事,一边慢慢往楼上走。刚走到二楼,强强忽然不走了:“爸爸,抱。”“乖乖,自己走,爸爸给你讲故事。”强强身子一扭:“不!抱!…乖乖,自己走。”“不走,要抱!”“自己走!”看着强强要往地上赖,爸爸赶紧拉着他强行往楼上走,终于气喘吁吁地把他拽上了四楼。  相似文献   

9.
案例:师:前面我们熟读了课文,和强强一起感受了爷爷三次不同的笛声,感受了强强对大海的向往和来到海边欣赏大海、聆听爷爷那清脆的笛声时的高兴心情。下面我们把目光聚集到文章中的人物身上。你认为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括号里填什么词?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板书:()的强强(自由发表见解,简要阐明理由。)生:强强是个勇敢的孩子。他面对狂风巨浪,最终还是战胜了恐惧。生:强强是个自信的孩子。他相信自己能行,便答应爷爷一人在家。生:强强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爷爷有任务在身,不能影响爷爷的工作,所以答应爷爷并让爷爷放心,自己一个人能在家。…  相似文献   

10.
刘学柱 《家教指南》2003,(11):60-61
人生充满坎坷,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变故,此时受影响的不仅是心理成熟的家长,还有幼小的孩子。俗话说:“人小不在眼角。”孩子的心理状况往往被我们忽视,其实孩子在家庭变故中产生的心理动荡、创伤,比家长更激烈、严重,而且迟迟难以平静、愈合,以至会改变孩子的性格和命运。所以,当家庭发生变故时,家长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用心抚慰,抹去心灵阴影某君与妻子离异,孩子强强判给了他。才念小学一年级的强强突然没有了妈妈,整天哭闹不休。此君自己正烦着哩,哪里忍受得了这些,气急了就给孩子几个耳光。此后强强不再哭闹了,但情绪十分消沉,性…  相似文献   

1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时下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常常扮演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唱“红脸”,另一个唱“黑脸”,比如,一个说:快去把作业做完,否则小心我揍你!另一个则赶快说:别那么凶吧,他还是个孩子嘛,他懂什么呢,来,乖乖,先把饭吃了再说。这种情况下,唱“黑脸”的管教体罚孩子,想使孩子感到惧怕;唱“红脸”的说情呵护,想使孩子感到温暖可亲,这种一严一宽,一硬一软的做法究竟好不好呢?我认为这种家庭教育法有诸多弊端。  其一,会把孩子培养成“欺软怕硬”的“两面人”。唱“黑脸”的在家时,他就乖乖听话;一…  相似文献   

12.
马志国 《家长》2009,(1):28-29
聪明的父母是不会把职业角色带到家里的,不管父母在职专上扮演什么角色,在走进家门前的一刻,要家在“角色固着”,要学会转换角色,把自己所扮演的职业角色的“外衣”脱下来,挂在门外,决不带进家门半步。  相似文献   

13.
“角色”本来是演艺界的术语,但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舞台,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都在充当着某一种角色,而人一旦进入了某个角色,总是设法使自己适应角色的需求,朝着角色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去努力。这种心理倾向对人的行为习惯有着强大的作用力,久而久之,直接影响到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女强人”的社会心理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生活中一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女性常被称为“女强人”,这种称呼无论褒贬都含有偏见与误解的成份。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偏见与误解是在传统的女性角色向现代女性角色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产生的心理失调,是人们对女性社会角色期待的心理反映。社会宣传、舆论中的带有偏见的女强人形象及女性的性别角色意识,使多数女性不愿接受“女强人”这一称呼。此外,“女强人”作为一种社会评价还会产生一系列的负性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5.
遗传因素先天决定了我们是男性还是女性,即通常所说的性别,但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的性别角色,即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在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特定的社会情形会使一个人的性别角色形象发生变化。现在的男生的确出现了很多女性化的表现,诸如:留长发、洒香水、皮肤白嫩、  相似文献   

16.
身为教师,有很多与学生、与长交流的机会。我们经常听家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意和我们说话了;也常听学生抱自己与父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了。家庭是教育孩子的主阵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经性的沟通,教育又从何谈起呢?此,家长们很焦急。针对这种情我们对年龄在15—17岁之间的名初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导致孩子家长沟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青少年心理上的原因春期的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体上都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已经“大人”了,父母理应把自己当人”看待;而父母总觉得他们还充其量有一…  相似文献   

17.
父母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但父母也是经由"上车"而"下车"的过程即社会化的成年人,成年人在为人父母前必受过长时间的社会性别角色影响或矫正,这不得使人怀疑家庭教育中两性角色带有社会刻板的阴影。本文以社会化的性别角色观念为出发点,试分析中美女性家庭教育的成长环境的成因及影响,着眼于当下我国关于女性的热点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不是以淮的幼年角色出演,这次李弦雨以十分有趣的角色在《致美丽的你》中回归了。剧中,他是个拥有活泼欢快性格的气氛MAKER,但因为以为自己喜欢上了男生而苦恼的“恩杰”对于李弦雨来说也是次不同的体验。“因为在里面的角色,偶尔也会有不好意思的部分,不过我把这些当做是不同的体验,然后很快乐的拍摄着。”  相似文献   

19.
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别角色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于表现男女差异的社会行为模式。对两性角色行为的获得,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从仅具有生物差异的男女婴儿,到承担社会认可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应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父母的直接社会化作用及儿童的自我社会化等多种因素。其中,生物学的两性差异是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前提条件;社会因素在性别角色行为获得中起决定作用;父母的直接社会化作用在性别角色行为获得中起主导作用;儿童的自认和模仿学习是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班里的孩子大部分都很活泼开朗,但也有一些孩子郁郁寡欢。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会是悲观的,悲观心理倾向的形成,更多是受到了后天的影响。有些父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否定性的,譬如:“他是个胆小的孩子,从来不敢举手发言”、“他是个调皮的孩子,根本就坐不住”。如果孩子老是受到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他会觉得自己“很坏”、“很笨”、“很不讨人喜欢”,会觉得“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的身上”、“都是我不好,事情才会这么糟”。孩子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失去信心,慢慢地就会形成悲观心理。不仅如此,孩子还有可能遭遇一些“不幸”事件,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