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将一个崭新的、布满奇异色彩的未知世界,真实地再现给充满惊异、渴望求知的孩子们,使之成为能够适应环境、勇于竞争、自立生存的强者;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新世界的能者;成为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超越自我的智者。教育是一种伟大的开发。教育是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之成为人类群  相似文献   

2.
物质的富足、精神的充实诚然是社会的进步,但社会的进步更应包括“人”的进步———生命个体“人性”的进步。人类发展到今天成为“万物之灵”,不仅仅是因为告别了贫穷和饥饿,更是因为人类不断创造着真善美,不断完善生命意义上的自己。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标应当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一)发现生命:突出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形成一般取决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自我实践活动三个因素,亦即说,人在自我实践中充分发挥遗传潜能,把环境因素内化,使其…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将一个崭新的、布满奇异色彩的未知世界,真实地再现给充满幻想、渴望求知的孩子们,使之成为能够适应环境、勇于竞争、自立生存的强者;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新世界的能者;成为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超越自我的智者。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灵魂应该是“功在做人”,而人文教育的功能恰恰是使人成为人。教师教育就是培养教师,培养教师能够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教人做人。教师要教人做人,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人,而要成为人,则依赖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与人类的自我尊重、自我反省、自我关怀直接相关的教育,他使人们了解了世界,了解了祖国,了解了人类,了解了自己,了解了对社会的责任,从而使每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发展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格调,智力修养,纯洁人们的情趣,使人们超然物外,高瞻远瞩,最终获得造福人类社会的道德自觉,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创造,使人类成了地球的主宰;创造,使社会不断向文明迈进;创造,将成为未来时代的主旋律。只有不时地开出创造之花,结出创造之果,才能繁茂地生长出一片生机盎然的创造之林。创造思维,是人类智慧的集中表现。大语文学习,就是要以参与创造思维的实践为核心,以学习运用语言的规律为中心,以培养人文精神的品格为重心。创造思维,是创造新形象、新事物的一种思维形式。一个学生,最可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宗教艺术总要创造这样那样的神以及圣人形象。这些神的形象,并不是人们的随意创造,而恰恰是人本身形象与品质的折射,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的反映。费尔巴哈在论宗教本质时曾多次提出:上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他说:“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人怎样思维、怎么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么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因此,宗教艺术中的神的创造,极其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在自然困境与社会困境中的忧患意…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创造了一门新的课程形式———教育体验课程 ,其内涵在于它的“体验”是植根于学生主体的精神世界 ,以精神世界的特征———想象为基础 ,着眼于自我、文化、社会、自然、教育之整体有机统一的人的“超越经验” ,并通过这种超越去体现师范生的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实践证明 ,这种教育形式应当是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人类正在步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是高创新性,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21世纪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造就大批高创新力的新型人才,以开发人的创造潜力为宗旨的创造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继续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咱创造教育,它将对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增强国际况竞争力、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这也正是21世纪教育的基本依据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创造教育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人的本质的一种特性。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创造的潜能,也具有创造的天性。通过创造教育有效地加以引导和开发,蕴藏在人身上的创造性潜能就会变成现实的创造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①一、创造教育的内涵1.创造教育的界定。什么是创造教育?国内外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创造教育是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教育;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阐明,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10.
劳动不仅是个体创造生活世界的实践手段,还是个体显现人的类本质、实现自我发展的实践途径。因而,劳动教育具有人之何以为“人”、人之以何成“人”的价值导向与综合育人作用。“职业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应然归宿与身份确证,劳动教育对职业启蒙的意蕴投射实为生活世界中实践导向的内在要求与社会需要。劳动教育应当回归人的身体意蕴,把握其真;应当转向人的工具意蕴,发扬其善;应当激活人的创造意蕴,实现其美,从而促使个体成为拥有完整主体生命、能过德性生活、能创造美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11.
教育有其不言自明的意义:那就是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认识自我。(一)自我是个体无形的主人;(二)自我的核心是自我需要的满足。二、成就自我。(一)直觉思维的培养;(二)创造适合每一名儿童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而人的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内容。所以,创新教育必须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来进行。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人类正是靠着创造的伟大精神,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文明。而创造是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正是由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才使今天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和光辉。创造性思维是人的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既包括集中思维,又包括发散思维;既包括直觉思维,也包括逻辑思维;还包括直觉、想像、灵感以及潜意…  相似文献   

13.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强调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时,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寻求新的教育契点,尽可能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对创造思维的教育呼唤,已成为时代的强音。所谓创造思维,是指打破常规,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并在思维活动中取得独特而新颖的思维成果的心理活动,也是关于思维的高级水平的复杂心理现象。人类的思维的全部意义在于创造,人的思维的创造性如果得到训练与开发,将释放的是巨大的能量。中学历史教育应着眼创新实践与教育的发展,结合创造思维的心理规律,优化学生创造思维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使之发…  相似文献   

14.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的激发,不断完善教育对人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主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民族与落后民族的差距,说到底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差距。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教育创新,开发一个产品;通过一个产品,启动一个市场;通过一个市场,发展一个企业;通过一个企业,创建一个基地;通过一个基地,推动一个产业;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开发人的头脑资源,培养人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使每个人都成为智力正常,思维有序;情绪稳定,喜怒有常;行为有矩,精神充实;适应社会,人际协调;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由此看来,教育将成为经济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生成式人工智能创造与已经存在之物并不相同的创造之物成为一种突出的教育景观和社会事实。创造发生关系性共在与意识性交互的人机创造主体、具身文明削减与数字文明增加的创造内容、机器将人作为辅助工具与助手的创造模式的系统性革新,我们正在从人类创造时代迈向机器创造时代。机器创造可能引发机器外脑挤压人类内脑的创造之生物学基础危机、机器主体挑战人类主体的创造之人的主体性危机与机器文明冲击人类文明的创造之文化与文明危机。从机器创造反思人类创造,人类创造应实现人类双驱动创造对机器单驱动创造的超越、人类意识流创造对机器数据流创造的超越、人类颠覆式创造对机器模仿式创造的超越。以创造力培养为指向的创造力教育为人类创造危机纾解提供了现实可能,创造力教育基于人类关怀与自我超越、机器他性与人机共生、生命特质与个性发展培养人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应当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由人类的自由、自觉本性的全面发展所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使受教育能够不断完善自我,调控自我,能够使他们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找到“感觉”,幸福地度过一生,而这样一种幸福从本质上说取决于一个人健全的心态,健康的体魄,社会责任感和获取不断学习进取的动力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教育是如何培养、开发人的创造力的一门新兴科学。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想象。我国创造学者普遍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人脑对原有的感知形象进行加工并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科学的认识表明,认识主体的创造性越来越突出,已日益成为人类认识尤其是自然科学认识的根本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已成为人类根本思维形式,那教育就必然要为人类揭示这种思维形式的本质服务,所以创造教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必然的。中学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发挥实验教学优势,注重创新教育,切实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简称创造力,是智能、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其结构可以认为是由创造技能、创造思维、创造品质三大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发展史看,“创新教育”是个老话题。1923年日本教育家稻毛诅风就出版了《创造教育论》;陶行知40年代提出“创造教育”口号,并把1943年定为“创造年”;美国也是在40年代开始创造教育的。为什么“创新教育”或曰“创造教育”在今天如此被人看重呢?时势使之然也。创造是人类的本能,是区别于其它生命的本质特征。地球上有许多早于人类的生命,由于缺乏创新(只有缓慢的个性进化),基本维持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前的样子。可见,人与动物区别除了直立行走、使用语言和工具外,更在于创造。人类是在创造中发展进化的。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