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凤桥 《新闻与写作》2005,(3):F002-F002
乍看这幅照片——《矸石山上拾煤人》,可能一下子被画面上的天、地、人所吸引。细细品味,就会被带到照片的拍摄现场——平顶山境内的矸石山上。  相似文献   

2.
徐斌 《新闻实践》2013,(4):F0003-F0003
新春之始,照例要评析荷赛照片。这一回,浙江日报记者储永志的《热身》获第56届荷赛体育动作类单幅二等奖。这幅照片是那种让人一见钟情、又能产生回味的难得片子。它首先吸引人的是强烈的形式感、简洁的元素、愉悦的色彩、奇险的构图,呈现出的那种气质犹如妙龄女子的“静如处子、动若脱免”。更可喜的是,这幅照片除了拥有美丽干净的外貌以外,它还能让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深度与内涵。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都想在人生之旅留些痕迹。当一个年代与另一个年代擦肩而过时,成功的太阳照耀着他。杨元昌拍过这样一幅照片——一所农舍的门槛上,一位老妪与一位女孩擦肩而过,女孩走向洒满阳光的户外,老妪则坦然走进昏暗。他把这幅照片题为《新旧递嬗》。这幅照片对杨元昌来说,也许含有某些隐喻。已  相似文献   

4.
请看本期《新闻通讯》封面这幅照片,展现在你面前的是,大海飞溅的浪花,战士撼天的呐喊,力聚千钧的缆绳……这是人与海的搏击,生与死的考验。新华日报摄影记者于惠通这幅《英雄的航天测量军士长张志宏》摄影作品,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国新闻摄影大赛中荣获最高奖——现场人物肖像大奖,今年7月在京发奖并展出。这幅有气势、有力度的新闻摄影照片是怎么拍摄成功的?据作者谈  相似文献   

5.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4月16日上午发生震惊世界的校园屠杀案,死者数量为美国有史以来最高,包括凶手共33人,另外至少15人受伤。 4月17日,美国绝大多数报纸在头版大版面发表的照片都是美联社编发的由ALANKIM远距离拍摄的一幅大全景,画面是警察从教学楼里抬出伤员和在楼下抬起跳楼摔伤的同学情景,许多报纸还以通栏形式发表这幅照片,比如《纽约太阳报》、《芝加哥论坛报》、《达拉斯新闻晨报》等等。  相似文献   

6.
"烤食"文明     
“啊!”——一声尖叫。这是我的一位同事把这幅照片拿给他女儿看时得到的反应。要是把照片也像电影一样分级的话,《非洲某部落猎食野生动物》这幅照片,肯定会被判“少儿不宜”。是啊,这样恐怖、血腥的场面,即使我们成年人看了,也会心里发抖。从事新闻摄影多年,我从没见过这样令人心悸的场景,真的不忍卒读。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喧嚣一时的照片被人淡忘了,有些却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如这幅《山村娶来新媳妇》。 表现结婚,可以有很多的拍摄机会。一般都把拍摄的重点放在婚礼的热闹场面,如夫妻对拜什么的,因为这是整个仪式的高潮,有利于营造画面的喜庆气氛。这幅照片的作者山西忻州  相似文献   

8.
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王根乾拍摄的《喜相逢》,几年过去了,但仍然经常闪入眼底,浮于脑海。这就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魅力。这幅作品,曾获河南省1985年新闻照片一等奖,同年获省新闻摄影展览二等奖。新闻照片和其他诸如艺术照片、广告照片一样,可以使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手法。《喜相逢》属中景照片。中景照片比较难拍。它是以情节取胜的一种表现手法。王根乾同志在谈体会时曾经写道:“过去拍母女相逢,一般都是落泪,这张照片哭中有笑,笑中有甜,人物之间感情协调,画面真切活泼。”他说得对。拍摄中景照片主要是表现人与人的关  相似文献   

9.
对于报纸上的新闻图片和摄影艺术作品,人们是很有兴趣的。遗憾的是,一些报纸刊登的照片,由于制版、印刷质量和纸张差,往往是黑糊糊一片,有的简直是难以分辨。如去年10月19日湖南日报三版《艺术欣赏》专栏刊登了艺术摄影作品《新天地》,并配文介绍了这幅好照片。文中说:六个稚气十足的儿童围在一起在看照相机。他们各具神态,无任何做作模样,整个画面有主有从,有  相似文献   

10.
这幅“左公柳”照片出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月版的《西北揽胜》杂志,没有具体的拍摄时间,也没有注明拍摄者的名字,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拍摄地点是在陕甘驿道或甘新驿道上。 起初,我觉得这幅照片并没有什么特别:近景是一条压着车辙的大路,两侧是伸向远方的密  相似文献   

11.
8月28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幅大照片:一辆小四轮拖拉机满载粮食、皮箱等货物,已高出车厢许多,货物上竟然还坐了三个人!紧挨着驾驶员的背后也坐了一个人。未看标题和文字说明之前,我还以为是一幅批评照片,让那些忽视安全的人曝光;但看标题是《回家》,是反映在大堤上呆了近一个月的灾民返回家园的情景。看到这幅照片,既为灾民能够重返家园而高兴,也为他们的安全担忧;若再发生交通事故,岂不是雪上加霜?摄影者和编者只考虑了一个问题——灾民回家,但将如此严重违反交通法  相似文献   

12.
摄影作品,极讲究第一印象,讲究视觉冲击力。国有企业改革,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事。人们承受能力如何?改革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竞争,是一种什么心态?这就是人们不常看到的、相对陌生的精神空间。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竞争上岗,师徒也不相让》这幅照片,  相似文献   

13.
《手牵着手》这幅照片,讲述了在举世瞩目的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件事:为了鼓励一名正在被解救的孩子,一名解放军战士伸出自己有力的大手  相似文献   

14.
徐斌 《新闻实践》2008,(12):F0003-F0003
在形象语言中,对比手法常常能起到一种出奇制胜的特殊效果。这幅《和以色列士兵冲突的妇女》,就是营造了强烈的形象对比,其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得到了格外的提升。显而易见,这幅照片把形象的对比修辞运用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5.
一得录     
一得录新民杯征文本刊与新民晚报联合举办一幅照片的联想曹石延安时期留下一幅照片:毛泽东同志在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毛泽东同志身着旧棉衣,棉裤两膝盖处各有一块补钉。看这幅照片,立刻会让人想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作风。也可以说,这幅照片是对当年中国共产党人艰...  相似文献   

16.
笔者钟爱《中国青年报》,有一百个理由。可是有时又觉得一下子很难说清。既为它的选材和报道角度感动,也为它的说法和直言感动,更为它的大照片感动。比如4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头条刊登的一幅大照片,就再一次深深地感染、打动了我。刨去刊头和报眼的位置,这幅照片大约占了报纸四分之一版面.我拿着报纸,放到一定的距离端详,忽  相似文献   

17.
5月23日,首都两家大报同时刊登了一幅新闻照片,题目为:破烂王用上了“大哥大”。说的是山东沂水县柳泉村村民靠捡破烂解决了温饱,有30余户破烂王装上了程控电话,一户还用上了“大哥大”,照片上正是这个破烂王手持“大哥大”讲话的情景。6月4日,《中国商报》(新生活周刊)在一版显要位置也刊登了这幅照片,不过,在照片前加了一个醒目的标题:这是一条假新闻。原来,商报编辑收到这幅图片后,发现有摆布的痕迹,让人生疑,便与作者牟某联系核实,结果证实破烂王手中的“大哥大”是作者一位朋友的,拍照时借与破烂王作了“道具”。  相似文献   

18.
朱金平  邹森 《军事记者》2009,(5):I0002-I0002
仅仅就那么一瞥,我的眼球就被这幅《母爱·地震》的摄影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它反映的是2008年8月30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发生6.1级地震后救援过程中的一个感人场面。这幅照片之所以能够获得第五届国际新闻比赛(简称华赛)年度照片及战争灾难类单幅金奖.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非常生动地记录和表现了一种震撼心灵的人间真情。  相似文献   

19.
凝视《刘邓大军挺进湘西》这幅珍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档案馆的历史照片,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50多年前那场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岁月。  相似文献   

20.
张冰 《军事记者》2013,(7):I0002-I0002
《雄鹰展翅》这幅照片,展现的是部队训练中的飞扑动作.凝固了士兵们腾空跳跃到最高点的一刹那。画面上,战士们动作整齐划一,姿态富有张力.犹如雄鹰翱翔在天空中.夸张的表情让人好像听到了训练场上震耳的呐喊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