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学勤教授在他的《古文字学初阶》一书的第六部分“金文的形形色色(下)”中,分析了铜镜的镜铭。其中提到安徽寿县出土的汉初蟠螭纹镜镜铭上面的“大乐”是对汉淮南厉王的避讳。此说法不符合淮南厉王的避讳通例,刘长的避讳用字是以“修”字代替“长”字,因此,“大乐”不是避刘长讳。  相似文献   

2.
神话传说是汉代铜镜的一个重要题材,"王子乔赤松子"这两位传说中的仙人频频出现在东汉画像镜背上,在铜镜的铭带上也多见"王子乔赤松子"字样。从文化角度参照相关文献对这两位神话人物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鄂州馆藏铜镜背纹及其铭文的研究发现,鄂州镜的铸镜师们大都没有雕塑原始模的技能,而是由专门从事泥雕的工匠提供原始模,然后由铸镜工匠自己设置浇铸系统后翻制阴模,铜镜背面的铭文是铸镜师翻出阴模以后才刻上去的。在阴模上刻铭时刻反字,翻成阳模以后自然成为正字;制范只用阳模,当在阳模上翻出泥范后,泥范上的铭文与阴模上的铭文一样是反字,铸成铜镜后,反铭又被还原成正字了。但由于铸镜师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造成一些铜镜铭文缺字短句、错定、反字及局部空白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为了弄懂“铭”字的含意,最近我除了在校图书馆借阅了不少关于“铭”字的名篇佳作,还专门查阅了汉字解释权威——《康熙字典》、《辞源》、《辞海》。近日始知其意:把文字镌刻在金石器物上叫做“铭”。东汉郑玄《礼记·祭统》注曰:“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这种铭文,便于记事,更便于自戒自警。据史书记载,大约从东汉开始,许多有志有识之士,为医治自己品行弊端,或激励  相似文献   

5.
为了弄懂“铭”字的含意,最近我除了在校图书馆借阅了不少关于“铭”的名篇佳作,还专门查阅了汉字解释权威辞书——《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方知其意:把文字镌刻在金石器物上叫做“铭”。东汉郑玄《礼记·祭统》注曰:“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这种铭文,便于记事,更便于自戒自警。据史书记载,大约从东汉开始,许多有志有识之士,为医治自己品  相似文献   

6.
汉代铜镜七言诗铭文体现的奉顺阴阳、追慕神仙和征服夷狄思想,显示出鲜明的汉武帝、汉宣帝时代精神。联系这类具有七言诗镜铭的铜镜产生时间以及“柏梁联句”的传说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七言诗在西汉时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7.
刘祥 《作文与考试》2023,(22):27-2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1.“借鉴”一词,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2.东汉思想家荀悦认为:“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借鉴:鉴于前事,鉴于他人,鉴于铜镜。以前事为明鉴可吸取教训,以他人为明鉴可效法其人的贤德,以铜镜为明鉴可看清自我。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7,(1):11-16
铜镜不仅是人们的照容器物,更是人类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其背面的纹饰、镜铭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镜又与其它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更为庞大且完整的镜文化体系。镜的价值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多的是镜与其它领域文化间的关系,如地域民俗、中国文学经典等方面,从中体现了镜文化发展、延伸并走向博大精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试论河南孟津出土"老子浮屠镜"的年代以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孟津县文化馆收藏的铭文银壳画像镜的内容不是老子浮屠像;从铜镜形制、莲花和连珠纹等特征分析,该镜不应当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所造,而系唐代仿制品;有关汉明帝时期造佛像的记载有误,最早可靠造佛像的记载是东汉末期笮融的"以铜为人",考古发现最早的佛像是重庆丰都东汉"延光四年"(125年)墓出土的摇钱树佛像.  相似文献   

10.
正【概述】《武氏石阙铭》,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三月初四日,系东汉武氏武家林双阙之铭,立于山东省嘉祥县东南三十里紫云山武梁祠石室前。双阙东西相对,东阙有画像,左侧有六朝人书"武家林"三字;西阙背面刻有此铭。《武氏石阙铭》刻字部分高73厘米,宽33厘米。隶书8行,行12字,末行9字,共计93字。此阙系武始公、绥宗、景兴、开明兄弟四人为其父所立。铭文记叙了建阙及造石狮雇用工匠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